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试题]雨夜,我一个人在家【作文要来]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②字数不少于600。【写法导引]本题题型是单命题作文。试题明确规定要写成记叙文。文题是一个陈述句,其状语“雨夜”既暗示事件发生的时间,也有限制取材范围的作用。文题的主体‘俄一个人在家”,规定了所记事件的必备条件,其中“我一个人”限定了人物及其数量,“在家”指出事件发生的地点。从整个题目分析,所记事件必须取材于家庭生活,并必须发生在有雨的夜晚,且又是‘哦”一个人在家时干的。如果所记事件,并非发生在雨夜,就不会文题的时间要求;如…  相似文献   

2.
课本中单独开设“爱情如歌”单元,你有特别的感想吗?你的父母呢? 爱情并不是不可以对我们启齿的事情,关键是用何种方式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爱情”,让我们了解“爱情”的美好,也让我们知道“不成熟的爱情”的危害。课本中出现“爱情单元”,说明了老师将会以更开明的态度与我们讨论爱情,这是值得高兴的。  相似文献   

3.
《核舟记》中“神情与苏黄不属”一句,课本注:[不属(zhǔ)]不相类似。将“属”当作“类族”的意思讲了,我以为是不对的。“属”字读音有二:一是读作“  相似文献   

4.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是列入职高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名篇,文章分别是北宋时期具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的王安石和苏轼的名作。它们与一般的游记的不同,就是不只注重山川景物、风俗人情的叙述和描写,还重在说理,使文章带有浓厚的议论文味道;但它们又与一般议论文不同,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写游褒禅山的经过,但又不多描写景物,而是尽量就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也就是明写游山,而喻写治学,得出了治学“要深思而慎取”和“要有志”的结论;《石钟山记》作者苏轼通过自己“夜泊绝壁之下”的实地考…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70页:“请思考,‘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这句话对吗?为什么?”现不揣浅陋,对《教学参考书》答案提出一些异议,以此请教于方家。课堂上,学生对此问题展开热烈地讨论,形成三种意见,“对”、“错”、“不完全对”。我认为“不完全对”才是正确的。我们知道,任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因此,应该历史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一些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对”或“错”来评价似欠斟酌。就以维也纳体系而言,课本作了全面地评价,消极方面是“一种历史的反动”,体现了“史论结合”;积极意义是使…  相似文献   

6.
走进概率     
七年级(上)“可能性”一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是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都是确定的;还知道了什么是不确定事件.通过摸球、玩转盘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了初步认识,能直观地感悟可能性的大小.现在,我们走进“概率”,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通过“概率”一章的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进行《同志的信任》一文的备课时,不同意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上关于本文的记叙方法是“倒叙”的说法。课本在《记叙的顺序》这节知识短文中写道:“记叙事情也不一定都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有时候可以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这种写法通常叫做“倒叙”。例如《同志的信任》,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写文章、写信的事在  相似文献   

8.
湖北卷     
1.投掷一枚均匀硬币和一枚均匀骰子各一次,记“硬币正面向上”为事件A,“骰子向上的点数是3”为事件B,则事件’A,B中至少有一件发生的概率是()  相似文献   

9.
有一部电影叫《三笑》,看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巧,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游记散文《石钟山记》(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也有三“笑”,品之,令人得益不浅。当苏轼来到石钟山,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择石“扣之”时,文章写道:  相似文献   

10.
师生为高考复习辛勤劳累,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提高复习效率的途径是什么?下面仅就几个侧面谈点认识和做法。一、落实“读破一卷”,打下牢固基础“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总复习中大都停在口头上:阅读、使用课本或浮光掠影,或完全撇开课本。根本原因是认为课本对高考不管用,只有多做“高难动作”、坚持“大运动量”,考试才能夺高分。实际情况又怎样呢?历年来的高考物理试题,并未回避课本,直接来自现行教材中的课文、例题、习题或其衍生题,多达39分,最少也有32分。另外,要重视传统题型,这类普遍熟悉的试题,每年也占30多分。可是,这两类题的得分率远不如人意,一般均不到50%。“读破一卷”的第一步,是对着课本目录回忆每节的知识点,作出简扼笔记,再根据错记漏记知识进行针对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课本初五册《干将莫邪》:“王即购之千金”。课本注为“悬赏千金捉拿他”。这“千金”是什么和是多少,不得而知。高一册《记王忠肃公翱事》:“列价五百金”。课本注为“五百两银子”。“金”为什么变为“银”和“两”也不得而知。高六册《荆轲刺秦王》:“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课本注“金”为“铜”又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一般来说 ,记人和记事的文章是很难截然分开的。事在人为 ,人因事显。记人要通过记事来表现人的思想品德 ,而记事则一定有人的活动。但是严格说来 ,记人和记事的文章还是有区别的 ,不但二者选材重点不同 ,写作的目的也不相同。记人是为了表现人物的优秀品德 ,记事则是为了表现某一个特定的主题。记人的文章着眼于人物的思想性格 ,而记事的文章则着眼于事件的完整性。因此以记事为主的文章 ,所记事件必须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及结果写清楚。记事的文章中也会写到人物的活动 ,但人物的活动要服从于事件的发展 ,不…  相似文献   

13.
高考命题的取材,即使在“老”高考时期也是以课外材料为主的;课内材料比重不大,且不考查某些课的重点内容(一般只限于“知识”),比分渐次减少。人们早已认识到课外材料是当时命题的取材重点。“新”高考以来,命题不再考虑直接从课本中取材的比例,课本内容即使偶有所见,也并非事先有什么“考虑”,或有什么“比例”限制。社会上流传的“新高考不考课本”“新高考甩开课本”,正是对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在小学六年制语文课本第八册《看球记》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虽然战场在香港,可我们好似也参加了战斗,精神紧张,心潮随着球起落。”“……声音大得好像要叫全北京市、全国同胞都听到这个喜讯似的。”这两句中都有“似”这个字。根据字典上的注音,“似”有“shi”与“si”两种读音,那么,这两句中的“似”字该读何音?如何区别“似”字的读音?请指教。郁文  相似文献   

15.
赞科夫说,“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以往,我们在教学中片面强调了知识这个因素,以为掌握了知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出现了教师拼命把课本中的知识塞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上认真听,用心记;课下不抄袭,正确背;考试不偷看,拿满分。这样做的结  相似文献   

16.
频率与概率     
《数学教学通讯》2005,(2):39-44
在自然界里,有一类现象,人们无法预先知道它是否发生或不发生,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简称为事件.通俗地说,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叫做该事件发生的概率.怎样才能确定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呢?例如,“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朝上”为事件A,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怎样来确定呢?通常我们是通过试验,  相似文献   

17.
课本岂可偏废!石建光考试过后,初一班各科成绩都不理想。教师不说,学生也愤愤不己.“‘学习指导’书里那些条条太难背了,记得了头记不了尾。”“试卷中有好几题,怎么“学习指导”中没有列出来?真是的!”“问答题中,我背得两句话,老师给4分。嘻嘻!”……从以上...  相似文献   

18.
新概念作文不管是在文学领域还是在语文教学领域都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事件”,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语文教育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这些事件中有很多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但非常遗憾,似乎绝大部分都让它自产自消、自生自灭了。抓住这些历史“事件”,聚焦于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前身后影,作一种“还原”式的、记传体式的、综合的、透视性的研究,应该是很有意思的。新概念作文,还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事件”,但前后历时8年,也大致可以看出其作为“历史事件”的端倪了。很多“事件”,当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或者说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来看待它,我们可以超越许多当下的视角,看得更为清楚些。对新概念作文,现在似乎特别需要“历史”的眼光。欢迎大家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近期讨论的话题有:①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②对言语教学论的反思。③戏剧性:戏剧文学教学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小品文略谈     
同学们,你们或许对“小品文”这种文体会感到有些陌生,其实,小品文犹如一丛清幽淡雅的兰花早已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默默留下了馨香。现在就让我们循着这幽香踏入课本一睹她的“芳容”。我们不妨先“采撷”其中两朵进行“观赏”。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字。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文中仅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形象生动,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尽管当时作者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心境肯定不会如意,但是作…  相似文献   

20.
依据教材不超纲,这是几年来高考命题遵行的一条原则。但是,所谓“依据”,所谓“不超”,并不是说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完全照搬课本。即使是直接从课本来的题目也是考课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而运用是千变万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复习时按大纲规定的范围,着重授之以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