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清白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选……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芽”人们读到这传神的个性化语言描写时,一定会笑孔乙己的迂腐,觉得这样的辩解完全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胡搅蛮缠。其实孔乙己说这番话也是有他的根据的。在现代汉语中,“偷”是“盗窃”的意思,这是不辩自明的。但在先秦时期,没有用“偷”字来表示“盗窃”的。如《墨子·非攻上》:“今有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则罚之,此何也芽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有甚…  相似文献   

2.
偷书与抄书孔己己在人家揭发他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的事时,“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这段话真是妙不可言。旧时把偷书的人美其名曰“雅贼”。虽说沾了个“雅”字,但还逃不出“贼”的范畴。孔乙己自己竭力选用了“雅”一点的字眼——“窃”,并以“读书人的事”来遮羞,但事实毕竟是偷,他也毕竟挨了吊打。只是孔乙己偷书为了生计,其情是可悯的。孔乙己是小说中人,姑且不论,实际上倒也不乏偷书人。  相似文献   

3.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林海音的《窃读记》“窃”的则是读,虽然目的相似,但情趣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4.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林海音的<窃读记>"窃"的则是读,虽然目的相似,但情趣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林海音的<窃读记>"窃"的则是读,虽然目的相似,但情趣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6.
<正>孔乙己到咸享酒店喝酒被人嘲笑偷了人家的书,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其实孔乙己的这句话里是有学问的,短衣帮没读过书,不懂,引来一阵哄笑。"窃书不为偷"与战国时赵国人公孙龙《公孙龙子》中"白马非马"具有相似点。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他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孔乙己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的言行已清晰地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这篇小说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身心的摧残,也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独具特色。鲁迅集文学的精华,取人世间活的语言,为小说人物“对话”的描写,开拓了新的境界,其艺术造诣之深,是举世少见的。一、突出人物个性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清楚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思想、文化程度、嗜好、僻性。如《孔乙己》是的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  相似文献   

9.
“窃读”一词,源自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里的《窃读记》;窃书呢,则取之于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名言:“窃书不算偷。”“窃读”和窃书,虽然只有一字之易,但那内涵、那意思,  相似文献   

10.
我是做过贼的。不过做贼的经历,却绝非恶意。 我对孔乙己另眼相看,只因其冠冕堂皇地称“窃书不能算偷”。后来颇为得意,不经意间与鲁迅大师笔下的人物有了相同的经历。  相似文献   

11.
偷书与借书     
偷书与借书刘少勤偷人财物可耻,借人财物不还也不光彩,严重的还会琅人狱、但对偷书和借书不还,世人却常持宽容态度。孔乙己先生说“读书人‘窃书’不算‘偷”’,不只是咬文嚼字,确实反映了某些人的真实心态。不久前就听过一位道貌岸然的男士大谈自己手脚如何麻利,在...  相似文献   

12.
初中刊2004·3【教材研读篇】卡片①孔乙己和“偷”《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的“偷”……以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将他推上了悲惨命运的末路。孔乙己是偷了人家东西,但是,孔乙己的“偷”又不是人格的必然,而是命运的必然。孔乙己的“偷”违背了他自己恪守的儒家“君子固穷”的古训,也违背了他的人格良知。通过孔乙己的“偷”,作者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给人以悲剧的震撼力。孔乙己的“偷”,偷得无奈,偷得凄惨,偷得可怜、可悲、可叹。文章由“偷”引出“酒”,表现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由“偷”引出“笑”,表现社会环境的冷漠;…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都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知道他是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穷困潦倒、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人,但是他又不失善良和诚信的品质,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封建社会没落知识分子的形象。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让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老师,‘窃书不能算偷’仅仅说明孔乙己死要面子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探究的价值,立刻要学生思考并回答,大家一时间似乎没有准备,我就叫他们讨论。讨论的过程很热烈,看看他们似乎已经成竹在胸跃跃欲试了,我就叫他们畅所欲言。甲:我觉得孔乙己…  相似文献   

14.
徐昌才 《现代语文》2004,(12):24-24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意蕴丰厚,笔法老到,脍炙人口其中动词运用的精炼妥贴是主要妙处之一。纵观小说情节的发展,透视孔乙己人生命运,我以为“偷”“摸”“爬”“窃”四个字精当传神地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前因后果:细加赏析,对我们深透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必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一再强调 ,他笔下人物的“模特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往往嘴在浙江 ,脸在北京 ,衣服在山西。”孔乙己就是这样 ,有自己生活的原型。原型一 :“孟夫子”的窃书行为。孔乙己的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的名言 ,来自于鲁迅选取的“孟夫子”这个“模特儿”。“孟夫子”是一个姓孟的穷读书人的绰号 ,他是一个败落的大户人家的子弟 ,读过书 ,但终于没有进学 ,又不会营生 ,以致沦落潦倒。他替人家抄书 ,可是喜欢喝酒 ,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 ,穷极时混进书房偷东西。“孟夫子”经常到鲁迅故居新台门的大书房来 ,当时…  相似文献   

16.
曾潇谊 《作文》2023,(39):26-27
<正>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专管温酒。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说起话来,总让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中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原来读过书,没有进学也不会营生,愈过愈穷,但写了一手好字,替人抄书却不老实,偷雇主家的书和纸张笔砚卖掉,被雇主家发现了就吊着打。  相似文献   

17.
“你们知不知道有人看见孔乙己回来了 ?”“回来了又怎么样 ,不知道又会偷到谁家去 ,又会被谁打得半死。”“他哪还敢偷 ,难道不记得丁举人吗 ?不记得那双腿吗 ?再偷 ,就怕连手都会被打折。”一个人说道 :“此言差矣 ,你们不知道吧 !今天的孔乙己可是乌鸦变凤凰 ,听说他已不再叫孔乙己 ,叫做什么……严九郎的。他还做起了大买卖 ,很有钱 ,不仅住着一个大宅院 ,还有一个日本亲戚为他撑着。”“他这可算是晚年享清福了……”大家正说着 ,一个人走进了咸亨酒店。只见他脚穿皮鞋 ,身穿一套西服 ,洁白的衬衫领上还扎着一个领结 ,看上去有点洋气 ,…  相似文献   

18.
李敏 《现代语文》2004,(1):36-36
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应该了解流行。可因为职业学生的关系,我却最不了解这个不知是“名”还是“动”的词。我还很懵懂。只能站在一旁看别人“流行”了。“韩流者,非寒流也,就是HOT”之乎者,何人﹖孔乙己是也。留起飘逸长发,蹦几句洋文。时髦呵“流行嘛”贾宝玉右手托腮。“就是把  相似文献   

19.
窃读记     
<正> 孔乙己常说:“读书人偷书不算偷。”我把这句话改了两个字,那就是:“读书人窃读不算窃。”我为什么这么改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哩! 今年暑假里,我去泉州,探望在那里打工的妈妈。工厂边上有一家很大的书店,里面有一本我梦寐以求的《人猿泰山》。据说,那里面的内容特精彩,什么主人泰山,罗可夫……可惜我囊中空空,根本买不起,只能“望书兴叹”。那天我又经过书店,久久地站在橱窗外。摸摸自己的口袋,没钱。可里面那本书好像在向我招手。我忍不住了,咳,看一段算一段吧!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一辈子都与书有缘,他因为书而自命不凡,也因为书屡遭凌辱,还因为书终生潦倒。他的一生都是与书连在一起的。孔乙己读书,抄书,窃书,却从来没有出过自己的书。这一“点”,是可以与现在的出书热结合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