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尽管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仍然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教育质量问题,必须树立适应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高校自身建设的步伐,在教育投入、师资、教学改革等方面下工夫,以确保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尽管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仍然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教育质量问题,必须树立适应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高校自身建设的步伐,在教育投入、师资、教学改革等方面下工夫,以确保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尽管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仍然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当前出现的教育质量问题,必须树立适应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高校自身建设的步伐,在教育投入、师资、教学改革等方面下功夫,以确保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尽管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仍然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当前出现的教育质量问题,必须树立适应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高校自身建设的步伐,在教育投入、师资、教学改革等方面下功夫,以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尽管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仍然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当前出现的教育质量问题,必须树立适应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建立完善的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高校自身建设的步伐,在教育投入,师资,教学改革等方面下功夫,以确保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6.
张从渡 《沧州师专学报》2005,21(4):95-96,99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实质上是加快教育分化的过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特点是多样化,其表现在多方面,本质是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必须树立多样化的理念;必须坚持高等教育质量一般要求与特殊要求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必须实行评价主体与评价机构分离,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推进评价机构的专业化、职业化,建立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开放式质量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7.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策略:分类招生分别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容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从避免高校出现级别攀升、重学术轻实务的角度出发,把高等教育分为学术型与实务型,探索在高校招生过程中实行分类招生,教学中分别培养的改革策略。这可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转变,提高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可以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进而向普及教育发展。目前我国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本文认为,要想真正保障扩招后的高校教育质量,必须在师资队伍,学科专业,教育手段和方法,物质基础,教育管理五个方面达到相应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如何提高扩招条件下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国各高校普遍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就教育质量的含义、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的质量标准和如何提高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容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从避免高校出现级别攀升、重学术轻实务的角度出发,把高等教育分为学术型与实务型,探索在高校招生过程中实行分类招生,教学中分别培养的改革策略。这可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转变,提高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可以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剧了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使得教育质量出现滑坡,而社会对人才的质量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要求却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的转变,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1999年后的8年扩招,跨越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当前应重点抓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从三方面落到实处。一是落实在教育理念上,把提高质量当作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不管是从国际人才竞争的形势看,还是从高校面临的责任、使命以及我国高校的现状看,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有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来确立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二是落实在质量标准上,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的根本标准。为此,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念,让教育回归教育;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要因材施教,分层培养。三是切实履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举措,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重点发展、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的方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高等学校入学人数的增多,国家投入过低,师资队伍不健全,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等众多因素导致教育质量严重滑坡。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以提高教育质量,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更快更好地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发展进步的一种趋势。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已经发挥和正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仍要应对诸多变革,如教育目标、教育功能、教育观念、教育课程、教育模式、教育评价等。地方高校可以通过进行科学定位;深化教学改革,确保教育质量;建立多元化分层次的质量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广泛利用各种优质资源来确立自己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5.
当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之后,人们开始关注其教育质量如何。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质量高低,不能简单地以人才培养质量来衡量,需要综合认识。多样性和发展性就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质特征与表现。科学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特征,可以调整好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的关系,统一和提高社会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认识,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全面发展、高校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规范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问题已经势在必行。现今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体系尚不完善,本文探讨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新体系的构建,以期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有效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保障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广大教育学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分析大众化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着重探讨了当前保障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15%",有的学者认为是"吹响了向大众高等教育进军的号角".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极大地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连续几年的大幅度扩招,到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按计划提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学校连续扩招令人瞩目,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乃至百姓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被认为是"历史性的跨越."伴随着高校扩招,围绕"教育产业"、"教育质量"、"学生就业"、"职业指导"、"成教发展"等问题讨论得也比较热烈.本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以期探讨成人高等教育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整体质量不断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新的制度活力日益凸显,中国高等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要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任务落实到实处,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科学发展观反思高等教育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按规律发展。高等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双.的核心是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从理论层面、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理性反思,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回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