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探讨清政府借外债的心理变化过程,经历了深避固拒到半推半就再到心安理得三个阶段。这种变化牵涉到清政府举借外债的起始时间问题。如果以中国人借外商的钱财统称外债的话,可追溯到17世纪广州商埠初开之时。政府代还商欠算外债的话则到鸦片战争后《南京条件》签订之际。地方政府借外债则可追溯到19世纪五十年代。而真正代表清政府借的外债却要到19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借外债才转为公开的行为,并一发不可收拾。  相似文献   

2.
清末,湖北地方政府为弥补财政亏空举借了各种用途的军政外债共10笔,这些外债具有放贷人涉及范围广、牵涉的国家多、利息高、偿还期限长、担保物多种多样、实际用途特殊、偿还能力弱、政治性较强等特点。文章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注重史料的研究和剖析,运用历史、统计、经济等多学科和多方法,全面分析清末湖北地方政府军政外债的特点,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出其外债的全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史学界对其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中国外债风险在19862010年间呈现持续波动,外债结构明显恶化。根据适度警限的计算,将中国外债风险划分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其中有12个年份处于中风险区,6个年份处于高风险区,近五年处于低风险区,并且外债风险呈上升趋势。据此,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降低短期外债比率和国际商业贷款比率以保持合理的外债规模与结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益以防止外债风险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这100年间,铁路国有一直是其基本的趋势。1919年关于铁路外债统一的争论就牵涉到了铁路国有的问题。当时,由于国内和国际的种种利益问题,最终以提出者的失败而告终。但以现代化的眼光从铁路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国民政府利用外债的可能性和实际的还款能力等角度来重新诠释1919年的铁路统一问题又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宋教仁反对举借政治性贷款,反对列强凭借债权干涉中国内政,告诫人们提防外债的政治危害性。他认为借外债要遵循均势原则,强调政府要整理财政,加强债款管理,债款只能用于经济建设事业,并要预先筹划偿债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6.
重新审视1919年铁路外债之统一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这100年间,铁路国有一直是其基本的趋势。1919年关于铁路外债统一的争论就牵涉到了铁路国有的问题。当时,由于国内和国际的种种利益问题,最终以提出的失败而告终。但以现代化的眼光从铁路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国民政府利用外债的可能性和实际的还款能力等角度来重新诠释1919年的铁路统一问题又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国际经济学界根据一国外债的借入、使用、偿还以及外债总量上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债务周期假设。它是用以描述一国外债良性循环发展的一种理论模型,具体地说,它认为一个债务国的中长期动态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成熟的债务人,其特点是:贸易逆差,利息支付净流出,资本缺口、净资本流入,债务加速上升。  相似文献   

8.
作为引进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政府举借外债对缓解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重借轻管、淡漠还贷、借贷无序,形成较大财政债务风险。为此,本文着重从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加强外债贷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还贷准备金机制、宏观监控、纳入任期审计等七个方面提出了防范和化解财政债务风险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9.
宋教仁的均势外债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教仁的均势外债思想中有三个中心环节:一、均势--力避外债亡国的钥匙.二、联美制日--推行均势外债思想的方策.三、限制用途、强化管理--实现均势外债效用的根本.宋教仁有关外债的文著之中,固然有宣传反清的意图,但其基本思路应该说是理性的,富于现实可行性.这既与清末社会整个舆论氛围--外债妖魔化、"商办情结"等有相当大的差异,亦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其他精英如杨毓麟等借拒外债而斥清廷多有不同.前者彰显的是理性,后者则折射出宋教仁不因反清、"反满"而牺牲国家,置国家利益于党派利益之上,联系到他对间岛等诸多问题的关注而落脚点并不局于反清,及与张之洞等清廷要员在均势外债方面的共识等,则其思想的超前、先进,当无疑问.宋教仁有别于孙中山,此乃重要区异.  相似文献   

10.
外债问题是民初国会议事的重要问题之一。得到国会批准是民初外债合同有效的基本保证,外债合法与否在一定程度决定了民初举借外债的最终结局。同时,民初国会是各种利益集团冲突、妥协的主要场所,外债在国会中的命运实际上是民初政局变化最为直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邵飘萍是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著名记者,他经常对军阀政府内的丑闻进行曝光。段祺瑞为此伤透了脑筋,他为了控制舆论,规定政府开会时严禁新闻记者采访。有一次,邵飘萍听说段祺瑞为了向法国借巨额外债,召集财政总  相似文献   

12.
北洋政府时期的外债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强权性、超经济性的明显特征。北洋政府外债为现代外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举借外债要以维护主权利益为最高标准,以平等互惠为前提,以振兴实业为目的。  相似文献   

13.
金融灾难如此频繁地爆发,具有的破坏力和传染性又如此巨大,这使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能无视它的危害性了。我国政府也早已对如何防范和应付国际金融危机进行了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应该说是有客观的规律可以遵循的。产生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固定汇率制的施行;过度举借外债,尤其是短期债务;仓促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政策不力。  相似文献   

14.
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国际债务与我国应对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债务作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资金融通手段,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因沉重的国际债务负担而陷入困境,几十年来国际上采取了很多措施解决国际债务问题。我国应加强自身防范措施,避免世界其他国家的冲击;妥善处理已借出外债,慎重考虑借出外债的风险;适度借入主权外债,合理调整主权外债结构;提高国内企业外债风险管理意识,降低外债风险;加强国家规范约束,保障我国外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梁启超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晚清产生重大影响的外债问题,他的外债思想经历了一 个从反对论到折衷论的转变过程。他对举借外债的条件、原则、方法等问题的深刻分析,体现了他对近代外债 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要求政治改革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6.
外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字眼.曾几何时,当改革开放被定为国策,引进外资成为当务之急之后,开始有人对近代外债问题加以反思,于是晚清外债史研究逐步纳入了人们的视野.诚然,晚清外债与我们今天的引进外资决不可同日而语。且不论晚清外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巨额赔款转化而成的,即便是清朝统治阶级主动举借的外债,在国势阽危、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有时也难免会附加有苛刻的条件。那么,晚清统治阶级对外债的认识达到了什么水平?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举借外债的?  相似文献   

17.
在比较分析外债融资成本及企业借入外债的原因的基础上,阐释了企业外债风险及其风险管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就规避外债风险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体外外债"就是国家外债规模之外的各种对外债务.它的存在,将直接干扰我国的正常外债管理秩序,给整个国民经济运行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部门联动、综合治理,避免和杜绝"体外外债"的发生,使外汇管理工作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政府曾获得了许多国家的大量借款。但是,到底获得多少,说法不一,如:陈炳章说:有12项,共计:美金870000000元,英金59739000镑。①张肖梅、张一凡统计,共23次,计有:美金995000000元;英金69547000镑;法金1030000000法朗;国币120000000元。②周伯棣说,举借外债29次,总计:英金150000000镑;美金1047800000元;法金1030000000法朗,国币120000000元。③如此等等,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20.
引进外资充当补充资金,是我国实现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一项重要决策。“八五”期间我国借用外债将会有更大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前期借入外债的偿还高峰期.借债是外债运行的起点,为此必须把好借债这一关。只有适度地控制外债规模,优化外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