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6月20日下午,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在北京揭晓,包括肖培根、刘兴洲等9位院士在内的36位科技界杰出人士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2.
刘兴洲(1933.3.17-)冲压发动机专家。天津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65年在原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航空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现任航天科工集团总公司科技委顾问、第三研究院科技委顾问、第三十一研究所研究员、科技委高级顾问.曾任某型导弹副总设计师,副总研究师,主持研制成功二种型号的低空超声速冲压发动机。进行了机弹一体化冲压发动机燃烧室试验研究、"大型运载火箭、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行性及概念研究报告"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等项目研究。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多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3.
王海涛 《科学中国人》2013,(12):48-51,F0002,1
20多年前,当他踏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想到.在这里.他一待就是16年;他更不会想到.从此他将与电力系统科研结缘.威了他未来几十年的科研方向。这么多年来。是电力科研成就了他,  相似文献   

4.
22年前,他勇于踏出国门,在别人还在寻找方向的时候,他已经起飞了;22年后,他毅然回国,带着多年教学和科研的方方面面的积累,充满了科学报国的希望,他回得干净利索。他始终是一个笃信叶落归根的中国人,他更是一个不忘祖国培养恩情的赤子,他回到了他妈妈的身边,回到苏州这个他心中太阳升起的地方。二十几年的海外  相似文献   

5.
<正>他是中国多项科普事业的开创者,他是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设立60余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75岁的他至今仍默默耕耘,写下了他科普人生光辉的30年。他第一个率领他的团队将"科学中心"理念践行于中国,他第一个发起在全国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他就是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教授一一个不折不扣的科普达人。2014年4月9日,李象益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为我们讲述了他的30年科普故事。  相似文献   

6.
苏联农庄一个名叫马克西的拖拉机手在卫国战争期间参军。1941年的一次战斗中,他被炮弹震伤,之后便失去了听觉和说话能力。后来他回到家乡集体农庄工作。他的聋哑之苦,一直折磨着他过了42年之久。1986年的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在战场上,德国兵和坦克向他拥来,而他已子弹用尽,便奋力  相似文献   

7.
鲍海波  付鹏 《今日科苑》2008,(11):31-32
20世纪1952年初,已辍学3年的他,又重新回到了自幼钟爱的课堂,那年他16岁。25年后,他主持"我国褐飞虱迁飞规律及预测预报"课题研究,成果丰硕,1986年5月15日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前的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9年退休后,本可安享晚年的他,忧国忧民,依然奋战在"虫口夺粮"的第一线。他,就是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程遐年教授。  相似文献   

8.
刘蔚如  李颍 《金秋科苑》2012,(20):25-28
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华诞,对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吴文虎教授来说显得格外有意义,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承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自1961年留校任教至今,吴文虎教授把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奉献在了清华大学的讲台上。尽管笑称到2011年就完成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使命,他却并未打算就此止步,教书育人早已融入他的生活,他还要无怨无悔地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9.
刘蔚如  李颍 《今日科苑》2012,(20):25-28
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华诞,对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吴文虎教授来说显得格外有意义,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承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自1961年留校任教至今,吴文虎教授把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奉献在了清华大学的讲台上。尽管笑称到2011年就完成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使命,他却并未打算就此止步,教书育人早已融入他的生活,他还要无怨无悔地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10.
12年前,他踏入西北工业大学,那时的他是一名学生,怀揣梦想,踌躇满志,12年后,他还在西北工业大学,不同的是,他已成为一名教师,知识渊博,科研成果丰硕。8年的求学生活,2900多个日日夜夜,他发现自己早已习惯了这个校园的一切,早已离不开了。毕业后,他毅然决定留在母校工作,留在这个辛勤培育他成才的地方。他就是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田威。  相似文献   

11.
《科教文汇》2012,(35):F0004-F0004
奥托·瓦拉赫(德国,1847—1931年),因研究脂环族化合物的杰出成就,获得了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瓦拉赫l847年3月27日出生于德国格廷根一户农民家庭。农家的艰辛生活造就了他刻苦耐劳的性格。瓦拉赫从小受到了父母的严格管教。父母最初为他铺设的成功之道却难以实现,因为他的兴趣并不是在父母所希望的文学和艺术上。当他重新选择自然科学为终生事业时,他的潜力立即被激发出来。1865年,瓦拉赫进入格廷根大学学习化学,从师于德里希·维勒,  相似文献   

12.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1755年进入神学院。毕业后大部分时间是做牧师,化学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写了许多自以为得意的神学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却是他的科学著作。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耄耋老人,他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1994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1月,他成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位获奖人之一,他就是闵恩泽。从事科研工作50余年的闵恩泽,为我国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他却用这样一首打油诗  相似文献   

14.
1990年,19岁的他成了一个伞兵。两年以后,在一次排除炸弹行动中,他不小心引爆了炸弹,“轰”的一声巨响过后,他的肚子被弹片撕开了,左手骨折,盆骨有18处粉碎,膝盖以下全烂了。  相似文献   

15.
2008年3月19日,20世纪最著名的科幻巨星亚瑟·查尔斯·克拉克离开了我们,当天英国著名广播电台BBC报道了有关他的事迹和他的科幻作品对科技的影响。 克拉克是一位太空工程师,更是一位科幻思想家,与艾萨克’阿斯莫夫和阿尔伯特·何林并称为科幻三大巨头作家。他从小就喜欢看科幻小说,中学毕业后没有上大学,但他的业余学习和思考让他有能力在二战期间担任英国皇家空军的雷达指挥员和技术师,1945年他提出的卫星通信的设想,使他获得了1963年的富兰克林学院金奖,  相似文献   

16.
柳哲 《知识窗》2010,(2):1-1
1923年夏天.沈从文从故乡湘西来到北京求学.满怀希望报考了北大.这一年的秋天.他参加了燕京大学二年制的国文班入学考试,结果有一科得了零分。主考官十分同情他,把2元报考费破例退还给了他。  相似文献   

17.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15-216
荷兰物理学家范德瓦尔斯(van der Waals,Johannes Diederik,1837—1923)(邮票V3a和V3b)1837年11月23日生于莱顿,他虽于1862年进入莱顿大学,但他主要还是靠自学成才。1873年他的论文《论液态和气态的连续性》首次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并因此获得了博士学位,为他一生的研究定下了基调。1877年,他被任命为阿姆斯特丹大学物理学教授,在那里干了30年才退休。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蚂蚁打败大象的故事。1977年的一个早晨,罗伯特·泰勒开车上班,灵感突然袭来。时年41岁的泰勒已经证明了自己不同寻常的创造才能和进取心。在取得斯坦福大学MBA学位后他进入强生公司销售部,在那里工作了两年。1964年他凭借3000美元的本金和一个创意建立了自己的Minnetonka公司,他深信自己能够通过销售奇特的礼品香皂挣钱。刚开始他聘请一些妇女在家生产  相似文献   

19.
王羽熙小的时候喜欢画画.但数学却差得一溜屁.爱才的人大附中校长破格录取了他。学校给了他足够自由的舞台.让他尽情挥洒才华。用王羽熙的话来讲就是:“高中三年,我玩了两年《魔戒》。”  相似文献   

20.
<正>1960年,钱三强点将把他调进核武器研制队伍,从此他在学术界销声匿迹几十年。他设计了第一颗原子弹在百米高的铁塔上爆炸的方案。他领导并推进了我国核试验体系的建立和科学发展。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96岁程开甲院士为我国原子弹、氢弹以及30多次核试验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20多年时光献给茫茫戈壁1960年,南京大学教授程开甲接到命令,去北京报到。到了北京,他才知道,钱三强亲自点将,将他调进了我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已在学术研究上建树颇丰的程开甲在学术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