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谁是飞天第一人?早在14世纪末的我国明朝,一位名叫"万户"的人,在一把椅子的背后装上47支火箭.当然,那是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的火箭.他自己坐在椅子上,并用绳子绑紧.两手则各拿一个大风筝,这自然是作为产生辅助升力的翅膀.然后他要仆人将47支火箭同时点燃,想借用火箭的力量把他推向空中.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这是美国人罗伯特·吉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与喷射>一书中的叙述.……  相似文献   

2.
正万户:火箭飞天第一人古时的火箭是将火药装在纸筒里,然后点燃发射出去,起初只是在过年过节放烟火时使用,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首先发明的。到13世纪,人们把火箭用作战争武器,以后传入欧洲。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他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  相似文献   

3.
万虎,这位生活在大约元代的中国木匠是试验火箭上天的第一人。他坐在椅子上,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他命人点燃火箭。然而,随着一声巨响,万虎消失在火焰和烟雾之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4.
《金秋科苑》2008,(15):24-27
万虎,这位生活在大约元代的中国木匠是试验火箭上天的第一人。他坐在椅子上,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他命人点燃火箭。然而,随着一声巨响,万虎消失在火焰和烟雾之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5.
人类探索太空的道路是一条洒满鲜血和汗水之路。14世纪末,中国明朝有一个叫万户的工匠,设计制造了一种名为“飞龙”的火箭。工匠们将一把椅子放在一个木制构架上,并在四周放了47枚火箭。万户坐在椅子上,手持两只大风筝,准  相似文献   

6.
白毅伟 《百科知识》2003,(11):13-14
大约四百年前,中国明朝人万虎在点火前的那一刻,他的内心一定充盈着一股澎湃的激情。一切都应该已经设计好了,47支飞龙火箭,足够把自己和座椅一起射向青天;系在双臂的风筝,足够让自己在冲到最高点后,再悠然地滑翔着回到地面。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冲到高空,享受片刻俯瞰大地的欣然。  相似文献   

7.
遭遇单脊龙     
三只甲龙遇上了一只单脊龙。"食肉龙!"发出惊叫的甲龙体型最小。"慌什么!我们三个还对付不了它一个。"面对体长是将近自己两倍,高约3.5米的单脊龙,体型最大的甲龙还挺沉着。"嘿,识相的赶快跑,不要一块儿送死!"单脊龙采取攻心战术。"块头不大,口气倒不小!"中等个儿的甲龙识破了单脊龙的意图,"就算一对一,你也未必能赢!"你以为我们的尾锤是长着玩的吗?我有法宝我怕谁!"体型最小的甲龙想起自己背上有长着刺的坚硬骨甲,尾巴上还有可以御敌的"流星锤",镇定了下来。"可是……"单脊龙眼珠一转说,"我的同伴很快就要到了,看你们能神气名久!"少来这…  相似文献   

8.
神奇玩具店     
《科学大众》2008,(1):22-23
龙喷火一只龙形的玩具看上去很可爱,除了当它对着小男孩艾瑞克喷火时。负责演木偶戏的工作人员说,他们不可能真地对着一个小孩喷火。在拍摄现场,特技队在龙的嘴里安装了一个气管,当小男孩斜靠着它的时候,一阵风就吹出来了。后来,火苗通过一个喷火器后熊熊燃烧起来。龙喷火就是由电脑将以上两个场景合成的。  相似文献   

9.
在谈论关于中国设计路在何方这样一个显得比较严肃的话题之前,不妨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本月发生的两件看似不很相关,却有着丝丝联系的事件:事件一:可口可乐换瓶子了。这本身并不是一个令中国人兴奋的新闻,而让我们随之兴奋的是,可口可乐的新瓶子以及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别设计的奥运组合标志,这两个创意项目的主导均是可口可乐中国团队。令人更加兴奋的是,在两者的设计之中,"中国设计"与"中国元素"达到了一个良性的和谐,可口可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设计的组合标志设计是基于"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理念创作,并融入了风筝、祥云等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事件二:是否放弃中国龙为中国的标志之争愈演愈烈。这是持续上一个年度争论的话题,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他建议放弃中国龙为中国的标志。尽管我们的网民总是一天一个话题,一个星期就把上一个星期的热点忘得干干净净……但很显然这个话题持续的时间长度超出了惯例。  相似文献   

10.
张洁  陆艳 《科学大众》2013,(9):22-24
在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主题报告会上,受大赛组委会的邀请,我国著名运载火箭技术专家龙乐豪院士第一个出场,为青少年做了精彩的主题报告——《我与共和国的火箭事业》。龙院士精炼的言语和生动的报告给在座的青少年上了生动的一课,也让我们对他所从事的火箭研究事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科学短信     
风筝发电厂最近,俄罗斯一名物理学家提出了"风筝发电"的设想。他的设计是,将50个巨型风筝送上天空,每一个伸展开的面积有足球场那么大,这些风筝在空中从上到下排成一串,用一根路灯杆那么粗、长达6000米的绳索牵扯住,绳索的另一头接着地面上一台直径9米多长的卷扬机,而这台卷扬机和一台发电机的主轴连接在一起。当巨型风筝以很高的速度飞翔时,绳索就可以带动卷扬机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这样一个高空中的风筝发电厂可以拥有100兆瓦的发电能力,是目前最大的地面风力发电设备发电能力的20倍左右。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3):I0015-I0016
<正>[导读]美国发明家最新研制一款"火箭溜冰鞋",时速可达到19.3公里,便于控制,将成为交通工具未来新宠。美国发明家最新研制一款"火箭溜冰鞋",时速可达到19.3公里,便于控制,将成为交通工具未来新宠。腾讯科学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美国洛杉矶一位发明家最新设计一款"火箭溜冰鞋",售价最高599美元,时速可达到19.3公里。"火箭溜冰鞋"的设计基于普通溜冰鞋,可以监控足  相似文献   

13.
正火箭呼啸而去、飞船摇曳而落,瑰丽地球和深邃太空之间的一去一回,勾勒出一幕人类探索宇宙的壮丽图景,也开启了中国一个新的航天时代——空间站时代。椰风碧海,巨箭耸立;驯火牧天,撼山动地。看!长征火箭再度出征,中国航天以奋进的姿态走到一个新的历史坐标。这一幕,似曾相识。几个月前,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飞天,"胖五"再度叩响太空之门。这一幕,又倍感新鲜。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下称"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接过"哥哥"的"接力棒",带上"新乘客"——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下称"新飞船")再度出征,以探索太空的勇者姿态,扶摇直上九天。  相似文献   

14.
天上的一个暗红色行星越来越大。火箭正向它落下去,为了减低降落速度,从火箭的尾部喷发着火焰。被冲开的空气的刺耳号叫声,传到了火箭里的两个人的耳边。年轻的布烈特·列斯特尔在整理乱缠在一起的降落伞带子,他感到一阵恶心。坐在驾驶员椅子上的霍斯金斯,在拼命努力,不叫火箭打转。他那聪明相的宽阔的脸,紧张得变了样儿,短短的手指头在许多驾驶杆间奔忙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1月10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研制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搭载"龙"飞船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龙"飞船的任务是向国际空间站第五次运货,飞船上装载了约2.5吨货物,其中包括供256项科学试验使用的物品。伴随此次"龙"飞船太空飞行的另一个任务是在海上回收"猎鹰"9号的一级火箭。不过火箭回收尝试以失败告终,火箭在海面回收船平台硬着陆并损毁。可回收火箭是什么?目前,全世界的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航天工具,可回收火箭是与一次性火箭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16.
在半个多世纪的航天从业生涯里,余梦伦只干过一件事,那就是给导弹和火箭设计"最佳飞行路线"。他当过的最大的"官儿"就是"弹道组组长",可他却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50多年,系统地提出了导弹和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理论和方  相似文献   

17.
"十、九、八、……三、二、一,点火!"发射架上竖着的长长的圆柱体底部明亮的火焰喷薄而出,顿时地面上烟尘滚滚,巨大的火箭扶摇直上,拖着喷火的尾巴努力地摆脱地球的引力,直冲太空.  相似文献   

18.
正家住美国新墨西哥州陶城市的约翰原本是个完全正常的人,但连续几个季度了,每天深夜里,他都必须睡在公园的椅子上,每个白天,他都不得不在城市中心的广场上闲逛,而他的妻子则负责带给他食物和饮料。他怎么过上了这种生活?因为约翰无论在这个城市的哪个角落,耳边都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嗡嗡"、"隆隆"、"辘辘"的莫名噪音,只有城市中心广场和那个公园才能让他摆脱这种噪音对他的烦扰。全球低频噪音风波这种噪音不只让约翰一个人变成了"怪人",在他的城市,还有很多人深受这种所谓"低频噪音"的  相似文献   

19.
《科学生活》2009,(11):56-57
飞翔的风筝、绿色的草坪……2010年,参观者将在上海世博会园区找到一片"风筝森林",感受来自墨西哥的独特魅力。墨西哥馆的建筑有何特别之处?作为本届世博会中唯一一个主体位于地下的建筑,天上的风筝与地下宝藏般的展品完美结合,让墨西哥馆的创意独一无二。墨西哥馆的主体建筑是个大斜坡,露在地面上的就是个小斜坡,占地4000平方米的斜坡屋顶,被打造成开放式广场。整个广场绿意盎然,象征着开放的城市空间,又表达了墨西哥人"还城市以绿色"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十、九、八、……三、二、一,点火!"发射架上竖着的长长的圆柱体底部明亮的火焰喷薄而出,顿时地面上烟尘滚滚,巨大的火箭扶摇直上,拖着喷火的尾巴努力地摆脱地球的引力,直冲太空。这种景象我们都熟悉,因为自第一颗卫星发射以来,人们就一直在使用这种方式发射卫星和飞船等,利用装载有大量燃料的运载火箭,靠燃料燃烧产生的后推力将卫星送入太空。目前,尽管火箭技术发展很快,但发射一次也至少需要耗费上千万美元的资金。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更经济更简单的办法来实现这一过程,否则,人类若想进行频繁太空旅行,将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发射费用将是天文数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