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宋文为例,探讨了宋人对《史记》和《汉书》中晁错形象的接受。宋人认为晁错确为忠臣,并认为袁盎献计杀晁错是晁错之死的直接原因。同时,宋人认为晁错削藩之策有失误之处,加之晁错有性格缺陷,谋身之计不足,终惹杀身之祸。宋代史学繁荣的背景之下,党争中出现了君子小人之辨、正邪之辨的风气,使得文人对忠臣与奸臣的论说兴趣大增。且晁错改革家的身份在宋代改革风云中能够产生共鸣,加之晁错自身浓厚的悲剧意义,诸多因素共同使得晁错成为宋人笔下常常论说的对象。另外,笔者对晁错之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晁错“实边”思想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晁错,他作为汉文帝的著名智囊,因推行“削藩”策而名噪于世。其实,他在人口地理方面的思想也有值得称述之处。在汉朝疆域不断拓展,北方受到匈奴侵扰的情况之下,他适时地提出了“徙民实边”的主张。晁错认为,把内地居民迁往边塞,既可以对边地之民进行训练,“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击敌。”①有利于抗击匈奴,巩固边防;又可以“使屯成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②节省国家的财政支出,改变“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的状况产这就是著名的“移民实边”说,是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后…  相似文献   

3.
有个成语叫“乱七八糟”,它是形容乱得不成样子,毫无条理和秩序。这个成语和两件历史事实有关,可能知者不多。   一件是西汉时的“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削减了些封国领地,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氵鼻立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等六王于公元前 154年,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景帝错杀晁错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周亚夫领兵平定了“七国之乱”。此即成语中的“七乱”。   另一件是西晋时的“八王之乱”。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把皇室子弟分封为诸侯王,享有各种特权…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渝州处于蛮夷环绕之下,民族冲突与斗争不断。在汉人区与蛮夷区的双重边缘之间,渝州地区蛮夷化倾向较为明显。尤其是在熙宁年间南平军建置前后,戎汉间冲突达到白热化,而同时也给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造成一个契机,形成一个交流的高峰。这种交流不但表现在与单线式的蛮夷汉化逆向的蛮夷化趋势,也表现在蛮夷内部的相互融合,以及在汉文明的影响下各族得到共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也谈溆浦蛮夷的历史文化和族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史志献对溆浦蛮夷的记载和该县发掘的考古材料、宗教祭祀与丧葬等习俗化,以及对苗族田、吴、向、张、杨等姓的苗语称谓,论证了溆浦县地的蛮夷为崇拜盘瓠的五溪蛮的一部分,即《风俗通义》所载的那个蛮夷,属苗族中的红苗支系。  相似文献   

6.
关于晁错的死因,历代评述不少,司马迁认为晁错是急于报私仇而反被其祸,有人认为汉景帝误听馋言而腰斩晁错。这些评述各有其道理,但是晁错之死不是单一因素所致。晁错被杀,有其思想、性格因素,同时他也是汉景帝为平叛乱的牺牲品,更是中央和诸侯之间矛盾的牺牲品。晁错之死,是个人性格与时代综合因素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晁错是汉代文景时期最重要的大臣之一,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景之治。文章在对晁错思想和齐法家之《管子》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管子》对晁错的影响。进而探讨了晁错接受《管子》的主要原因:一、在"过秦"思潮下,晁错对晋法家思想的矫弊;二、齐学在汉代的兴起;三、晁错受《尚书》等儒家典籍的影响,对晋法家进行了中和。  相似文献   

8.
唐代前期唐代对四夷的挑战是谋划有方,经略有策,备御有道,故成效显;安史之乱,边兵东调,吐蕃东进,边防大变;代宗为备御和遏制吐蕃的攻势,重建边兵并定名为防秋兵,创建了经略吐蕃的防秋制度,对唐化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均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即使在中国古代军事、军制史上也占有至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宋军 《中学生百科》2011,(33):25-26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将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汉景帝这事做得不地道,晁错可是他的老师,尊为"智囊"。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晁错可以说大公无私,鞠躬尽瘁。为安顿好迁徙到边疆的百姓,晁错亲自考察地脉是否阴阳和顺,是否适合百姓生活和居住,先建好集镇,修筑城池,为百姓建好安置房,让百姓能有屋可住,有器可用。为  相似文献   

10.
董平均 《天中学刊》2003,18(1):73-77
西汉文、景时期,功臣、外戚的势力已经基本解除,同姓诸侯王转而成为中央皇权的主要威胁。文章采纳贾谊“众建诸侯”的建议,剖分齐、淮南;景帝在用晁错之策削吴、楚的同时,又将梁分为五、赵分为六,以削弱王国的势力。文、景的分国是借推恩之名、行削藩之实的一石二鸟之计。通过文、景、武三朝的分、削,藩国自析,再也不能与皇权分庭抗礼了。  相似文献   

11.
以史志文献对溆浦蛮夷的记载和该县发掘的考古材料、宗教祭祀与丧葬等习俗文化 ,以及对苗族田、吴、向、张、杨等姓的苗语称谓 ,论证了溆浦县地的蛮夷为崇拜盘瓠的五溪蛮的一部分 ,即《风俗通义》所载的那个蛮夷 ,属苗族中的红苗支系  相似文献   

12.
晁错是西汉公文写作的个中翘楚,在中国公文发展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晁错的公文不可避免地受到先秦散文和汉赋的影响,但其作品绝不等于"文学作品"。把晁错的公文当作"政论文"或"散文",那是文体的"误读",是对中国公文发展史缺乏认识的表现。晁错的公文写作实践表明:公文写作并不简单地局限于对正确公文格式的把握,它需要具有政治家的睿智和谋略。或者说,公文的写作不光是文字技巧的问题,它需要熟悉公务管理、熟谙安邦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3.
一西汉文帝时期,最严重的外部威胁就是匈奴不断侵扰边境。其时,晁错为太子家令,遂于文帝十一年(前169年)上书《言兵体三章》,陈述了制服匈奴的基本方针,嬴得了文帝的赞赏。接着,晁错又上书《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提出了移民实边的政策。这项政策进一步确定了逐步制服匈奴的具体措施,把移民“守边各塞”和开垦荒地“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连同一起解决。“守边备塞”是摆在当时统治集团面前的一大难题。早在秦王朝时就采取了征发远方戌卒备边和移民实边两种办法。但秦统治者只是依仗行政暴力强制推行,终于激起民变。晁错认真地总结了秦王朝速亡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晁错虽生活在“文景之治”时代,但当时社会仍然潜存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为清除当时的积弊,晃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主张,如“徙民实边”的耕战主张;“务民于农桑”的经济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削藩”主张等。这些主张的实施对当时及其后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西汉文帝时期,最严重的外部威胁就是匈奴不断侵扰边境。其时,晁错为太子家令,遂于文帝十一年(前169年)上书《言兵体三章》,陈述了制服匈奴的基本方针,赢得了文帝的赞赏。接着,晁错又上书《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提出了移民实边的政策。这项政策进一步确定了逐步制服匈奴的具体措施,把移民“守边备塞”和开垦荒地“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连同一起解决。“守边备塞”是摆在当时统治集团面前的一大难题。早在秦王朝时就采取了征发远方戍卒备边和移民实边两种办法。但秦统治者只是依仗行政暴力强制推行,终于激起民变。晁错认真地总结了秦王朝速亡的经验教训,并从申商刑名之术中得到启示,提出了通过物质利益诱导移民戍边屯垦的新方案。他建议组织移民首先必须在边境选择好地点。“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且置家具田器。接着依次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关心北宋边事,且积极建言。他把丰财积粟当作加强边防的前提,并通过选将练兵、调整御边之策达到消弭边患的目的。欧阳修对北宋边事的参与和关注,体现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7.
贾谊、晁错与汉初思想和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来史学家认为汉初实行的是黄老无为的思想,但从贾谊、晁错等人的思想脉络一直寻觅到汉武帝时期的思想和政策,发现汉初思想的继承性非常明显。贾谊、晁错则主要鉴于秦亡的教训,都主张用儒家的“仁政”思想来中和法家易于造成统治者和农民之间矛盾的局面,这就造成了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贾、晁的经济思想亦影响了司马迁的食货思想。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期随着内地对西南与岭南地区地理考察与地情知识了解的增多,对西南、岭南民族地区“荒蛮”、神秘印象开始发生转变。一批士大夫通过深入西南地区物质生活的亲身体验,开始逐渐消除对西南地理环境的神秘恐怖认识,主要表现在对西南瘴气由恐惧转向不断探讨瘴疫的环境因素与致病机理;考察西南、岭南民族地理之风悄然兴起,对民族地区的服饰饮食文化由陌生到认同、对西南民歌音乐文化的喜爱与探究、传播等,都表明了内地文化人对西南、岭南民族地区地理文化观念的一些新变化。尽管并未根本改变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与宗主文化的优越感,但毕竟开始转变对西南边远地区“蛮夷”文化的态度,为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文化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这在内地与西南边远地区文化经济交流与民族团结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9.
“乱七”是指西汉时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扩大中央集权,采取“削藩”政策,引起各诸侯王的不满。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胶西、赵、济南、淄川、胶东等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幌子,发起叛乱。“八糟”指的是晋时代的“八王之乱”。公元2  相似文献   

20.
西汉前期,地方诸侯王国问题一直困扰西汉中央政府,以贾谊、晁错、主父偃为代表的政治家力主削藩,他们在提出削藩主张的历史背景上,以及对地方诸侯王问题的认识上有相似之处,而在削藩策略和削藩成效上有很大差异。笔者认为贾谊、主父偃的削藩主张切实可行,而晁错的削藩过于急躁,如果处理得当,是可以避免七国之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