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上海自1843年11月正式开埠后,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也出现了畸形文化,其产物之一就是小报。这种小报生存于十九世纪最后四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旧社会末期。上海小报的发端上海的小报,历半个世纪之久,无论在性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变化,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上海之有小报,始于清光绪廿三年五月廿五日(1897年6月24日)《游戏报》。最初主要内容有小说、传奇、诗词、弹词、随笔、轶闻等文艺作品,也有支持变法,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讽嘲社会不良现状的言论。李伯元阐述此报的“本意”为…  相似文献   

2.
傅海 《新闻界》2012,(17):77-80
中华民国前期(1911-1937)的小报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以北京小报为代表的北方小报风格和以上海小报为代表的南方小报风格存在明显差异。北京小报侧重时政,格调严肃、庄重,上海小报内容侧重休闲娱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北京小报和上海小报在数量、种类、发行及办报规模方面各有所长,小报文字风格显露的地域特色明显。  相似文献   

3.
小报误入黄色陷阱!这绝非夸大其辞、危言耸听,而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尽管用“黄色新闻”手法操作的是一部分报人,尽管误入“黄色新闻”陷阱的是个别小报,但这个苗头这种现象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5.
郭永 《新闻窗》2007,(3):88-89
小报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虽不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因其近60年的历史不可忽视,如果我们沿着小报的发展脉络去探索,就会发现其在中国报纸大众化进程中的痕迹。  相似文献   

6.
高城 《新闻世界》2012,(6):174-174,177
上海小报特指近代新闻史上出现在上海的一种专门刊登以趣味性、消遣性内容为主包括新闻、轶事、随笔小品、文艺小说之类的小型报纸,流行于清朝未年和民国时期。由于处于清末民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上海小报既深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影响,也受到当时维新思想的影响成为进步文人的发声工具。在这双重力量的夹击下,早期上海小报因此也有别于同时期其他报纸,具有独特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摆脱萎靡不振的困境,《晶报》以《立报》为师,学习其"小报大办"的成功经验。由于浓厚的商业性和对政治风险的规避,《晶报》"小报大报化"的实践不仅未能达到《立报》的高度,反而出现了时政新闻与色情文字共存的版面面貌。《晶报》的"小报大报化"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8.
旧上海的小报数量众多,形形色色,拥有广泛的读者。对小报在近代上海报刊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秦绍德先生在《近代上海报刊史论》一书中说:“不了解小报,不能算是了解了近代上海报刊的全貌;不研究小报,也不能把握近代上海报刊发展的全部进程。”生前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汤笔花先生(1897-1995),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曾主编《大常识》报,又与朱瘦竹、周世勋、卢继影、卢侬影合编《罗宾汉》报,还与姚吉光(生前也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合编《福尔摩斯》报。作为小报界的前辈,汤先生在旧上海小报“四大金刚”——《晶报》、《金刚钻》报、《福尔摩斯》报和《罗宾汉》报中起过不小的作用。1987年6月14日,笔者拜访汤笔花先生,倾听他回忆旧上海的小报,虽属一鳞半爪,但都是他的亲历、亲见、亲闻。笔者根据当时的采访记录加以整理,为历史爱好者和史学工作者提供一份史料。  相似文献   

9.
10.
近代上海小报以色情、无聊等负面形象遭到主流社会的批评,始终处于边缘地位,以大报的对立面而存在。为挽救正当性危机,小报通过申述大报小报价值等同、自我夸赞、批评大报、攀附名人等话语策略以及呼吁“大报化”和建立小(型)报同业组织来建构其正当性。然而,由于小报浓厚的商业性、缺少合作精神,小报文人迫于谋生、知识结构陈旧,以及当局管制不力,小报未能剔除其身上的痼疾,扭转社会的认知,致使正当性的建构成为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新的政权立即中止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上世纪80年代,笔者为方志敏家乡江西省中共弋阳县委党史办干部。当我们(从省党史部门)获悉曾与方志敏同囚的胡逸民已回祖国,移居故乡,便连忙联系浙江永康县政协机关,比较顺利地见到早已年逾九旬的胡逸民。胡老在政府分配给他的三室一厅新居中接待了我们。采访中,老人很健谈,他应我们的要求,不仅详细向我们介绍了他在南昌监狱与方志敏交往,还兴致勃勃地谈他早年的生活经历。然而他操着一口浓重方言,很难懂。  相似文献   

12.
韩文宁 《档案与史学》1998,(3):64-65,80
提起抗战中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它是由平、津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组成.  相似文献   

13.
上海造币厂自1919年首倡其议,到1928年底改组为中央造币厂,历时近十年。在爬梳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编档案资料、《银行周报》等报刊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对20世纪20年代上海造币厂的筹建始末作个案研究,以便进一步梳理上海银钱业与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系。一、缘起近代中国长期实行银两、银元双重货币本位制度。一般而言,小额收付用银元,大宗交易计算则以银两为标准,以元易银、以银易元,辗转折合,十分繁琐,给社会经济,尤其是商业流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民元以后,随着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逐渐确立…  相似文献   

14.
正1951年10月,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请即将回国的他的学生,中国著名放射化学家杨承宗先生带口信给毛泽东主席,"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拥有核武器"。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讨论原子能问题,正式作出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  相似文献   

15.
<正>市东中学是我的母校,就要迎来建校一百周年的纪念日。五十多年前,我在市东中学读书,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学生时代,这里是我人生起步的第一站。老"缉椝"新气象市东中学是上海一所重点中学。1963年,我在小学升学考试的时候,把"市东中学"填写在了"第一志愿"。有一天,邮递员给我送来了录取通知书,小弄堂里就我一个考进了市东,兴奋之情,溢于言  相似文献   

16.
萨布素革职案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黑龙江历史上 ,萨布素革职案曾轰动一时。此案牵扯到黑龙江、吉林两地近 2 0名官员 ,审理历时 1年 ,案件审结后的善后问题耗时 3年 ,直至萨布素去世 ,才不了了之。清政府对萨布素一案严厉的处罚 ,极大地震动了黑龙江地方官员 ,其影响极为深远。以往各种古籍史志对萨布素革职案的相关记载较为简略 ,导致后人对此案了解甚少。本文以康熙朝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为主要史料 ,并参考相关历史文献 ,全面介绍萨布素革职案的背景、审理经过 ,分析案件的实质 ,深入研究萨布素的生平和清初黑龙江历史。一 萨布素其人萨布素 ( 1 6 34— 1 70 5…  相似文献   

17.
<正>毛泽东喜爱读书、嗜书如命。即便是戎马生涯,在面临危境、紧急转移的时候,依旧不放弃阅读,不舍得扔掉随身携带的书籍;而在和平年代,读书不辍,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在晚年,他曾长期住中南海"游泳池",陪伴他的是好几排书架。据其身边图书管理人员徐中远撰写回忆文章称,毛泽东晚年阅读小字困难,"毛主席看用新闻纸印的书,  相似文献   

18.
(一 )1956年 ,我在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时 ,因为和数学系的老教授余光火良先生同是安徽人关系 ,平时有些来往。余先生是安徽桐城人 ,原来是金陵大学理学院数学系的教授。一天 ,我到余先生家中谈起了陈独秀的事情。余先生说 :“我们安徽人不叫他陈独秀 ,都称他的字 ,叫他陈仲甫。”余先生接着说 :“陈仲甫判刑后 ,关在南京老虎桥模范监狱里 ,我和我内人李相珏 (按 :李相珏为李相敷之妹 )每月都到老虎桥监狱去看望陈仲甫 ,把他的换洗衣服拿出来洗洗 ,也给他做些小菜送去。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后 ,有天我突然收到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二人…  相似文献   

19.
伯亮 《历史档案》1998,(4):125-129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皖系军阀首领段棋端重任国务总理,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企图进一步控制北京政府。孙中山南下广州,号召护法,以讨伐此等假共和者。8月,国会非常会议决定组设护法军政府,并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10月,护法战争正式爆发。至1918年2月,护  相似文献   

20.
吴淞两次自开商埠始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淞口是外海进入长江的冲要,扼黄浦之咽喉,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十九世纪中叶我国逐渐对外开放以后,吴淞口成为海内外船只进出上海以及长江的主要通道和锚泊转运地,原先小小的吴淞镇的地位因而也日显提高。在外国资本主义加紧渗入和中国逐步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大背景下,十九世纪末,吴淞宣布自行开埠,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又再行第二次开埠。可惜由于种种具体的原因,这两次开埠都是有首无尾,难以推展。两次的失败虽然并不影响吴淞的重要地位,但却终未使它能借此契机,跃为一个独立的、像样的城市。第一次开埠1843年对外开埠后,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