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始终贯穿着辩证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不仅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依赖于物质等唯物主义思想;而且承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同时意识又能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 ,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直观性”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提出了一条从物质实践出发去理解、考察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路线。这表明马克思要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本质特点的。马克思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 ,贯彻了自己提出的这条哲学路线 ,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性”及其他缺点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完成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传统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观点 ,因而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是如何实现哲学变革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环境,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这是在工业生产和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在思维和存在两极对立中寻根究底的思维方式,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共同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同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将费尔巴哈看作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非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许多辩证法观点,费尔巴哈哲学中同样也充盈着大量的辩证法,从运动观、联系观、矛盾观、认识论等视域均可揭示费尔巴哈哲学中的辩证法成分。  相似文献   

5.
费尔巴哈哲学作为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中间环节”,他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从哲学史考察,费尔巴哈对作为辩证法大师的黑格尔的批判,并未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是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性;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并未否定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只是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事实上,费尔巴哈哲学中包含有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承认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因果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观点,矛盾观和否定观等。但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并不是科学形态的成熟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是基于直观方式的结合,他的辩证法不是“世界观”意义的辩证法,他不了解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跌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这些缺陷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辩证法必然被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所超越。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对近代哲学的超越,绝不仅仅在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倒转,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而是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辩证法进行了彻底的清算,突破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原有边界,进入到世界的生成性这一维度,从而阐述了关于生成的辩证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生成性的实践理论。  相似文献   

7.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从康德的不可知论、费希特的主观唯心论、谢林的客观唯心论到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演变,都没有真正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利用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克服其局限性,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真正使思维和存在得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不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物即人本身与其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思维是人所特有的。离开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能是一个假问题。但是有了人,人首先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的生存问题,即人本身与其特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离开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人本身就不能活,就根本不会有任何思维,因而也不会发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哲学家在探讨本原论问题时,从一开始就与美学本体论问题纠结在一起.西方哲学与美学本体论的错位经历了古代的历史遮蔽与混淆、近代的历史游离与困惑、现代的历史反思与还原三个时期.历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错位就在于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美学的遮蔽,在于将美学的感性存在第一性误解为哲学的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与美学基本问题及其本体论的交错;审美的“感性存在”就是哲学的唯物存在;美学的“唯心主义”(精神实体)就是哲学的“唯物主义”(感性存在).极端的唯名论属于美学范畴,极端的唯实论属于哲学范畴,而温和的唯名论与温和的唯实论及其调和论使得哲学与美学进一步混淆.在整个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的复式历程中,哲学学科在研究辩证思维规律而在美学的对象中为自己寻找丰富的材料时,或美学在考查原始经验而把思想和意识带回到它们的起源上去时,往往越俎代庖——成为“哲学帝国主义”或“美学帝国主义”,从而造成了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美学的历史错位.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准确表述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是部分对整体的关系;把哲学基本问题表述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背离了恩格斯的本来含义;“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在17—19世纪的一种表现形式;感觉和思维、一般和个别、物质和运动、物质和形式、物质和规律、物质和时空等关系问题都不是哲学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体论问题一直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备受学界关注,以实体思维为认知方式的物质本体论为众多唯物主义者所推崇.近年来,过程思维逐渐为学者们所接受,由此产生的过程本体论随之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本文系统分析和阐述了物质本体论和过程本体论的发展及特点,揭示了本体论从物质到过程的嬗变趋势,并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过程本体论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言意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论争之一,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哲学的理论问题。以先秦“言意之辩”为切入点、勾勒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由此凸显出中国先秦哲学家们对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先秦的“名实之辩”主要是在认知领域讨论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言意之辩”则是在“名实之辩”基础上的思想上的转进,主要涉及语言与思维,语言与人的关系,讨论问题的层次有两个:一是具体的语用层面,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表意功能,二是在哲学层面,语言对于形而上问题能否把握,如果能,又如何表达。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目前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各种理解,认为把哲学基本问题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成立。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表述应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阐释了这种表述既符合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史。又符合逻辑和哲学的功能。这种表述可以使哲学不只是研究人的思维与世界其它事物的本末关系。而是真正去研究整个世界;可以改变哲学史的研究现状,使哲学派别不一定只划分为唯物和唯心两大派;有利于哲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4.
哲学基本问题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教科书中一个普遍的观点--“思存关系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出质疑.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一、思维和存在的对立起源于人类生产力低下,是人们愚昧无知而做的无可奈何的设想;二、思存关系是在近代反击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过程中被明确提出的.它是历史的产物,而不是超时代的金科玉律;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实践,它彻底解决了过去一切时代因思存分裂导致的各种自圆之说.这些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围绕"天人关系"产生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天人合一"的天命神权观和"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实际上这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斗争.本文从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出发,就"天人关系"之争的哲学意义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通常被给予如下解释:第一,它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甚至等同于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第二,它包括而且仅仅包括世界的本原问题和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两个方面。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点和实践分析方法来看,这种解释未能真正澄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之实质性内容———两者的互动,尤其是思维观念对存在状态的巨大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实践思维方式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方法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品质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8.
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导致了一些问题,走向了误区。实践思维方式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方法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品质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要并非指的是一种时态,而更是一种思想态度扣意识,以及一种崭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教育的全部蕴念所在。根据后现代基本精神,本文力图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目前已被广泛认可的师生关系,从一种全面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视角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从而对师生关系问题形成新的有益的认识。即师生关系应从二元对立的主客关系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由单向的知识传授关系转变为双向的平等对话关系,从理性保障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不同,尼采认为,"生命"是哲学的唯一主题,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哲学史的内容。与此相关,健康的时代产生的哲学是肯定生命的哲学,衰落的时代产生的哲学是否定生命的哲学。尼采本人的哲学思想即是对生命的伟大肯定和超越,而这些思想是他本人健康状况和生命意识的反应。"生命"是尼采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