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子兵法》分三卷,共13篇。上卷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四篇文章。《计篇开始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一定要多加注意着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条件子把这五个条件归纳为“道”、“天”地”、“将”、“法”。在战争中,具备五个条件  相似文献   

2.
《计篇》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起着提纲挈领、总揽全局的关键作用,它关注的是怎样筹划战争,即战争开始前的“算”,和怎样指导战争,即战争进行过程中的“骗”。孙子主张依据“五事七计”来算计,依据“诡道十二法”来骗诈。通过大量的军事实例证明只有作到算得高明、骗得巧妙,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孙子兵法》之《始计篇》开篇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告诉后人,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考察研究的,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  相似文献   

4.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册第5单元)是《左传》中一篇记叙战争的文字,历来作为传统课文被选人高中语文教材。如何扣住核心,机智地展开这篇经典作品的教学,是笔者一直试图钻研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紧抓三个文言虚词“以”之“其”,围绕这次事件相关的四个环节(集中表现为战前部署,因为秦晋之间实质性作战并未发生),可以巧妙地勾连起字词学习和文本探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 郢都,在今湖北荆州城北纪南城。郢都之战,是春秋后期的一次重大战役和吴楚争战的高潮。它发生在公元前506年。战争的结果,楚国失败,吴师入郢,酿成楚国历史上空前奇耻大辱。这次大战何以发生?影响如何?有何正反历史经验可供借监?史学界研究甚少。本文拟略加论述,以就教於同人。一、郢都之战与楚材吴用的后果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任何时代任何战争的胜负,总是与交战双方战前内政得失,密不可分。《孙子·计篇》论述“五事”、“七计”,全然以“道”为首。他“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在他看来,政治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产生的兵学著作《孙子兵法》中提出了“道”的概念,战国时期诞生的《孙膑兵法》则将“道”加以延伸和发展,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孙子兵法》之“道”侧重指政治道义和政治原则,《孙膑兵法》之“道”侧重指战争规律或作战方法。  相似文献   

7.
现存《孙子兵法》十三篇,分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全面地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丰富的战争  相似文献   

8.
殷都屡迁原因试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殷商历史上一个显著现象,是其都邑之频繁迁徙,殷人自称“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尚书·盘庚下》,以下《盘庚》篇均简注《上》《中》《下》),“不常厥邑”(《上》)。汉代张衡曾概括道:“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西京赋》)“前八”指成汤建国前之八迁,“后五”为成汤建国后之五迁。  相似文献   

9.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日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电。”把“五色”视为“立文”之第一要理,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色彩在创造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即总论部分,而《原道》则是枢纽之枢纽。《原道》之“原”,意为本原,“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包括一切文章作品的文学本原于“自然之道”。刘勰讲“自然之道”的“自然”,意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而非自然界或自然科学之自然。“自然之道”即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刘勰讲文原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对新闻也颇有启示,细细想来,新闻又何尝不本原于自然之道,其产生何尝又不符合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一《原道》开头就讲:“文之为德也…  相似文献   

11.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纲领。但是,《龙》学界对《原道》篇的认识分歧很大。有的同志根据篇中“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等语,和刘勰具有的“征圣”、“宗经”观,认为这里的道是儒家圣人之道,即儒家思想。这种看法似乎失之笼统,并且也不符合《征圣》、《宗经》的主旨。另有人根据刘勰所作《灭惑论》、《剡山石城寺石象碑》等文,认定《原道》之“道”是“佛道”、“佛性”。也有人根据篇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12.
《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首篇,它跟下面的《征圣》、《正纬》和《辩骚》四篇,构成刘勰自己所说的作为总纲的“文之枢纽”。刘勰在《原道》这篇文章里主要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探讨文学的本源。“原”,“本于”的意思。“原道”就是本于“道”。《序志》篇中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也是说明这个意思。刘勰把他著作的前25篇称为“纲领”,后25篇称为“毛目”,那么这篇《原道》就可以理解为它的“纲领”中的“核心”之作了。  相似文献   

13.
《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战争观、治军思想、作战思想三个方面.《吴子兵法》的战争观主要包括“内修文德”与“外治武备”相结合的战争准备论,“五因”的战争起源论和“五兵”的战争性质论;治军思想主要包括“简募良才”的建军思想,“教戒为先”的教育训练思想和“以治为胜”的管理思想;作战思想主要包括“审敌虚实”的料敌思想,“趋其危”的避实击虚思想和“因形用权”的灵活应变思想.  相似文献   

14.
“费留”解——兼证传世《孙子兵法》是孙武二次手定本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子《火攻篇》说:“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费留式战争,在孙子献兵法于吴王之前没有。吴攻楚入郢是一场真正的费留式战争,费留一说是对这场历时3年的战争的准确总结,这也是传世《孙子兵法》是孙武二次手定本的证据。吴军攻楚入郢之战双方都用了火攻,火攻是这场战争在春秋时期的重要特色,所以孙子把“费留”一段留在了《火攻篇》。孙子对费留战争的严重后果要“明君慎之”、“良将警之”的忠告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诡道"是《孙子兵法》的"唯一规则",这种学者们的传统认识,首先论证了孙子在《计篇》宣讲的主题,是其"兵法"的第一个重要法则,即如何估算国与国之间"兵力"的大小,从而"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进而指出的"兵者,诡道也",只不过是统一于他整个兵法之中、却与这第一法则相对应的第二个重要法则。孙子如此行文,是因为他习惯辩证地看问题,主张"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相似文献   

16.
娄玉玮 《学语文》2007,(1):7-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选编了杜甫的诗歌名篇《兵车行》。《兵车行》确是描写战争的名篇,诗歌融感情于描写和叙述之中,展现出士卒被迫出征,亲人拦道哭阻的惨绝人寰的场面,揭示出连年战争造成的严重灾难:前方死亡惨重.边庭白骨遍地;后方田园荒芜,人心凄苦异常。在描写和叙述客观事物当中,树起了诗人自身忧心如焚的形象,深含着诗人反对穷兵黩武、同情苦难人民的强烈感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反对战争的思想。如果在讲授这一课,我们到此即止,就诗论诗,也未尝不可,但很容易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杜甫是反对战争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从编纂实质性(或学术)的层面说,由于(文选》自身的特殊性,使编者一旦选定篇目及将之分类与对所选的某些作品稍事“加工”,便告完成了。而从这一角度看,编纂《文选》的“工程”还不如写《文心雕龙》论文体部分加《辨骚》与《才略》这22篇的大。即使计誊写全书在内,《文选》编纂“工程”的大小至多与撰写《文心雕龙》相似,而没有人们想像得那么大。刘勰花四、五年的“业余”时间撰成《文心雕龙》,以彼例此,昭明太子完全能够凭一己之力编纂好《文选》。  相似文献   

18.
《玛纳斯》(第一部)的战争描写占有大量篇幅,是其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它先后描写了七次重大战役。前三次基本上采用的单线描绘方式。第四次战争描绘进入新的境地,增添了借助大象与机械作战的宏大场面。第五次,主宰战场胜负的政治因素得以突出表现,为战争描写平增新意。第六次则另辟蹊径,描写一场“魔法大战”,给战争蒙上神奇色彩。第七次战役即玛纳斯对别依京的远征,是史诗的高潮部分。这是一场付出惨重代价包括玛纳斯之死的悲剧。论文除评述其战争的描写也分析了这一悲剧的原因。《玛纳斯》(第一部)的“金戈铁马气势夺人”的战争描写不仅给人以英雄主义的感染,也留下关于战争的思索。  相似文献   

19.
《火攻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这个恢弘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火攻不仅是古代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作战方式,同时也是以较少代价夺取更大胜利的重要作战方式之一,更是一种能够体现战争指挥者驾御人与自然的各种复杂关系的作战方式之一。《火攻篇》对我们的启迪是:大千世界的事事物物,都可能是我们手中的一种武器,或成为我们战胜敌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条件,而不应当只把自己手中的武器看成是武器。《火攻篇》的慎战思想是孙子对战争复杂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孙子对战争本身复杂性和后果严重性的双重忧虑。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小说的经典之作,《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奠基之作。《三国演义》在思想倾向、战争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战争描写等方面都受到《孙子兵法》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小说中“拥刘反曾”的褒贬倾向契合《孙子兵法》以“道”为本的战争道德观,将帅谋臣群像的典型化塑造呼应了《孙子兵法》对将帅人物各方面素养的要求,战争描写体现了《孙子兵法》的战争谋略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