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绵词是古汉语所特有的。有的教师把“沙发”、“咖啡”、“坦克”、“马达”等也说成是联绵词,那是不对的,因为这些音译的外来词不属于联绵词的范畴。联绵词属于双音节单纯词,也叫“连绵词”,古人称之为“联绵字”、“连绵字”、“联语”、“连语”。构成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字)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双声(声  相似文献   

2.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中的“望洋”一词,自汉迄今,训解多出,歧异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词义问题:“望洋”是“仰视貌”、“目迷茫貌”、“迷惘直视的样子”还是“望着海洋”?二、词形问题:“望洋”究竟是连绵词、合成词还是词组?考诸典籍,追循“望洋”一词的源流演变,可知“望洋”可以作名词,是眼睛向上望去的一种病态长相;作形容词用,是“仰视貌”的意思。按诸本文,则知《庄子》“望洋”系形容词,是“仰视貌”的意思。同时得知,“望洋”系由动宾词组演变而成的连绵词。  相似文献   

3.
《语文知识》1994年3期的马中礼《“蒲服”并非“匍匐”》一文,对高中第六册《语言的演变》中吕叔湘先生说的“蒲服即匍匐”提出质疑,认为“说‘蒲服即匍匐’却不一定准确”。我们认为吕老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匍匐”是一个双声连绵词。既然是连绵词,就如“踌躇”、“彷  相似文献   

4.
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看到《尚书》中的“平平左右”在《诗经》中写成了“便蕃左右”,于是突发奇想,觉得汉语中的双声连绵词可能是其叠音词的另一种书写形式,便挖空心思地想道理,千方百计地找佐证,写成了一篇《双声连绵词成因浅探》,有两三千字。  相似文献   

5.
一次,学生在作文中,将“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写作“望水兴叹”。有时从人们的交谈中,也间会听到“望江兴叹”、“望楼兴叹”之类的话语。这样随意改变成语是不妥当的。人们之所以常犯这种毛病,原因有二:第一,不知道“望洋”是迭韵连绵词。“望洋”,读作“wàngyáng”,连绵词的两个字浑然一体,不能拆开解释。由于不懂这一点,有的人就望文生义,错误地以为  相似文献   

6.
“权舆”一词,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出现,后世学者对它的解释及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一是连绵词;二是同义复合词;三是偏义复词.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三种观点的疏漏之处进行了分析,较为赞同第二种观点,并从新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7.
"狐疑"一词是典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关于"狐疑"的构词理据,在学界历来存有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传统意义上的训释,认为"狐疑"即是"像狐狸一样疑虑","狐疑"是一个偏正式复合词。另一种观点是从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提出"狐疑与嫌疑一声之转"之后流行起来的,认为"狐疑"是一个连绵词,不可分开训释。本文试从分析"一声之转"的内涵、连绵词的产生和特点、"狐疑"与"嫌疑"的语法特点、"嫌疑"不是连绵词等几个方面对这两种观点做进一步深入探讨,并通过文化索义这一重要的训诂方法展开具体分析。认为"狐疑"不是连绵词,而是一个偏正式复合词。  相似文献   

8.
<正>《庄子》汪洋恣睢的行文风格早已为世人所熟知,而其中连绵词的使用却被许多人所忽视。本文研究《庄子》中的连绵词,主要从语汇和文学性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对其中的连绵词进行列举和统计。对《庄子》中的连绵词进行词义上的解释和探索、特点上的概括和总结并分析其对于文章的实际作用。连绵词的定义和分类:1.1定义:连绵词又称联绵词,是双音节语素的一种,它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连绵  相似文献   

9.
王渔洋诗歌中喜用连绵词,且独具特色。连绵词在王诗中的运用不仅继承了《诗经》等经典著作的传统语言习惯,而且也有其独创的特殊性。对连绵词的描述,一方面旨在探讨连绵词在音韵、意象等方面对王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连绵词的运用使王诗的语言更具神韵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雅学”研究的兴盛时期,出现了大量“雅学”著作,其中刘玉鏖的《尔雅校议》和《尔雅补注残本》是补正《尔雅》注疏方面较为重要的著作。根据考订,这两部著作都不是刘玉鏖手定,而是由后人辑成,但并非同一著作的两个辑本。《尔雅校议》内容丰富,运用古代文献的引文、注文以及碑文等对郭注和邢疏进行补正,也注意解决古代文献的疑难问题。《尔雅注疏残本》是从刘玉鏖《尔雅正义》校本中辑录而成,共计六十三条,与《尔雅正义》相互补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设计了一款家用小型糟辣椒制作设备;主要从两方面展开研究与设计,第一部分是机械结构的设计及相关原件选型;第二部分是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包括西门子S7-200PLC控制电路与控制程序。通过试验验证,所设计的糟辣椒加工设备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加工糟辣椒所遇到的加工时间长、取出费力、易污染、品质不均匀、刺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龌龊”是一个从古至今都在使用的叠韵连绵词。在不同时期,“龌龊”的词形和词义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且这些变化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文章认为“龌龊”一词的意义来源于表“廉谨”义的“娕”,后演变出成熟形式“龌龊”。随着时代发展,其意义也由形容人气量狭小、拘于小节引申出某物不干净、脏和形容人品质恶劣等义,用法逐渐灵活多样。此外,文章还简单介绍了“龌龊”一词在古书中的异文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一、连绵词亦有能反序的。佟慧君先生在其编著的《常用同素反序词辨析》(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的序文中认为,双音单纯词(按:即双音连绵词)不能反序。这个看法值得商榷。王力先生在《〈古汉语词典〉序》中谈到“壹郁”一词时说:“它是双串联绵字(同属影母),表示忧闷的样子,其词义与专壹的‘壹’无关。所以字又作‘抑郁’,甚至倒过来作‘郁抑’、‘郁悒’、‘郁伊’、‘郁纡’。”旧诗中为了协韵,常将复音词颠倒使用,如韩愈有“碧流滴珑玲”、“光景何鲜新”等句(《辞源》第一册第230页),其中所指复音词除复合词外,也包…  相似文献   

14.
连绵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可拆解性,但近年来我们却发现有许多连绵词却发生了"音节语素化"的现象——由于语言交际的语用需求,某些双音节或多音节单纯词中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升格为表义的语素,并代替整词的意义参与构词或行使交际目的的一种语言现象。而发生音节语素化的这些连绵词大多是表示动物的连绵词。  相似文献   

15.
“狈”为兽名的说法很有可能在北宋时期才成为官方释义.至少在唐以前,“狈”很有可能为“跋”的假借字.狈”就是“狼狈”,“狈”不能单独使用,说明“狈”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只是记音符号.足以证明“狈”是一个不成词语素,“狼狈”是连绵词.狼狈”这个词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流传中,本义被误传,将错就错产生了“狼狈为奸”这个成语.狼狈”这个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误解,但词义已经定型,使用可以正常使用,但词的本义应求精确,特别是对于词的溯源务必要考证清楚.各种辞书尤其应该订正错误,特则是中小学生常用工具书更需要及时修订.  相似文献   

16.
蔡敏 《湖南教育》2007,(9):45-45
在数以万计的现代汉语词汇中,有一种叫连绵词的复音节单纯词,我们给它下了一个定义:由两个不同的音节连缀而成的词。这类词又可以分为三大类:双声连绵词,叠韵连绵词,非双声非  相似文献   

17.
以醋糟为培养料,进行了平菇栽培试验并筛选出合适的平菇菌种。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醋糟代替棉籽壳栽培平菇是可行的,其适宜的平菇菌种为 F3、PL-31和 R-378,相应的生物学效率为91.6%、88.6%和76.6%。  相似文献   

18.
“狈”为兽名的说法很有可能在北宋时期才成为官方释义.至少在唐以前,“狈”很有可能为“跋”的假借字.狈”就是“狼狈”,“狈”不能单独使用,说明“狈”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只是记音符号.足以证明“狈”是一个不成词语素,“狼狈”是连绵词.狼狈”这个词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流传中,本义被误传,将错就错产生了“狼狈为奸”这个成语.狼狈”这个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误解,但词义已经定型,使用可以正常使用,但词的本义应求精确,特别是对于词的溯源务必要考证清楚.各种辞书尤其应该订正错误,特则是中小学生常用工具书更需要及时修订.  相似文献   

19.
“眠眩”一词,如一般人的说法,属于连绵词,并且认为不可分训。但“眠眩”这个词单用与连用无异,正言与倒言无异,可以分训,且产生了与之相关联的一个大词族,本文对其进行描述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搜牢”一词,众说纷纭,似乎成了一桩悬案,有将其理解为动宾结构的,即“搜军饷、军粮”,“搜取雇佣费”;有将其理解为同义复合词的,即“搜搂”,“搜索而聚集之也”;或将其理解成连绵词的。文章从对“牢”字的训释和从语法角度对“搜牢”这个词加以重新审视,得出“搜牢”乃同义复合词,当作掳掠讲,后感情色彩淡化,可泛指搜索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