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词与曲     
不少人对词与曲、词牌与曲牌不大分得清,甚至词、曲不分,误认为是一回事。这里对词与曲试作一简单的对比分析。首先,词与曲产生的年代不同。词萌芽于南朝,定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而曲,出现在宋代,大盛于元代。第二,词的体式较曲的体式严格。词有定调,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曲的体式总体上与词的相近,  相似文献   

2.
同源词是指一组语音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同或相通,且具有相同来源的词。今对从"局"得声,从"匊"得声和从"巨"得声之字的音义关系进行疏证,在疏证的过程中对从"局"得声,从"匊"得声和从"巨"得声的字进行推论系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音义关系,且核义素同为"曲",可系联为一组同源词。  相似文献   

3.
姜白石词乐中的“犯曲”说,涉及制曲、宫调、辞乐关系以及文献考辨等诸多问题.《凄凉犯》词序中引“唐人乐书”的记载,是指“移官”转调,与宋人主张“同主音转调”应区分开来.因存在“仙吕犯双调”与“道调犯双调”以及确定“主调”等问题,与“犯曲”相对应的文辞格式存在多种可能.而周邦彦《瑞龙吟》、柳永《小镇西》以文辞标志出的辞、乐对应,是以文辞充当乐谱所呈现出的一种可能关系.与“犯曲”相关的“转调”有两种:一为同“音”转调,由乐器孔位来决定的“移宫”,与“唐人乐书”所载“犯曲”说相合;一为同“均”转调,可以通解《花庵词选》中《凄凉犯》标注为“仙吕犯商调”并非文字讹谬.  相似文献   

4.
现在,老百姓看不懂的画很多,读不懂的诗也很多。据说新潮的东西就是这个“朦胧”值钱。对于视觉艺术一时看不懂不要紧,可慢慢看,反复读,几遍之后总会有点结果。不知什么时候,让人听的艺术——歌曲也跟着“兄弟姊妹”操起了“朦胧”味。“朦胧”的本意是不清楚,模糊。现代艺术家门借它来指一种新的艺术风格。为了追求艺术的新天地是应该提倡的,而不顾艺术门类特性的乱“朦胧”则易失去艺术  相似文献   

5.
郑方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试探先秦两汉文、文学、文章之关系》中分析到:“文章”即指写作且有文采,与今日所谓“文学”有关,但仍不等同今日之“文学”。因为当时“文章”所指范围甚广,富于审美性质的辞赋、诗歌固然在内,而一切实用性文字也包含在内。  相似文献   

6.
林夕是著名的词作家,香港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其歌词创作一直具有独特的风格,2003年之后,林夕的创作思想有所改变,"一曲多词"的创作方法和国粤双语呼应的歌词结构对其表达自我情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每支"词牌"或"曲牌"因曲调结构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句法和格式,人们填写歌词时都要遵守这些句法和格式。曲与曲比较,之间也有相当大的差别。同是一个曲牌,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作品里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那么按"牌"填词时,词与曲的区别,曲与曲的区别,在此以作品为例来作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每支"词牌"或"曲牌"因曲调结构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句法和格式,人们填写歌词时都要遵守这些句法和格式。曲与曲比较,之间也有相当大的差别。同是一个曲牌,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作品里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那么按"牌"填词时,词与曲的区别,曲与曲的区别,在此以作品为例来作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关系”一词被普遍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负载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其汉译英过程中,却有多个不同的翻译版本。该文将对“关系”一词进行研究,并对其主要的几个英文翻译版本进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诸如“关系”这样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如在译入语中不能找到相应对等的词汇表达,最好的翻译方法还是音译。  相似文献   

10.
刘敏 《海外英语》2014,(18):136-137
"关系"一词被普遍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负载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其汉译英过程中,却有多个不同的翻译版本。该文将对"关系"一词进行研究,并对其主要的几个英文翻译版本进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诸如"关系"这样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如在译入语中不能找到相应对等的词汇表达,最好的翻译方法还是音译。  相似文献   

11.
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文学。词的产生以乐曲的繁盛与流行为前提。作为盛唐乐曲总汇的教坊曲,在词的兴起、词体词调的确立以及词的内容等方面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黾勉”一词,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已很少使用,顶多在比较典雅的书面语言和字词典中还能碰到。《新华字典》:“黾勉(黾勉mǐn miǎn)努力,勉力。”努力,勉力,是“勉”字的含义——《新华字典》“勉(miǎn)”有两个含义:①勉力,力量不够还尽力做;②勉励,使人努力。实际上它最初的意义是:用力(包括“使用力”在内)。《说文·力部》:“勉——疆(强)也,从力,免声。”但“强”只说明有力,与“用力”还是隔着一层的。  相似文献   

13.
"词史"意识的形成源于风雅精神和诗敎传统,与"史诗"创作遥相呼应。这种词脱离传统的"情爱"题材,用词体特有的格调意趣、抒情方式、语言风格反映社会现实、历史事件,表现士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担当精神,从而使词这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合流,尤其在晚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词史"创作的潮流。在梳理诗史与词史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从推尊词体的文学思潮、词学理论发展的内部规律、词史意识与实践的角度对晚清词史意识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探讨词史范畴的形成及对词论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言词”、“词句”,义项使用时,“辞“与“词”相同。古代汉语中,在较古时候一般只用“辞”,而不用“词”。自汉代以后.“词”才逐渐代替了“辞”。  相似文献   

15.
词和辞都是读作ci的同音字。这两个字有些地方是通用的,例如贺辞可写成贺词,开幕词可写成开幕辞,词令可写成辞令,词典可写成辞典等等。但在某些地方,两者却有不同之处不能通用。例如宋  相似文献   

16.
宋代文人俗词的兴起与发展和市井俗曲密切相关,曲的词化与词的曲化充分反映了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词人或者就市井流行音乐填词,或者模仿市井俗曲的语言和情调进行创作,虽然词的语言和情趣都有悖于正统意识观念,但却体现出一种雅词所不具备的审美特色-俗中带雅,这种现象受到浓厚的市井俗文化氛围与词人“游戏为词”创作态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词”与“辞”是近义同音字,容易混淆。如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第1题考查字形,A 项有“词不达意”,这个“词”对不对呢?是否必须用“辞不达意”呢?恐怕不少考生难以判定。事实上“词”与“辞”有时可以通用,有时不能通用。先说通用的情况。在言语和文词这一意义上,“词”、“辞”是同义词。在上古时,一般只说:“辞”而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诸如“辞令”、“辞讼”、“辞藻”、“辞章”、“言辞”、“托辞”、“遁辞”“致辞”、“发刊辞”以及“辞典”中的  相似文献   

18.
"词"有四个义项:①"词"的本意是指摹绘物体形状或发声语气的字,后泛指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②说话、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③一种长短句押韵的文体。④有些地方通"辞"。如"辞赋""辞典"。"辞"有七个义项。①告别。如告辞、辞行。②辞职。③辞退。如:他被经理辞退了。④躲避、推托。如:推辞、  相似文献   

19.
一、相同之处作“言词”、“词句”义项使用时“辞”与“词”相同。古代汉语中在较古时候一般只用“辞”而不用“词”,自汉代以后“词”才逐渐代替了“辞”。  相似文献   

20.
正古诗、词、曲这一板块的教学千篇一律,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及表不及里,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缺憾。教师能否在忠实于作品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开辟出一条既新颖有趣又富有实效的教学新路子呢?答案是:有的。试想:一首作品摆在我们面前,老师不急于去解析字句,而是给作品配画,将作品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结果会如何?一首作品解读完毕之后,伴以音乐,师生同唱,学生会有怎样的收获?一出充满动感的舞蹈,将萦绕于作品的意境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