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演进历程和发展趋势的认知影响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效度。从发展历程来看,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经历了加和量变、部分质变和创新优化三个阶段,逐渐脱离学科体系课程模式,经过主题导向课程模式的过渡,最终形成了行动体系课程模式;从发展趋势来看,课程范式从学科逻辑转向行动逻辑;课程理念从构成论转向生成论;课程内容从间接知识主导转向直接知识主导;课程焦点从面向部分职业素质转向面向完整职业工作过程;课程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课程实施从被动授受转向主动建构;课程学习从定在转向泛在;课程评价从知识记忆转向技能应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十分重要。加强大学课程建设,要把握其发展趋势。从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来看,课程建设正在从边缘走向中心;从教育思想理念发展来看,课程建设正在从"重教"走向"重学";从改革发展过程和课程建设发展内在逻辑来看,课程建设正在从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从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来看,课程正在从封闭单向走向开放互动。  相似文献   

3.
刍议课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文化的实质,是课程文化最根本、最深层、最终极的规定性。从文化根源看,课程文化要有民族性和传承性。从文化发展看,课程文化要有时代性和创新性。从文化本质看,课程文化要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从文化属性看,课程文化要有人本性和自觉性。从文化构成看,课程文化要有多元性、融合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4.
课程文化的实质,是课程文化最根本、最深层、最终极的规定性.从文化根源看,课程文化要有民族性和传承性.从文化发展看,课程文化要有时代性和创新性.从文化本质看,课程文化要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从文化属性看,课程文化要有人本性和自觉性.从文化构成看,课程文化要有多元性、融合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关于课程文化的系统研究才刚刚起步,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也是多样化的。课程文化是一种自主、自为的新文化。从文化根源看,课程文化要有民族性和传承性;从文化发展看,课程文化要有时代性和创新性;从文化本质看,课程文化要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从文化属性看,课程文化要有人本性和自觉性;从文化构成看,课程文化要有多元性、融合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6.
课程资源理念的拓展研究,有助于课程资源从"存量"转向"增量";从单一的课程资源"投入"转向"开发"和"发现";从课程资源的"占有"转向"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利用",准确认识和了解课程资源构成要素。职业教育课程资源构成要素包括课程思想资源、课程知识资源、课程经验资源、课程人力资源等四大资源。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理念拓展,有助于职业教育课程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避免低层次重复和"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课程知识观的核心要素,从课程知识选择、课程知识组织和课程知识呈现三个维度梳理了柏拉图、夸美纽斯、斯宾塞、杜威、布鲁纳和多尔课程理论内在所反映的课程知识观,并以知识观视角解析了课程知识观演进特征,提出了课程知识选择从普遍真理到存疑情境、课程知识类别从等级层次到多样分类、课程知识编排从普适确定到开放建构,以及课程知识呈现从抽象绝对到多元描述等趋势,以期助力大学课程内容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开放化、个性化和信息化等发展趋势以及学校课程的相对封闭性客观上要求学校课程社会化。课程社会化是指在国家的培育下,社会不断加强(提高)课程资源的生产和流通能力,通过社会对课程资源的生产和流通,将学校课程实践的各个方面整合成基于社会的有机系统,使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能便捷地从社会中获取课程资源,在灵活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课程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在课程社会化实践中,社会作为课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课程资源的生产和流通任务。同时,学校课程实践的其他主体的角色也相应地转变:国家从课程开发者转变为平台建设者;学校从课程管理者转变为资源整合者;教师从课程实施的承担者变成课程实施的指导者;学生从课程接受者变成课程创生者。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体育课程开发重要力量的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从学生的身体现状出发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从体育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从学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出发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体育课程资源,能够因地制宜的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更好的完成课程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0.
分析基于教学及其改革的学科发展趋势,首先要纵观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如下七个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结合;从只强调国家课程到强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整合.  相似文献   

11.
试论课程文化自觉与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课程文化自觉是课程研究面临的新问题。从工具自觉到主体地位,从泛科学理性自觉到科学理性,从一般属性自觉到理论建构,从二律背反自觉到必要张力,从隐性表现自觉到显性管理,从价值导引自觉到质性评价,以实现课程文化自觉的建构。课程文化创新是课程文化自觉的落实和实现。课程文化创新有自身的基本规律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课程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媒介技术的变迁史,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课程随着技术发展经历口传课程阶段、经典课程阶段、教科书课程阶段、云课程阶段和智能课程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将引发课程的革命性结构变革,主要表现为:从“职业人”到“自由人”的课程价值,从既定知识到素养深化的课程目标,从固定统一到私人定制的课程内容,从静态单一到动态灵活的课程形态,个性化、混合性与体验性的课程实施,游离性、即时性与精准性的课程评价,从“课程知识的传授者”到“课程意义的建构者”的教师角色以及虚拟生活化且无边界的课程场域。在未来,随着人工技术与课程融合程度的加深,将越来越凸显个体意义在课程中的建构,文化适宜性在课程中的表达以及课程的创造性组织与再组织。  相似文献   

13.
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成人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领导理念已经渗透到我国各类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随着成人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成人教育课程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现时代成人教育课程发展的需要。无论从成人的特点,成人教育课程的特征,还是从成人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都应该实践成人教育课程领导新理念。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是成人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王岚 《现代教学》2014,(12):42-42
课程统整是指学校教师以国家的课程方案和标准为依据,以指定的教科书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其他多种相关资源,根据科学性原理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进行系统与集约化设计,使之成为可以直接实施的教学内容并展开有效教学实践的过程。从课时内容统整到单元课程统整,从单元课程统整到学期课程统整,从学期课程统整再到学段课程统整,需要我们做好课程统整的"加减乘除"。  相似文献   

15.
在20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中,宁波市北仑区将协作与创生从作为区域课程建设的路径发展为区域课程建设的样态,形成了从单一到多边的课程开发模式,创生从规范到高效的课程实施范式和从常态到灵动的教研保障体系,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两类课程的概念意义在于界定单一课程属性;从实践来讲,这两者系部分交叉,不存在单一课程(元课程),而是衍生成了实际样态的复合课程。只有把不同据理间的逻辑关系结合起来,才能完整认识两类课程的关系。从课程构架到课程样态的演变,折射出课程实践模式基本取向和实现方式。扩容骈枝课程,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混合课程,应是课程创新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理念的观照下,小学教育中的课程资源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静止走向了动态,从预设走向了生成。课程资源观念的变迁重塑了小学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身份和角色,教师不再只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小学教师中课程资源生成性的现实,对新时期的小学教师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加强语文教育,文化自觉最重要.语文教育的文化自觉,应该从课程定名、课程内涵与课程教学三个方面来考量.从课程定名来看,语文教育的文化自觉首先源于对课程文化演变的认识;从课程内涵来看,语文教育的文化自觉重在对母语文化价值的把握;从课程教学来看,语文教育的文化自觉尤其要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地方高校加快转型和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大背景下,为了提高工科学生绘图软件的操作技能,从社情和学情、课程的定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和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现状,按照应用型课程的建设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和课程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实施课程改革、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校特色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组成部分。 自二期课改以来,上海实行了市、区县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被赋予了充分合理的课程自主权。重心的下移,使得学校课程建设日益成为关注和推进的重点。从管理角度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实施形态看,有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组织方式看,有学科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