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时期,融汇了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中心的部落集团,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又历经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凝聚,到秦汉时期方初步形成。“天下一家”局面的出现,也正是天下邦国、部落“国家认同”的结果。在上古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自“中心权力”出现以降,直到周代臻至完善的“服”制,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制度保证。“服”制展现了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国家认同”包括了对于中心权力和对于夏商周三代王朝的认可与服从,这是诸氏族、部落列为中华民族成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康巴文化是当地羌文化与汉藏文化不断融合,且适应当地特有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历史上由于当地人口的高流动性、小规模部落分治的社会制度以及各种外部影响,整个康巴社会内部始终没有形成统一局面,也没有族群意义上的康巴认同。文成公主的传说和格萨尔王的传说分别体现了汉文化与康巴文化及其身份认同、康巴本土文化与其身份认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元代东迁西域文士为维护山河一统、加强中华各族群交流交往交融、推动中华文化交融凝铸,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中华认同思想多承继部落与家族,其思想在代际传承间得到加强。考据元代东迁西域文士自觉主动中华认同之理据,可以击破反对势力对中华民族认同的破坏,戳穿离间中华民族内部团结之图谋,也可纠偏对元代历史贡献的漠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70-173
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接受和认可,依照社会心理学社会认同理论可解释为专业价值认同、专业学习认同和专业角色认同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通过对河北省三所高校部分社工专业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在专业认同上总体表现偏低,但在价值认同、学习认同和角色认同三个层面上又存在一定差异。针对这些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到扬长避短,是提到社工专业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民族认同包括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两个层次,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对于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叠合身份认同,并担负着传承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双重任务,因此,对他们民族认同现状的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如何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和谐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途径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师范生制度认同、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的关系,随机选取F省737名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制度认同、心理资本、职业认同的得分都呈中等偏上水平;师范生制度认同、心理资本、职业认同存在显著正相关,制度认同、心理资本能正向预测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在制度认同与职业认同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这就存在着与单一民族国家不同的国家疆界与民族边界的异质性,也导致了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总是一致,甚至还会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试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认为利益和认同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即基于利益可以产生和深化认同,又由认同来兑现利益。  相似文献   

8.
叙事身份认同是人类通过叙事中介作用获得的一种身份认同.基于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思·伯克提出的叙事认同修辞,依次从同情认同、对立认同、模糊认同三种身份认同方式深刻分析小说《A&P》的叙述者萨米采用的叙事策略,并揭示萨米在成长道路上遭遇的曲折身份认同过程.  相似文献   

9.
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也形成并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在边疆地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两种认同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国家认同在两种认同关系中的地位问题,是典型的边疆问题.因此,在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种认同的关系,尤其是要维护和巩固国家认同的优先地位.这就是边疆治理中的认同整合.认同整合的关键是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立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稳定和统一的认同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家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仅存在着矛盾性,也存在着统一性。深入探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对于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整体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本表现。超越民族的国家认同是对国家公民的基本要求。加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道德教育,使爱国主义的热忱成为每个公民主体成为发自内心的追求与自觉,既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也是提升和强化中国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地区青少年需要面对的双重认同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与国家认同观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国家的稳定。在对新疆南疆地区2116名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相比表现得更为积极,与汉族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国家认同较低而民族认同较高 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 来自县镇和城市的青少年群体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上都较高,而农村的相对较低 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已成为目前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身份认同问题则一直是困扰新加坡人们的敏感话题。《玛门公司》主人公甘家灯正面临着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身份认同的困惑,此时这种身份认同困惑已演变成一种身份认同危机,面对此种困惑和危机,她踏上了身份认同的寻求之旅。强化个体的身份认同是形成民族文化和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选取甘肃南部某县城一所高中学生123名,探讨回、汉高中生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自尊的关系,被试完成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自尊等测量。采用均值比较、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回、汉族高中生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民族探索方面,回族高中生得分较高,并存在显著差异;回、汉族高中生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自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能够预测自尊的水平,并且国家认同的预测力更强。  相似文献   

15.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调查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国家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仍面临着被弱化的挑战。为此,需通过历史教育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维系国家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Marie Lall 《Compare》2008,38(1):103-119
In states that are diverse, issues of nat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and who belongs and how they belong can, and often do, change over time. This article analyses how education was used as a tool to artificially create antagonistic national identities based on religious and ethnic definitions of who was Indian or Pakistani. It focuses in particular on how in India the BJP led government (1998–2004) and in Pakistan the government under General Zia‐ul‐Haq (1977–1988) rewrote the curricula and changed textbook content in order to create the ‘other’ in order to suit their ide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day. Drawing on the original textbooks, extensive fieldwork interviews in both countries and a study of recent literature the paper argues that fundamentalization in general and the fundamentalization of textbooks in particular are state controlled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to control society. They can also have serious international consequences, as two antagonistic national identities oppose each other's definition of history and self.  相似文献   

17.
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认同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在经济全球化的现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使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成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作出选择的问题,人们都会遇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应该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人口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撑,譬如,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等的规定。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民族的核心要素,语言认同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对丽江玉湖村纳西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发现,目前丽江玉湖村纳西族族群成员母语水平较好,母语使用频率高,族群认可度较高,族群成员存在共同的文化心理,这些因素在影响着他们对母语的认同。研究表明:民族语言使用的本质是民族身份认同,民族语言使用的前提是母语认同;语言态度是影响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语言水平是影响民族认同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9.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群共同体,也是一个亚文化群体。亚文化与民族认同总是伴随而生。民族认同的极端化极容易演化成民族分离主义。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主文化与亚文化、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两对关系对防止民族分离主义的产生,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