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为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始终关注民生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为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而努力奋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注重解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关心帮助困难群众,切实推进民生问题的更好解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家是为维护私有制而诞生的,其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二,国家具有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双重职能;第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统治工具的国家将会消亡,作为管理职能的国家将继续存在,在向共产主义过渡过程中尚存国家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  相似文献   

3.
七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工业化道路问题进行可贵的探索:一是从巩固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二是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三是把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以奠定国家工业化的物质基础作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四是从世界工业化的角度来认识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问题,提出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解决中国工业化启动的国内资金短缺问题的大胆设想.七大前后党对工业化道路的构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工业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先进生产力的了解和掌握,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种社会思潮都试图回答和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其中惟有马克思主义圆满回答和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区分不同社会思潮,采取控制、吸引、凝聚、整合、认同、利用、抵制、斗争等方式,实现了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具有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具有合理的角色定位。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史,对于我们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历史论证和历史启迪的张力作用。  相似文献   

5.
《告同胞》,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找到的彭湃同志早期最完整的一篇重要著作.这篇著作的思想倾向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无政府共产主义的,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这个问题涉及彭湃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告同胞》发表于一九二一年九月一日出版的《新海丰》第一期.这个时间距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才一个月.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经历了同资产阶级的实用主义、地主阶级的封建复古主义、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在党成立前后,当马克思主义同各种反动、错误的思潮展开斗争的情况下,《告同胞》的重要价值在于:  相似文献   

6.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模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和谐社会要求有效的社会管理,有效的社会管理要求有限的政府。  相似文献   

7.
加强村级社会管理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安定、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通过对岳阳县村级社会管理机制改革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指出了岳阳县村级社会管理机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及其在社会管理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村干部思想道德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村干部待遇、完善村干部晋升机制等社会管理激励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等社会管理约束机制,加大物质保障力度、净化精神生活环境等社会管理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7月诞生,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这是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发生翻天覆地大变化的六十年;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斗争,取得胜利后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六十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是我们全党全民的一个光辉的节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取得了全国胜利,又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和斗争、成为新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怎样认识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不仅是一个历史是非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重大的理论原则问题.本文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论述了: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共产国际使者来华以前,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为准备建党作出了巨大努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③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关怀和帮助,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规定:把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个奋斗目标。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它拓展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科学内涵,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上的展开,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政治、社会、道德、物质基础、管理机制和生态环境6个方面的特征,与此相适应,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整体设计的同时,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子系统也进行了精心的部署,正确的把握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兼顾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公正公平和利益的协调一致,努力实现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各个方面平衡而协调的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留下诸多的启示,是我们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理论界和学术界虽然对其给予了深度关怀,但由于在研究基点、研究节点、研究对象、研究方式和研究指向等方面研究中的不足,直接造成理论的学理性不强、说服力偏弱等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展望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的研究,必须在研究视域上进行多学科共同攻关,在研究内容上多注重系统阐发,在研究指向上多回应和聚焦现实疑惑,在研究方法上多注意比较研究,才能有效增强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的现实针对性和科学指导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围绕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一系列问题发生了激烈论战.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欲求认清中国社会性质,确定革命路线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在讨论中,马克思主义者从学理角度第一次比较充分地阐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科学概念,维护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通过论战,人们对中国社会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有了进一步认识,并为后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们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与问题的制约,尤其是来自社会管理自身的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并遵循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规律,尽早走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们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与问题的制约,尤其是来自社会管理自身的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并遵循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规律,尽早走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探索和创新发展可分为民主革命时期、从过渡时期到社会主义探索初期、改革开放以来等三个历史时期.通过考察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历史演进,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特别是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典论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其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命题是主要的和基本的。它从理论上给予我们这样几点启示:一、我们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人民所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社会公共领域存在著公共意识缺失的问题,给公共管理造成极大的负担。中国共产党应通过架构新的社会整合机制,维护社会和谐,提高公共管理效能,进而实现有效执政。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国家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有其自身特点: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创新能力的有限性与民众需求的无限性,社会资本的丰富性与物质资本的稀缺性,创新内容的现代性与方法手段的传统性.在当代的社会发展中,我们仍然需要重视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传统社会资本的价值,不能使传统社会资本存量降低甚至流失.通过社会资本的建设来增强各民族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解决国家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尽管社会资本对一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重要的价值,但社会资本也不是越大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