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与陈独秀思想之比较研究(下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与陈独秀思想之比较研究(下篇)欧阳哲生三胡、陈思想的殊途同归胡、陈思想的分流导致了新文化阵营的分化,也可以说是这场思想革命夭折的内在原因。二、三十年代,胡适与陈独秀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很不愉快的时期。他们首先因如何处理“五四”以后《新青年》的办刊方向...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同时,陈独秀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锐意改革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主要从陈独秀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及陈独秀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3.
胡适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欧阳哲生“五四”运动之成为现代中国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震撼力外,还与现代中国激进主义所建构的强势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这是不讳的事实。因而伴随这种意识形态的解构,对“五四”运动的争议、反思甚至批评,也就成为近...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西戏剧关系的第一块里程碑——胡适的《终身大事》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胡德才有人称胡适是现代中国各种文化运动中的一味“甘草”,无论哪一剂药里都少不了他。①这大概正是创业者常常具有的品质,不过胡适确是很突出的一位。胡适虽然自称文学只是他的“娱乐”,...  相似文献   

5.
论胡适的中西文化观胡明“五四”以来的七十年间,有关西洋近代文明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的论题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争论时起时伏,绵延不息,有时还酿成严重的社会冲突,争论与冲突反过来又对中国近现代文化自身的发展衍化发生着深切的影响。“五四”新文化的运...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儒、道和佛家的思想中都深刻影响了我国的文明发展。在他们的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认知理论,也包含着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实践思想,这些朴素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中国语言发展的一个关节点,它具有语言的历史性和当下性。晚清以白话报为主要阵营的白话文写作作为语文改革运动,在推动言文合一、扩大白话的使用范围方面,为"五四"新文学提供了语言基础。在白话文作为一种新的语言规则崛起的背后,蕴含了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对中国语言现代性进程所作的一系列理论建构和规范表述。白话文作为文学书写工具和文学表述方式,经过"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捶打和磨砺,最终代替古文,最终取得了公认的官方地位。  相似文献   

8.
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前后经历了30年的时间,又被历史上称为是中国的"自救运动"和"自强运动"。这一时期包括"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都是较为先进的思想,虽然洋务运动由于其出发点仍是维护封建统治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被称为是一场失败的救国运动,但在这一运动中,为落后的、封建的中国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并开始创立各种工厂,促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历史发展。本文重点研究晚清洋务运动中几大思想的代表人物、内容、优缺点,以及对洋务运动本身和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学衡派与现代中国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是20世纪一个永不衰竭的话题。“五四”使许多人都有一种历史的晚生感。“五四”使我们迅速地跨入了现代,而更重要的是,一切在“五四”都已经发生过了。20世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讲述“五四”的故事,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也不过是“五四”这个历史本文的不断复制与改写。“回到五四”久已成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变革的一种策略和标识。这不仅因为“五四”构成了中国现代发展的一种深远背景,而且因为“五四”原始情境的复述往往为当代思想发展所遭遇的困惑提供某种解释。 “五四”是一个价值重估与价值重建的时代。对于我们来说,“五四”常常直接意指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形成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思想高潮。今天,“五四”新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新传统,成为了我们精神与思想的重要资源与依据。“五四”时期从西方输入的科学、民主、进步等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已经成为今天普遍的信念和共同的价值准衡。无疑,  相似文献   

10.
促使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是新文化运动,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目前的研究情况如何,特请著名学者沈寂教授细说端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传统的价值与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古今中外文学的大格局中 ,中国古代文学有其自身独特的思想 ,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我认为 ,与其讨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是否存在 ,不如讨论这一思想在现代世界和现代视域中的价值与意义。历经数千年的文明积淀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传统 ,这也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我认为 ,与其讨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是否具有自身的体系 ,不如思考这一传统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境域之中的价值与意义。如果我们将西方文学思想 (传统的与现代的 )视为一整套体系 ,并以之作为参照系的话 ,我们不得不承认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在传承与变异中原本就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是以儒、道两大思想体系的相互对应为主干而建构起来的。而儒、、道两大思想体系的对应关系又以古易为重要的历史源头。因此,古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揭示古易的思维模式及其与儒、道思想的对应关系,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人一直有着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对于整个儒家学派而言,《大学》的历史哲学思想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在研究古代圣王明君事迹的同时,又着重探讨了伦理道德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体现出对民生的无限关怀。总体而言,《大学》的历史哲学思想可分为历史的基本意义、历史的评价标准和历史的发展规律三大部分,时至今日,其中诸多观点仍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19世纪初开始,外国人开启了中国近现代报刊的历史。这一段历史对后世的中国对外传播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其中,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和威廉·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是开创这一段历史的奠基者。今年恰逢他们来华办报两百周年。他们当年的经历对今日中国对外传播应该采取什么策略颇具启发意义。本文将从对外传播人才培养、孔子学院与英华书院的异同以及“附会儒学”的启发意义三方面论述当代中国对外传播所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女性的日常饮品和待客必备的茶,以及内涵丰富的中国茶道精神,与女性修养关系密切。品茶的艺术形式是其外在的表达,而带给人的精神境界则是内在的收获。女性在饮茶、品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修养。本文从茶道内涵与女子修养的关系,修习茶道与涵育女子修养的实现过程,及习茶对现代女性的重要意义三个方面对标题进行了浅显的阐述,对于了解中国女性走向社会,经济,文化及思想独立的过程和进一步了解中国茶文化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寅恪是一位史学家,但是他的成就的意义与影响已远超过历史学界。他在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所谓代表性,就是自清末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剧变,一部分上层知识界人士感到旧有的一套治学路数,无论是古文经学还是今文经学,都无法对历史和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他们谋求开拓一条新的学术途径,建立一种新的学术思路,而结果,则是企求将传统的治学格局与西方近代文明相结合。在近现代的有成就的学者中,这样的一种文化追求与治学心态,确乎是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7.
爱泼斯坦一生跨越了二十世纪绝大部分的漫长岁月,又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这期间,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十分重要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阶段。他常对人说:“中国人一般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爱国主义。”也就是说,他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局来看中国历史的,同时又将中国历史视为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加以考察。因此,他看问题的视点高,看得远,分析透彻。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根深蒂固。他从小生活在中国人民之中,与他们共同度过悲伤与欢乐,挫折与胜利。在这里,他汲取了他的全部经验。在这里,他选择了中国国籍和选择中国作为永久居住地。在这里,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献身于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与五四思潮——略论冯友兰文化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兼哲学史家,也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历史人物。本世纪30年代初,他因出版了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而名闻于世。40年代又连续出版了《新理学》、《新原人》等“接着宋明理学讲的”六部哲学著作,更使他名重当时。应该说,冯友兰与他同时代的许多著名历史人物一样,正因为受到了“五四”思潮的影响,才有后来的许多学术成就。因此,他的思想发展、学术成就与“五四”思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冯友兰与“五四”思潮的关系并不太注意,特别是作为一位哲学史家,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  相似文献   

19.
人们越来越清楚,思考中国思想的新发展,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和儒学都主张天人合一,以人为本,都是辩证思维,并落实为历史思维;这种相同,是两家思想学说进一步沟通的基础。而两家思想学说的不同,既反映了各自产生和发展所依赖的不同历史条件,针对着具体的不同历史问题,又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人成为理想的人的道路的多样化;这就为两家思想学说的进一步沟通甚至融会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一 一个世纪以前,当大清朝翰林院的青年翰林蔡元培,面对康梁变法失败的悲剧,毅然挂冠而去时,他绝不会想到百年后的北大校庆前夕,他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一批思想文化先驱在老北大的故事,会成为世纪末中国知识界的热门话题。当你在北大采访,许多前来未名湖瞻仰他青铜塑像的莘莘学子,都会望着那慈祥恺悌的面容告诉你,没有蔡先生那“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术至上”的办学气度,就不可能迅速集聚起一批能决定20世纪中国精神走向的大主角;就不会有《新青年》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新北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