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已成为目前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身份认同问题则一直是困扰新加坡人们的敏感话题。《玛门公司》主人公甘家灯正面临着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身份认同的困惑,此时这种身份认同困惑已演变成一种身份认同危机,面对此种困惑和危机,她踏上了身份认同的寻求之旅。强化个体的身份认同是形成民族文化和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3.
非正式群体是班级中一种常见的群体。新时代背景下的班级非正式群体经过"变异"升级,衍生出许多新的"圈子",形成了所谓的"圈子文化"。班主任要通过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的重新建构,借助社会与家庭、学校三方的力量,让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圈子"。  相似文献   

4.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身份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本文梳理了身份—认同(identity)概念的发展脉络。对目前关于身份—认同研究的重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对“教学专业”的一种身份辨识与建构,身份认同与认同危机不仅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与动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危机既体现为教师身份社会规约的某种不合理,也体现为教师专业身份的泛化以及教师主动身份建构中的困惑与冲突。身份认同危机的有效化解内在地要求教师在互动与协商中,合理辨识、主动建构多重身份以及身份背后的权利、责任、义务与角色期待等。  相似文献   

6.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对"教学专业"的一种身份辨识与建构,身份认同与认同危机不仅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与动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危机既体现为教师身份社会规约的某种不合理,也体现为教师专业身份的泛化以及教师主动身份建构中的困惑与冲突。身份认同危机的有效化解内在地要求教师在互动与协商中,合理辨识、主动建构多重身份以及身份背后的权利、责任、义务与角色期待等。  相似文献   

7.
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本质是一个以价值认同为核心的循环向上的发展过程。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归属感的消解、方向感的模糊和无力感的侵袭。究其原因,它主要是由于教师角色的不确定性、师范生与教学实践的疏离、功利主义评价、师范生个体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等造成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加强师范生职业伦理教育,强化课程的实践性、改进评价方式和促进师范生自我反思四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指外语教师持有的教学信念,及其对所承担的社会和文化角色的确定和认同。基于此,通过探究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成因,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发展途径,即通过自我身份的重构,达到社会自我和个体自我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明晰的身份边界是身份认同的重要前提。传统社会中乡村教师是乡村文化知识资本的占有者、乡村少年的教化者和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者。随着现代文明和国家行政权力在乡村社会的快速渗透,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边界被逐步打破,成为了囿于课本知识传授和专业标准规约的教书匠专业人以及乡村事务的旁观者。要重塑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以振兴和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应完善建构乡村取向的教师选聘和培养体系,重视小而优小而美的乡村学校建设,探索建立向乡村教师开放的新型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社会,他们成了“漂泊的一族”,并因此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内卷化”危机。“内卷化”的身份认同使他们经常会用一些消极的方式来倾泻他们的不满情绪,这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消除身份认同危机的现实教育策略是尽快取消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农民工子弟都能够进入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使教育走进农民工子弟的生活世界,使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同龄人能够有效地进行日常生活式的交往,同时需要帮助农民工子弟从“城市神话”中清醒过来。  相似文献   

11.
由于工作形势、工作对象、工作任务的特殊性,研究生辅导员面临着来自现实的角色挑战和教育对象、合作主体的角色质疑,只有充分认清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内涵、自身认同并走职业化、专业化、学术化的职业路径,才能获得教育对象和合作主体的认同,突破“角色尴尬”的境地,取得职业身份的认同和成功。  相似文献   

12.
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深层推进需要转向对于内涵发展的关注,反思和确定该教育的未来取向因而显得十分必要。当前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常见倾向是“角色规定”式教育,所关注的主要是作为“教师”的人。免费师范生教育对于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追求,决定了教师教育应该转向对于师范生“身份议。同”的关注,从作为“人”的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培养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公民身份"认同是超越民族、国家认同的一种更具价值的情感体验。由于受我国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加上目前全球性问题突显,各国公民的身份认同问题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我国朝向现代民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应把培养现代公民作为一切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把公民身份的认同从初级身份认同上升为政治性集体认同,加强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成为我国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大学组织及其使命责任的不同认识,大学的行政人和学术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价值鸿沟和文化分裂。具有"双重身份"的辅导员群体在两种文化的博弈中,遭遇了诸如角色身份摇摆、角色规范冲突、角色定位矛盾等一系列问题。身份认同是辅导员群体发展的主体性实践,辅导员应在意义世界、现实世界和符号世界中进行自我、德性和归属的建构,在职场生活中通过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塑造、辅导员角色和师生关系的确立以及辅导员群体文化的形成,促进自身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分析语用学视角下身份认同概念的基础上,分别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探究语用身份认同工作的开展。说话者在建构某一方语用身份时,必然预先认同即将呈现的身份,实现自我关系的和谐,推动话语实践进行。而听话者认同决定了说话者身份工作的有效性,听话者在接收身份信息后,可以认同该身份,维持语用平衡,促进交流深入;也可以不认同该身份,否认某一方的资格、权利、义务或群体归属,促使交际关系重构。本研究旨在加深对言语互动中身份信息表达和理解的认识,进一步推动语用身份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6.
文化身份的探寻、中美两种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伴随并推动了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赵健秀与汤婷婷之间的"赵汤论争",从侧面反映出华裔在思索自我身份、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美国主流文化与少数族裔文化间的碰撞、冲突和交流。  相似文献   

17.
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要考虑自己和被研究者的身份和角色.它们包括性别、年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形象装饰、懂行人、熟人或者生人、局外人或者局内人,听众或研究者等因素.考虑身份和角色时,在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有以下几种情况:无你(以研究者为中心);无我(以被研究者为中心);有你有我(以双方为中心).  相似文献   

18.
华裔美国文学首推女性作家.汤亭亭,谭恩美,任碧莲分别是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三位作家及其作品并将其置于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背景之中,力图展示代表不同时代的三位华裔美国女作家对身份认同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要考虑自己和被研究者的身份和角色。它们包括性别、年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形象装饰、懂行人、熟人或者生人、局外人或者局内人、听众或研究者等。考虑身份和角色时,在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有以下几种情况:无你(以研究者为中心),无我(以被研究者为中心),有你有我(以双方为中心)。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乎整个乡村教育的发展,而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是影响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的重要因素。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成因包括复杂制度的现实规约、乡村学校环境的弱势、社会支持系统的乏力、教师主体自我的缺席等。为纾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应建立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均衡发展乡村学校文化,激发教师主体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