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德育观念使学生的德育缺陷加深,而造成德育缺陷加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建立现代化的学生德育体系,才是克服学生德育缺陷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
德育低效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德育活动对象的被动性、德育过程的表面性、德育目标的划一性这三个方面。要提高德育效率就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自觉发展以及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中专学校在改革大潮面前,德育工作经受着严峻的挑战,德育地位淡化,德育内容泛化,德育队伍弱化,德育效果滞后化,因此,必须提高认识,摆正德育工作地位;管教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求真务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自我教育,帮助学生主动发展;加大投入,建设高素质德育队伍。  相似文献   

4.
针对不同德育对象的品德结构,确立多层次德育目标,采取生动活泼的德育方法,选择适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德育内容,实现德育教育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道德源于生活,因此,道德教育也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通过反思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可以从德育理念、德育价值、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德育途径等几个方面来探究道德教育应回归现实生活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主体性德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传统德育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主体性德育的概念,强调在德育过程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完善人格。同时分析了进行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指出主体性德育对于素质教育、我国的社会现实及德育本身的意义和作用,进面四个方面提出了实施主体性德育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课改的今天,教师更多地关注德育体制的改革、德育理论的建设和德育教材的重建,忽略了对教育对象本身——学生的研究。学生最需要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当学生出事了,教师才意识到德育的缺失,才意识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对我们来说是那样的神秘和陌生。  相似文献   

8.
提出活动德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德性行为的实际锻炼,增强德育的有效性。然而目前高校的活动德育尚存在着许多不能忽视的问题,如缺乏学习主体性,缺乏理论指导,缺乏实际效果,也缺乏科学评价。为此应转变活动德育观念,加强活动德育理论研究,建立有效的活动德育评价机制,强化学生在活动德育中的主体性作用,构建和实施主体性活动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德育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主体性德育体现了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它从学生本位的角度确立德育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高校德育的改进和实效性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推进德育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入口和龙头,全面推进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德育内容不断完善,适应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德育形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德育思路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了显性与隐性,他育与自育,学校、家庭与社会,知与行的结合;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网络对传统德育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当前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德育工作只有迅速更新德育观念,正确掌握和运用德育规律,抢占德育最高阵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做好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西方几种主要的德育观点,并结合我国德育现状与存在的不足,提出我国的德育进行改革和创新,必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强化教育者的修养与情感的作用,建立全方位教育体系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
当前,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是实效性差、缺少魅力、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不少学生对德育课表示厌倦,其深层原因是教师的德育方法陈旧,缺乏创新。因此,要构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德育课堂,就必须进行德育方法创新,把德育课堂引入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我国德育模式的新趋势,指出我国德育模式呈现如下走向:在价值取向上。极力强调学生主体性;在德育模式形态上,呈现多元化;在理论——操作纬度上,操作性强;在构建德育模式理论基础时,注重多学科支撑。  相似文献   

15.
学校德育工作尽管常抓不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德育过程是教育和受教育的互动过程。德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能动性,参与德育的实践活动,使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达到自我教育,知行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我校不断更新德育工作理念,引导教师逐步从“制约性德育”转向“主体性德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德育实效。在德育标准、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以及德育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学生自主性管理的德育新格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蒋业华 《高教论坛》2003,(2):35-36,31
德育过程中的情感陶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十分重要而且必要,它不仅内在地构成了德育过程,而且在建构以凸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为特征的主体性德育模式中不可或缺,另外它还是德育加强对人的情感培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学校实施德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校德育:偏失、根源与改革思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郑向玲 《教育探索》2003,(12):83-85
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着几方面的偏失,表现为德育目标的理想化、片面化,德育内容的滞后性、运动化,德育过程的简单化、形式化,德育方式的单一化、封闭化。这些偏失的形成有化传统的因素,也有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为了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构建全面的、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革新德育内容,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能力以及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开辟多种教育渠道。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迫切要求高校德育在继承德育工作优良传统和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要求,更新德育观念,充实新的德育内容,拓宽德育渠道,对德育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和创新,以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指导,理解、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个性。明确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高校德育的功能;正确认识高校德育的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道德方法,不断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