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世纪后期,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时局,一些仁人志士开始睁眼看世界,积极寻求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黄遵宪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黄遵宪早年深受旧学影响,出使国外以后,使他认识到西方的快速发展多得力于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尤其是日本明治维新,逐渐转变了他对西学的认识,开始吸纳西学以改造旧学,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风格,在实践中对晚清的社会政治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遵宪是晚清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黄遵宪一生付出了极大努力。他极力批判旧文化,以出使国外为契机,逐渐吸纳西方文明。用于中国的维新变法,形成了自己的比较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并力所能及地付诸社会实践,对晚清的社会政治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也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3.
黄遵宪(一八四八年至一九○五年),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出身于商人致富的官僚文士家庭。青年时代的黄遵宪对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深重的民族危机,就有直接的感受,逐渐培养了他的改革图强,抵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八七六年出国,历任清政府驻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的外交官。长期的国外生活,使他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改良主义运动,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生活有了深切的了解,同时也受到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与熏陶,这就给  相似文献   

4.
黄遵宪对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这与他长期的职业外交官经历有密切关系。研究黄遵宪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黄遵宪教育思想的内涵、分析他的教育实践过程及其对区域教育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对研究客家梅州地区教育发展历史,促进区域教育文化的和谐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丰湖美景引起了黄遵宪对人生道路的思索,并创作了一批诗作。游丰湖诗反映了中国青年士子受西方社会文化影响之前的基本状况。在诗中,黄遵宪已发出了改革传统的呼号,甚至表达了对于传统学术文化的批判,但他仍未走出传统。在诗中,黄遵宪表达了以苏东坡为偶象和以宋湘为学习榜样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师从苏轼和宋湘的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6.
黄遵宪(一八四八——一九○五),字公度,广东嘉应州(即现在的梅县)人。他出身于中小官僚的家庭。黄遵宪生活的时代,正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东方,中国人民在清王朝的统治下,祸接兵连,灾难深重的时代。尖锐的阶级矛盾和严重的民族危机,逐渐培养了他改革图强,抵御外侮的志向。我们从他年轻时写下的‘慷慨争挥壮士戈,洗兵直欲挽天河’(《羊城感赋》)这类的诗句中,可以看到他很早就是一位关心国家命运,具有远大理想的诗人。黄遵宪在一八七五年中了举人以后出国,在国外十几年中,先后任驻日使馆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英国使馆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等外交官,接触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改良主义政治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教育兴国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遵宪是我国早期学西方、求进步,主张教育救国的先驱者之一。他抨击科举制、反对旧教育,提倡按教育规律办事、学以致用、求其有成。黄遵宪非常重视师范教育的母机作用,并且躬身实践,在家乡办有东山初级师范学堂。他认真总结西方教育经验,最早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研究黄遵宪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和著名诗人,他经历了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等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黄遵宪具有重要影响,认真研究近代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对黄遵宪的评价,有利于全面了解黄遵宪,进一步推进"黄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与戊戌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是近代维新派中较系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少数“先进中国人”之一 ,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 ,他是实施变革最力、效果最好的维新派领袖。加强对黄遵宪及其维新思想的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把戊戌变法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但他的诗界革命的综合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界",然而,这一点却又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黄遵宪的大使参赞工作便于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别国变法成功之经验,唤起民众变革现实的欲望,以"诗界革命"为突破口进行思想革命成为黄遵宪人生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既是一位觉悟很早,自觉程度很高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师夷长以制夷"积极尝试者,还是一位兴教育、开民智的主动实施者.他的"诗界革命"几乎包涵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有的进步因子,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预演."诗界革命"以及围绕诗界革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渠道和措施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康熙大帝始终禀承中国传统文化,敬鬼神而远之,但又以神道设教。他从执政驭民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经世立政,一方面劝喻王公大臣和上层知识分子远离宗教,另一方面对老百姓的宗教信仰在允许的大前提下加以适当约束,并有意识地利用宗教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作用和对人们精神的慰藉作用。他还善于剥开宗教的外衣,去学习随之而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充分展示了他在治国驭民方面的政治艺术。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变之际,同时也是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人才辈出之时。作为维新派的领军人物,梁启超无疑是杰出代表之一。虽然人们对他的关注更多集中在政治领域,但他在教育领域亦堪称开拓者。在中国,他最早提出教育当定宗旨,并结合世界大势对之进行了阐发;他对于教师职业精神的强调,在促进转型期教育的发展上可谓意义重大;其知、情、意并重,培养"三达德"之才的教育思想更是影响深远。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大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立足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对当下大学教育的发展仍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上花列传》的作者韩邦庆是清末明初的落寞文人,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中西方文化相互涤荡、较量的背景下,他的内心是矛盾徬徨的。他批判传统试图颠覆传统,同时又无时无刻受着传统的约束,有时甚至是有意识地维护传统;他崇尚西方文化,希望学习西方文化以求富国强民,同时又处处以文化大国形象自居,排斥西方文明。  相似文献   

14.
严复把教育看成是救国的根本。他在正确解决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的基础上,从中国教育的症结入手,通过强化教育救国观念,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改进基本的教育方法,实现其教育救国的主张。严复教育救国思想有两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严复对西方教育文化认识上存在着矛盾性,二是对教育的过分依赖,忽略了政治变革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黎庶昌(1837—1896),贵州遵义人,我国晚清著名外交家和散文家,遵义“沙滩文化”代表人物之一。《西洋杂志》是其先后出使并留心考察德、法、美、西、意、比等国内政、外交、社会及经济见闻而撰著的书籍。文章以《西洋杂志》为线索,对走出黔北山门、睁眼看世界的黎庶昌给予了有见地的评价,认为黎庶昌敢于走出国门是“只缘心中有正气”,因而始终抱定“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学习西方的文化与思想,并从器物层面扩及到制度、精神层面,肯定了黎庶昌为中国近代社会传播西方文化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6.
唐玄宗是唐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音乐家 ,他一生对音乐艺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他的好乐活动大体经历了一个从前期节制到后期放纵的变化过程 ;与此相应 ,其好乐对玄宗朝政治的影响也经历了一个从积极到消极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21岁中进士,26岁走上仕途,青年时就怀抱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但在神宗皇帝重用王安石进行政治改革时,苏轼则因老百姓的利益而对改革的某些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既是激进改革的反对者,又因才华横溢,得罪了朝廷的一些言官,因此被罗织罪名逮捕入狱,险些丧命,出狱后被贬黄州。他被贬的直接和表面原因是"乌台诗案",但深层原因则是皇权的不可侵犯、得罪言官遭到报复、才华显露遭人忌恨等等。  相似文献   

18.
孙家鼐总结和吸收前人及同时代中外人士有关中西学思想的经验,较早地提出和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他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等主张和实践或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或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他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实践上的主要成果是筹办了京师大学堂,并对光绪帝的变法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严复学贯中西,突破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反对"西学中源"说。他特别崇尚西方科学的原理精神,认为西方富强的根源在于其学术、制度与风俗;中国欲救亡图存,强国富邦,"以西学格致为不可易",应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中学"最富矿藏,惟须改用新式机器发掘陶炼",学习西学的目的旨在"归求反观"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