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屈原孤独情结缘于屈原遭贬并在长期的贬谪中生成。是屈原贬谪情结的核心。诗人以神话思维方式,运用诗意独白、寓景于情、梦幻神游、隐喻象征等多种手法抒写内心的贬谪之痛,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与诗人所生活的楚地盛行巫风、巫文化氛围浓郁有关。孤独情结迫使诗人进行审美创造活动;在艺术表现中,诗人的孤独情结被转换成诗歌审美意象并上升到艺术的审美境界中,孤独情结因此而得以宣泄。  相似文献   

3.
屈原人格开启了中华民族的人格风范,成为几千年来沉淀在人们心中的人格美的典范。本文试从屈原经历的三个层次的内心冲突(即坚持理想与屈从世俗的冲突,去与留的冲突,生和死的冲突),揭示屈原人格的孤独性。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神仙思想已经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屈原的神仙思想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楚地旧有的昆仑神话中的“不死”观念,二是齐、燕一带新兴的方仙道。时不我待的时间紧迫感和日益加剧的生命悲剧意识,是屈原接受神仙思想的主要原因。神仙思想是影响屈原艺术构思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流浪对于屈原来说,既是人生中无奈的选择,又是一种心灵的需要。通过解读屈原作品发现其作品流露出试图以流浪摆脱痛苦、获得人生解脱的倾向。因此,屈原具有一种流浪情结。其实,流浪的实际作用之一就是获得视觉的充实。对于人来说,感官的满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视觉在人的感官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楚夏同宗而共祖,皆是颛顼高阳之苗裔.颛顼系的两大支系夏和祝融各部都是夏文化的缔造者和开拓者;楚族的崛起恰好是在三苗的血肉之躯里注入了夏人的文化灵魂.屈原以忠而辅楚,"正道真"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继承家学渊源,传承夏人治国信史,保持夏人文化精神,实际上是楚人寻求文化正统和文化优越感的自我努力.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发展史上,传承因袭是促进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屈原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独具魅力的作品,赢得了有汉一代作家的纷纷追慕,形成“屈原情结”。“屈原情结”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推动了两汉文学的发展,对后世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体裁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艺心理学认为、文学乃是作家内心情感外化的产物。任何作品,都与作家的内在冲动息息相关,都要受作家心理的支配和制约。作家的心理虽然象那激荡的大海,其深难测;作家的情感虽然象那飘浮的云霞,色彩缤纷; 倘若仔细探索,却不难在纷繁复杂的心理现象中发现最基本的、起主导作用的心理要素。笔者认为、鲁迅创作心理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孤独情结。  相似文献   

9.
孤独是一种具有疏离倾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体验。这种被压抑的意念始终影响着杜拉斯的思想、感觉和生活,并深深的影响着她整个创作历程。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我们对其孤独情结进行探究,无论在世界女性文学史上还是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翁海桂 《考试周刊》2009,(11):27-28
“处子情结”源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贞操观,后来由身体的不可玷污演化为人格的不容玷污,屈原的悲剧就是由“处子情结”带来毁灭的个案。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来阐释屈原“处子情结”的思想根源及表现。  相似文献   

11.
作业一种普遍的心理留存,屈原情结深刻地影响着两汉文人的人格特征和创作心理,穷困,包括政治穷困、心理穷困以及文人个体命运的不幸,是屈原情结在两汉文人四百余年的心理历程中得以型塑并传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文献里,“昆仑”具有二重意义:地理意义上的昆仑和文化意义上的昆仑,二位一体,互为渗透,内蕴博大,贯通古今。地理昆仑的地望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代代的学者,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说法。近代以来,对于昆仑山地理位置的推论,更是众说纷纭。但是,如果突破各种认识上的局限,对昆仑地望,可以形成一种比较统一的大昆仑概念。因为古人所说的“昆仑”,并非只是一座孤零零的山,而是一大片地区,即所谓“昆仑之虚(墟)”。据《山海经·海内西经》所记: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面(上)有九井,以玉…  相似文献   

13.
钟丽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4):37-38,43
屈原辞雄浑而浪漫,温婉而哀怨,其中充满了各种女性化的情景及物事。本文通过分析屈原辞作中的香草、美人和水三个意象,探析屈辞审美特性中的女性情结。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女词人吕碧城(别署信芳词侣)有着多彩而传奇的一生,但孤独对她来说却如影随形,这是一种开放的孤独。正是它帮助吕碧城成就了辉煌的一生——大量的文学作品的问世。解析吕碧城的孤独情结有助于我们体悟她的文化心态,也有助于准确解读她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屈原作品中兰草的描写竟"言兰者十",寄托了诗人对美的人格和美的理想的追求。"兰草情结"体现了屈原的爱和怒,表现出楚辞的精髓,以至形成一种兰草文化。  相似文献   

16.
屈原之所以千百年来受到万民敬仰,主要在于他的爱国不是空泛地喊口号,而是有具体的现实生活内容作基石。因此本文从博大的爱心、强烈的责任感和可贵的正义感三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爱国情结作了论述,并得出结论:我们对爱国情结的宣扬也应该从自身入手,从现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只有这样,才不致于使爱国思想空泛化、庸俗化。  相似文献   

17.
屈原,这位伟大而坚定的孤独者,以独特的人格孤军奋战。当他徘徊于汨罗江边的时候,只能孤独地与天地对话,对这个世界发出最后的质问。他就是《国殇》中那些头手分离的肉身,那些在荒野上飘飞找不到回家的路的魂魄。但正是因为这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境界,这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坚持,让诗仙李白大声吟出"屈平词赋悬日月"。  相似文献   

18.
世人将屈原评价为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殊不知他高尚的人格则更值得世人景仰。若心高气傲并非一个贬义词,那用它来形容屈原正是再好不过了。他志存高远,精学诸子百家,欲开一统之盛世,兴大楚之国邦。只可惜生逢乱世,小人忌恶,明君难寻,最终落得自沉江中的下场。在屈原波澜起伏的传奇人生中,究竟是什么闪着那耀目的光芒,牵动了后人的遐思,要揭开历史的垂帘,去寻那兰芷的芬芳?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本人早年的外来户经历形成的“孤独情结”对她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三方面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创作题材中大量出现外来户题材,对创作观的影响则表现为作者坚持创作自由和与读者存有隔膜的心理并存,创作实践上表现为努力在作品中安排更本质的人物关系,对现实的人物关系则持冷眼旁观态度。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从毛泽东超越境界的孤独、世俗情感的孤独和烈士暮年的孤独等三个方面探讨毛泽东诗词中的孤独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