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饱和"一词系化学术语,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液所溶解的溶质量达到最大限度,不能再溶解."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极限.  相似文献   

2.
“饱和”一词系化学术语,将晶体加入水中,当它不能再溶解时,叫作“饱和”。“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如: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一名工人,成天做着“拧螺丝”的活,干久了,他看见过路女人胸前的一对纽扣,也用扳手去拧。又如:一位领导参加书法大展,工作人员请他题字,他信手写下“同意”二字。这虽属笑话,却也是心理饱和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3.
陆启金 《成才之路》2012,(26):47-48
正"饱和"一词本来属于化学术语,如将糖加入水中,当它不能再溶解时,我们就说"饱和了。学生学习"饱和",是指学生因为长时间地学习同一内容,心理产生了厌烦甚至抵触情绪,从而不愿意再学习了。历史学科由于要求记忆的知识多,而且这些知识零乱、琐碎,学生学习就容易产生饱和心理。  相似文献   

4.
“饱和”一词系化学术语,将溶质加入溶剂中,当不能再溶解时,叫做“饱和”。“心理饱和”则是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人的大脑一般有个抑制、兴奋的过程,当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情绪就较高,学习、工作注意力也就集中,但这个兴奋期不可能无休止地持续下去。心理学  相似文献   

5.
还有菜吗     
《高中生》2009,(1):29-29
化学课上.老师在讲解溶剂与溶质的关系:“一定的溶剂只能溶解一定的溶质。比如说吃饭,你吃了一碗再吃一碗,第三碗吃下去就饱了,你还能吃下去吗?”  相似文献   

6.
吃饭     
《少年月刊》2011,(11):63-63
化学课上老师讲解溶剂与溶质的关系:“一定的溶剂只能溶解一定的溶质。比如说,你吃了一碗饭,又吃了一碗,第三碗吃下去已经饱了,你还能再吃下去吗?”  相似文献   

7.
“心理饱和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著名心理学家王硕和邢远翔在《做自己的医生》一书中写道:“凡事皆有度,如果人体长期体验某种情绪,以致超过心理承受的程度,则会导致心理饱和。”心理饱和多为负面效应,比如学生在上午第一、二节课时,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8.
“饱和”一词系化学术语,把溶剂加入水中,当它不能溶解时,叫做“饱和”。“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心理饱和现象在英语教学中随处可见,它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表现在我们的教学上就是事倍功半。能否避免学生学英语中的心理饱和现象,稳定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是指在上述条件F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榕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能不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如不能继续溶解,即溶质的量不再变化,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否则就是不饱和溶液。由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对于一定条件而言的,因此,二者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转化关系如下:二、浓溶液与稀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人们通常把溶液中含溶质的量较多的溶液称为…  相似文献   

10.
“心理饱和”是指心理的接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的一种倾向。笔者根据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发现,“心理饱和”现象在我们学校教育的情境中无处不在,处处都有。但是这种心理现象,由于司空见惯,常常不能为教育者认知,对它的负面影响和效应知之甚少,或者常常是无知。这也是我们在改革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中一个为人们忽视的负面因素。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新课改条件下,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应该着力研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1.被溶物质未完全溶解例1 20℃时,把30克NaCl放入70克水中搅拌,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已知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g). 分析: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溶质的质量”是指已溶解的溶质质量,未溶解的物质既不能算入溶质质量,也不能算到溶液的质量中.  相似文献   

12.
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饱和溶液里溶质溶解已达到了最大限度,因此不能再溶解了。他和溶液果真不能再继续溶解物质了吗?我们不妨做几个小实验来验证。用烧杯盛取100克水,插入温度计并用酒精灯把温度控制在28℃,徐徐加入36.2克NaCl可制得其饱和溶液,随后加入少量NaCl晶体并搅拌,可观察到再加入的NaCl晶体已不再溶解。但是,若往NaCl饱和溶液中慢慢加入KNO3并不断搅拌.发现不仅可以溶解而且竟能溶解43克之多。几乎达到了28℃时KNO3在100克水中溶解…  相似文献   

13.
通用教材初中化学全一册第84—85页有这样两段话:“往饱和溶液里再加入少量溶质,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这说明了已溶解的溶质已经达到了溶解的最大值。”“在一定温度下,在溶解过程中还没有达到溶解平衡状态,溶质还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这两段话大有商榷的必要。教材从溶解平衡的观点论述饱和溶液的概念,触及了问题的实质。世是,这两  相似文献   

14.
"心理饱和"是指心理的接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的一种倾向。笔者根据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发现,"心理饱和"现象在我们学校教育的情境中无处不在,处处都有。但是这种心理现象,由于司空见惯,常常不能为教育者认知,对它的负面影响和效应知之甚少,或者常常是无知。这也是我们在改革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中一个为人们忽视的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15.
描述上古之人的吃喝,常用成语“茹毛饮血”。有一成语词典解释说:“古人猎到禽兽,连毛带皮地生吃其肉,吮饮其血。”这就不禁想到看电视“动物世界”中狮虎捕食猎物的场景。而我们的“古人”连兽毛都吃,以血止渴,莫非比野兽还要“原始”?这个成语源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孔颖达疏曰:“虽食鸟兽之肉,若不能饱者,则茹食其毛,以助饱也。”这里说明初民还是“毛”、肉分而食之的。其实“若不能饱”,再去捕猎是了,何至于啮食羽毛、兽毛?因此这里所谓之“毛”,究竟何所指,值得考…  相似文献   

16.
溶剂与溶质     
《辽宁教育》2010,(3):11-11
化学课上,老师讲解溶剂与溶质的关系:“一定的溶剂只能溶解一定的溶质。比如说,你吃了一碗饭,又吃了一碗,吃第三碗已经饱了,你还能吃下去吗?”  相似文献   

17.
心理饱和是指心理的接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心理饱和在课堂教学中随处可见,在教学中心理饱和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一、布置作业数量随意。有教师布置数学作业,一布置就是上百道题,刚开始学生还有激情,动作快,做得也比较正确,但时间一长速度就无从谈起,也容易出错,进而心生  相似文献   

18.
高朝霞 《考试周刊》2012,(64):140-141
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个化学知识的“骨架”。只有理解和掌握了化学概念,才能牢固地、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探究问题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化学概念教学一直是化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对中学化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重视化学概念及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该如何实施化学概念教学呢?一、弄清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而概念的外延则是指概念的适用对象、条件、范围等。例如,同位素的内涵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它的外延是指同一类原子。再如。电解质的内涵是指自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的外延则是指化合物及电离的条件——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在弄清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防止“概念只是负迁移”。由于学生没有把概念使用的条件、使用范围,以及与已有知识间的关系和区别搞清楚,在应用概念时常常出现错误。如:学生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与“稀溶液”这些概念后,由于分辨不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极易造成“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的错误概念。因为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溶质了,而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要有效防止这一概念性错误.在复习时就应把问题具体化,巧妙地设计有针对性的思考题,既让学生捕捉概念的模糊点,又搞清概念的本质及概念之间的联系,为防止化学概念的负迁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教育生态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有这样一道书后习题:“将一块方糖放入水中,方糖就会立即溶解,消失得无影无踪。溶解在水中的方糖还能再自行变回原来的形状吗?为什么?”答案是:“不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物质总是由有序朝着无序的方向(熵增加)发展。”  相似文献   

20.
1.“熔解”和“溶解”能通用吗?为什么?答:不能通用。它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概念。“熔解”是指物质达到一定温度时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亦称“熔化”,要吸收热量,是一个物理过程,必须达到物质熔点时才发生。而“溶解”是指溶质的微粒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过程.是一个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同时发生的过程.有的吸热,有的放热,在一般情况下.在任何温度时“溶解”都可发生。2.无色、澄清、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吗?为什么?答:无色、澄清、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都是溶液。从溶液的概念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