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16,(2):70-74
筛选"免晾晒"小麦品种(种质),实现小麦籽粒在穗上脱水至安全水分后直接入仓是小麦规模化生产的新需求。以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及部分新育成苗头品系为材料,于小麦蜡熟初期至收获期,测定了籽粒含水量、脱水速率和穗发芽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蜡熟至收获期不同小麦籽粒含水量呈"慢—快—慢"的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3.07%,14.77%和3.06%(5月29-6月1日籽粒含水量),白皮(半冬性)小麦品种同期籽粒含水量高于红皮(春性)小麦品种,并随籽粒成熟度的推进,差异逐渐缩小;不同小麦品种间籽粒脱水速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小麦具有脱水快的特性,1天内籽粒水分可从25%脱至13%左右(5月30-31日,6月4-5日籽粒含水量),其中脱水最快的品种为新麦26,为4.83%/d,最慢的品种为生选6号,为3.13%/d;相同籽粒含水量下不同小麦品种穗发芽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红皮小麦品种穗发芽抗(耐)性明显高于白皮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2.
17个小麦品种(系)幼胚脱分化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豫麦54、百农矮宝、周17等17个小麦品种(系)的幼胚为外植体,通过脱分化培养,以筛选出脱分化特性优良的小麦品种(系)及适宜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结果表明:出愈率在不同小麦品种(系)间差异不大,但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却存在明显的基因型效应。17个供试小麦品种(系)的出愈率变幅为82.09%-98.3%,而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的变幅为5.13%-67.5%.从形成的愈伤组织质量与数量综合分析,17个小麦品种(系)中,以徐麦038,抗条温6,豫麦49三个品种(系)的脱分化特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籽粒发芽法研究了8个不同硬度小麦品种的种子吸水率和发芽进程.结果表明:0~36 h处理时周麦18种子吸水率最高,百农201种子发芽率最大,为70.5%,其次是周麦18,种子发芽率为34%,二者均属于易穗发芽品种;百农207、良星99、郑麦366、百农307、矮抗58种子发芽进度较为一致,种子发芽率显著低于百农201和周麦18,种子发芽进程相对较慢,其抗穗发芽能力较强,百旱207种子发芽进程最慢,抗穗发芽能力最强.处理48 h种子平均发芽率为57.38%,种子平均吸水率为57.52%,发芽率最低的品种为百旱207;处理60 h种子平均发芽率为90.69%,种子平均吸水率为66.33%,百旱207种子发芽率最低.同一水分处理条件下同样硬度的小麦品种其吸水率和发芽特性有的差异显著,有的差异不显著,说明小麦籽粒硬度和籽粒吸水率仅是影响小麦种子发芽特性的一部分因素,种子发芽特性受众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不同源库型小麦品种穗粒重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源库角将小麦品种划分为源限型、库限型和源库互作型三种类型,并以大粒小麦兰考86(79)(源限型)、豫麦21号(库限型)和大穗多粒小麦兰考906(源库互作型)为材料,进行了穗粒重的形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源限型和源库互作型品种子粒容积大,粒重增长快,穗部性状优越,子粒灌浆速度前期增加快,后期下降平缓,粒重与灌浆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库限型品种这种相关关系不明显。叶片的限型品种、叶鞘对源库互作型品种、茎秆对库限型品种子粒增重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期播种的方法,对豫麦54和2个春性对照品种的穗分化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豫麦54幼穗分化前期发育迟缓,主茎与分蘖差异较大,后期幼穗发育速度加快,主茎、分蘖逐渐趋于一致,播期对豫麦54幼穗分化有明显影响,且二棱期持续时间受影响最大,其变异系数达131.64%,随着播期推迟,幼穗分化经历的总天数减少;豫麦54早播仍以二棱期越冬,和春性对照品种早播冬前幼穗分化达到小花或雌雄蕊期相比,发生冻害较轻,较耐早播;豫麦54晚播、特晚播时,主茎、分蘖幼穗分化持续时间短,幼穗发育差异大,不利于分蘖成穗和主茎形成大穗;豫麦54的最适播期为10月6日至16日。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期播种的方法,对豫麦54和2个春性对照品种的穗分化进程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豫麦54幼穗分化前期发育迟缓,主茎与分蘖差异较大,后期幼穗发育速度加快,主茎、分蘖逐渐趋于一致,播期对豫麦54幼穗分化进程有明显影响,且二棱期持续时间受影响最大,其变异系数达131.64%,随着播期推迟,幼穗分化经历的总天数减少;豫麦54早播仍以二棱期越冬,和春性对照品种早播冬前幼穗分化达到小花或雌雄蕊期相比,发生冻害较轻,较耐早播;豫麦54晚播、特晚播时,主茎、分蘖幼穗分化持续时间短,幼穗发育差异大,不利于分蘖成穗和主茎形成大穗;豫麦54的最适播期为10月6日至16日.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导入反义Trxs基因的成熟小麦籽粒00TY5及非转基因对照小麦籽粒Y5ck分别进行常规发芽试验,难溶性麦谷蛋白组分测定及α-淀粉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导入的反义Trxs基因在小麦受体中表达良好,转基因小麦籽粒的抗穗发芽能力切实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从源库角度将小麦品种划分为源限型、库限型和源库互作型三种类型,并以大粒小麦兰考86(79)(源限型)、豫麦21号(库限型)和大穗多粒小麦兰考906(源库互作型)为材料,进行了穗粒重的形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源限型和源库互作型品种子粒容积木,粒重增长快,穗部性状优越,子粒灌浆速度前期增加快,后期下降平缓,粒重与灌浆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库限型品种这种相关关系不明显.叶片对源限型品种、叶鞘对源库互作型品种、茎秆对库限型品种子粒增重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9.
Nc89、K326、RG11、K346四个品种的平均发芽效应表明,离子注入对发芽率有促进作用,但各处理剂量其它活力指标低于对照(0次);各个品种间表现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皖麦19是宿县地区农科所选育的高产、稳产、抗病、抗干热风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良好的品种特性,穗多千粒重高、抗病性强,增产幅度达4.24%~9.44%。  相似文献   

11.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小麦抗条锈病种质资源的发掘与鉴定是培育抗条锈病新品种的前提条件.为了解皖北地区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的抗病情况,本研究利用小麦条锈病优势生理小种条中33,对皖北地区6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苗期接种鉴定中,有11个小麦品种(系)表现抗病,49个小麦品种(系)表现感病,分别占供试材料的18.3%、81.7%.在成株期接种鉴定中,有29个品种(系)表现抗病,31个小麦品种(系)表现感病,分别占供试材料的48.3%、51.7%.苗期和成株期的鉴定结果,为皖北地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测定,明确MPCA对不同小麦品种生长发育、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豫麦54对MPCA耐药性强,豫麦18耐药性最弱,周麦9号、七里湾一号居中,同一小麦品种土壤处理法比茎叶处理法影响安全性要强;MPCA对豫麦54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影响最小,对豫麦18、周麦9号、七里湾一号影响较大;MPCA对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土壤处理法大于茎叶处理法。  相似文献   

13.
小麦未成熟胚胎离体培养无性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小麦未成熟胚离体下发芽成苗,越夏后移植大田,观察R2代性状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品种典型特征特性,质量性状,未发生质的改变,研究的4个数量性状(株高、穗长、小穗数和千粒重)出现统计上5%显著变异。说明未成熟胚胎,离体下培养3~4个培养周期,其基本种性不会改变,即质量性状基因不产生特殊无性变异,但数量性状的微效基因则可能出现一定的变异。  相似文献   

14.
1993~1996年连续4年对豫麦2号、豫麦41号、豫麦54号等12个小麦品种小麦纹枯病抗性和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所推广各品种中没有免疫或高抗品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病性。实验结果还表明产量损失与病情严重度级别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严重度每提高一级,产量损失增加约10%~20%左右;在产量损失的构成中,千粒重下降处于主导地位,粒数的减少其次;始病愈早,发病愈重,相应的产量损失愈大。不同地区,播期不同,发病期亦不同,从生育期来看,却是基本一致的,返青期为小麦纹枯病的复苏期,抽穗期为发病始盛期,乳熟期为发病高峰期,与温湿度有关。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但未发现高抗品种,河南省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主要品种的抗纹枯病的特性不同,中抗至中感。增施磷、钾肥能显著地减轻病害和增加产量,可作为防病措施推广应用。另外,大田调查还发现,轮作、间作和控制种植密度能减轻病害发生与其作物的纹枯病相似。  相似文献   

15.
田间自然条件下,在小麦越冬期对百农矮抗58、郑麦9023、周麦18、周麦22、郑麦7698、豫麦49的叶片和分蘖节取样,测定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其他品种相比,百农矮抗58分蘖节和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游离脯氨酸含量,POD活性整体高于郑麦9023、周麦18、周麦22、郑麦7698、豫麦49,相对电导率低于郑麦9023、周麦18、周麦22、郑麦7698、豫麦49.说明百农矮抗58的抗寒性较好,这些特点为其高产、稳产、广适奠定了生理基础;同时,百农矮抗58可溶性糖、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变化规律较强,可以作为辅助鉴定半冬性小麦品种抗寒性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6.
冬青叶鼠刺成年植株周围实生幼苗较少,将其种子在实验室进行萌发试验,初步探究其萌发特性。结果表明,当年成熟种子在25℃度的恒温培养箱中第5天开始发芽,13天发芽结束,不同个体间发芽率差异较大,最高可达91.40%,最低26.75%;同批次种子存放0、6和12个月后,发芽率分别为91.40%、52.31%和19.78%,发芽指数为61.5、31.29和9.67;不同浓度的H202、Na2Se03、CuS04、KMn04和H。B03试剂处理种子后,对该树种子萌发无促进作用;不同样地植株的种子活力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NaCl胁迫紫色辣椒新品系YN99007的发芽试验生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色辣椒新品系(YN99007)在5种不同NaCI浓度(0.0%、0.5%、1.0%、1.5%、2.0%)处理下进行发芽试验(以日本天鹰椒作为对照),研究各浓度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及根系活力等指标。结果表明:NaCI浓度范围为1.0%-1.5%时,紫色辣椒YN99007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高于对照品种;而其芽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及根系活力均低于对照品种,但高盐浓度下YN99007的两个指标值下降缓慢。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对皖麦19等9个品种(系)的戊聚糖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中戊聚糖含量在5.92%~8.01%之间,品种间具有显著差异。皖麦19和内乡188是戊聚糖含量较低的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不同浸种时间对辣椒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4个辣椒品种种子进行5个不同浸种时间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浸种时间对各个品种种子发芽率均没有影响.但对其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在0~16h范围内,随着浸种时间的延长,其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选用2个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对亲本及杂种F1的幼穗分化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分化进程存在明显差异,单棱期和二棱期的持续长短可作为衡量小麦冬春性的一个内部发育指标,杂种的穗分化进程介于双亲之间,但存在“倾早现象”;正反交间存在显著差异,组合选配中要品种的生态类型,并造反适当的正反交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