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  相似文献   

2.
如何学会读书?对此,古今中外的名家有“十说”。  相似文献   

3.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  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  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  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  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  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  相似文献   

4.
一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二勤:业精于勤,荒于嬉戏;三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四博:从精出发,博览群书;五问: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六记:多动笔墨,多记笔记;七习:经常复习,温故知新;八专:专心致志,专一博广;九思:多加思考,学用结合;十创:触类旁通,敢闯新路。(湖南益阳市陈立摘荐)陶行  相似文献   

5.
徐特立同志从小酷爱读书。因家境贫困,他九岁时才进乡村的私塾,十五岁就被迫停学。他就设法找一些通俗的劝世文、歌本等来读。十六岁后,他又跟着爷爷读医书。到十八岁时,便开始在乡村教私塾,边教边读。白天工作很忙,他就利用晚上常常读到深夜。那时教私塾一年只  相似文献   

6.
读书与审美—十论“读书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历史。读书是对人的培育,图书馆人肩负历史重任。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努力为精神障碍患者重返社会创造适宜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北宋初期著名学者胡瑗与孙复、石介“同读书泰山,十年不归”之说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认为此说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乃是后人的论传。  相似文献   

8.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训练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师生“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手段。而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提问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二是提问没有新意或急于求成,让学生生厌;三是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容易挫伤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教学的预期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了。优化课堂提问必将使师生双方形成善教——善学的教学良性循环,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认识性、理解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据此,笔者就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讲究提问艺术谈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9.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略而事半功倍,这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读书方略方法方面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  相似文献   

10.
感谢中央电视台转播美利坚合众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对于解说员不能在解说中使用NBA等外语缩写词,有人调侃道  相似文献   

11.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失败表明你还要继续努力。在伦敦的一家科学档案馆里,陈列着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的一本十年日记。这本日记非常奇特:  相似文献   

12.
蒋光宇 《课外阅读》2006,(10):48-49
在伦敦的一家科学档案馆里,陈列着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写了十年的一本日记。这本日记非常奇特: 第一页上写着:“对!必须转磁为电。” 以后,每一天的日记除了写上日期之外,都是写着同样一个词:“No(不)。”从1822年直到1831年,整整十年,每篇日记都如此。  相似文献   

13.
在伦敦的一家科学档案馆里,陈列着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的一本十年日记。这本日记非常奇特:第一页上写着:对!必须转  相似文献   

14.
"十年来"与"十来年"形近义近,而且词性相同,很容易混淆。本文将从"来"的词性和意义、短语的粘合性、语义特征以及语法特征等方面对二者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5.
2001年5月,上海市教委首次召开了双语教学实验工作会议,标志着上海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正式启动。一个月不到,市教委教研室又召开了全市性的大型双语教学研讨会。在各方的关注下,上海率先举起了双语教学实验大旗。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内,上海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来推广中小学双语教学实验工作,如政府发文推动,成立市级中小学双语教学指导小组,创建双语教学实验学校,评选优秀双语教师,编写双语教材,启动中小学双语教师教学能力认证……  相似文献   

16.
蓉儿 《师道》2013,(7):117-117
《师道》改版,已历十年有余。其中,有艰辛,有困苦,更有期待与欢欣。 十余年来,《师道》外形变化不大,风格如一,但内涵在日渐提升。从最初的以文摘与原创三七开.到现在的以原创占压倒多数的改变,见证了编辑们的努力,也见证了作者对她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读书十法     
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学习的本领。下面介绍读书十法,供老师们指导学生读书时的参考。一、浏览查寻法史书上说梁朝的简文帝看书“一日十行”。鲁迅先生也说过:“有些老实人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我也的确看得很多,殊不知就是为了常常随手翻的缘故,却没有本本细看”。这说明,读书既要精,又要略。“浏览查寻”,就是要求学生在拿到书本以后,首先粗看全书的内容提要、篇章目录、出版说明,在  相似文献   

18.
19.
读书十说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到…  相似文献   

20.
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已有千余年历史。楹联中以读书为主题的作品,更以其书香氤氲(yīnyūn)、韵致恬适而历来备受骚人墨客、大师名家和广大群众所钟爱。或自勉,或赠友,或感事,或抒怀,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