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人”和“爱”的思考是张洁作品中的两个重要主题。本文就《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等张洁前期作品分析作者对“爱”的思考:从对两性之爱的精神构想到两性之爱失落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的爱,再到两性之爱、母爱的相继失落后的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李晓婷 《文教资料》2011,(21):24-25
卡琳·施特鲁克是德国妇女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其处女作《阶级之爱》描述了一名年轻女性和两位来自不同阶级之间男子的爱情故事。本文作者以女主人公两次爱情均被抛弃的悲惨遭遇为契机,反映了在所谓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妇女得不到理解和尊重的事实。本文以女性内心的呐喊为题,将创作视角投向女性"自我",指出妇女从苦闷和彷徨中逐渐觉悟,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重视和寻找自身价值,有意识地追求自身解放,努力实现自我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对教师之爱的深刻诠释。生命之爱、事业之爱、家国之爱构成了教师之爱的三重意蕴。师范大学作为联结基础教育基点和高等教育龙头的重要结合点,要致力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创新和完善激发、涵育、升华教师之爱的实践路径,培养新时代优秀教师和教育家。  相似文献   

4.
新感觉派在“爱情”这一大纷扰场中最为关注“洋场爱”。“洋场爱”是专属于大都会欲海“猎神”的“爱的哲学”,欲海的速食与狂欢是其基本特征。“五四”以来逐步输入的性解放理论为“洋场爱”产生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5.
对女性生命个体的关注是"问题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后的文学创作中特别是建国后文学中女性更多的是以附属品的位置存在。"新写实小说"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延续着"五四"的"问题小说"对女性现实生活困境的延伸与思考。"问题小说"描写女性生存困境面临的问题与无奈,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女性开始有了反抗的意识并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无论结果怎样,相对于"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都是一种社会发展进程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进步表现。"新写实小说"褪去了"五四"时期贵族式的蜻蜓点水的人道主义情怀,而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残酷与女性悲剧命运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米兰.昆德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创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结构",即对复调艺术及音乐节奏的运用。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通过配乐与场面调度成功再现原作"音乐结构"中"轻"与"重"的回旋、"快"与"慢"的变奏。这不仅是对小说精神与小说形式相对忠实的视听解读,也是使电影改编获得成功的关键,更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昆德拉对小说形式进行音乐化探索的意义。在影像时代,小说的形式将不断走向开放与多元。  相似文献   

7.
郁宝华 《现代语文》2009,(10):73-75
“五四”时期的现代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弱者形象,这些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家们的自我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及其心理历程:从以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自傲于传统文人,到经历现实的挫折,在现代社会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而变得软弱、感伤、哀怨、自卑。这种自我认知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的。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的现代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弱者形象,这些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家们的自我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及其心理历程:从以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自傲于传统丈人,到经历现实的挫折,在现代社会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而变得软弱、感伤、哀怨、自卑。这种自我认知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的。  相似文献   

9.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背景下,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开始了其对小说“民族化”的关注。尽管此时期一 些小说理论家对“民族化”问题有过较深入的探讨,但战争的持久性,尤其是意识形态的强力召唤,使得绝大多数理 论家对小说的“民族化”作通俗化和大众化的理解。这就使战时小说理论对“民族化”的强调陷入了革命功利性的误 区。与此相对照的是,徘徊于意识形态之外的理论家却表现出了深邃的理论眼光和睿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狭邪小说与中国古代的“青楼剧”都是对妓女的情感、人生和命运进行关注的叙事性文本。本文试从创作主旨,行为主体之关系,人物形象及大团圆结局模式几个方面,把中国古典“青楼剧”与晚清狭邪小说作一比较,以求厘清二者之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婷 《考试周刊》2011,(14):26-27
在井上靖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几乎都有一种美丽而孤独的气质。其代表作之一的《敦煌》中回鹘王女清冷美丽的形象和悲惨的命运,更是一种"寂寞之美"的极致体现。本文试以《敦煌》中的回鹘王女为对象,从"寂寞之美"的两种表现,形成原因及其与"物哀"的关系三个方面,浅谈《敦煌》中女性人物的"寂寞之美"。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言小说中的爱情小说大多以婚姻为结果.《任氏传》和《聊斋志异·娇娜》却很好地诠释了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同时两个故事中“精神之恋”建立过程的曲折复杂,体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3.
汤欣 《教育探索》2012,(10):30-31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对多媒体使用不当、课堂教学"娱乐化"和忽视学生具体经验等。"经验之塔"理论对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启示:参照教学内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重视具体经验,适当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三个层次经验的有机融合,促进经验的抽象化。  相似文献   

14.
日本江户时期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卷四<蛇之淫>"翻案"于中国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但文中又明显地具有很多改写创新的成分.上田秋成正是通过背景更换、道具换用、内容更改等方法,赋予其作品日本本土化的内涵,使得作品整体上融入日本的社会风情,流露出浓郁的日本社会生活气息,从而形成其"翻案小说"的日本"国风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在笔记小说的发展史上,纪昀明确揭示了关乎笔记小说的创作理论,即“著书者之笔”。“著书者之笔”是纪昀笔记小说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经义为内涵,以史法为尺度,以诸子体裁为创例,以简淡诙谐为归趣,排斥二度虚构,与蒲松龄的“才子之笔”势成峙立。纪昀将其灌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实践中,为中国小说史贡献了一部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成功之作——《阅微草堂笔记》。该文比较详细地剖析了“著书者之笔”的基本内涵及其与纪昀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以及所呈现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1912至1936年间,尤其是1920年代,中国现代留日作家小说中塑造了大量个性复杂多样的日本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地塑造以日本现实为基础的日本人形象,并占据了日本题材小说创作的主流地位,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杜威的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集中反映出经验主义的思想印记。通过再现与表现的途径,教师创造出教室里的生活情境,即教学情境。旨在依靠环境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某些反应,达到教育的效果。在再现的物质情境或表现的虚拟情境,教师和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将体现个人色彩的经验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是一种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