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面对中华民族危机,不愿独善其身的情怀及对治史的追求,促使曹聚仁走出书斋,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在新闻实践中,他探索了一条从侧面采写军事新闻的模式,并从自身经验出发提出了战地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其一,战地记者必须养成新闻眼——透辟的观察力;其二,战地记者须懂得现代战略、战术。  相似文献   

3.
曹聚仁是一个曾经风云一时却也被记忆长期湮没的人物,早些年这个名字除了在鲁迅先生的书信中时有所见外,其他则很少看到踪迹。近年来这个据说著述多达4000万字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似乎正在抖落历史的尘埃生发出一种令人注目的熠熠丰采,这多半要归功于曹聚仁著作的陆续出版和卢敦基等人所作的曹聚仁传。曹聚仁著作的  相似文献   

4.
田艳艳 《兰台世界》2013,(16):129-130,146
<正>曹聚仁,字挺岫,号听涛,笔名彭观清、陈思、丁舟、袁大郎等,浙江浦江(今兰溪)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五月三十日(1900年6月26日酉时)在浙江浦江蒋畈村(今兰溪市梅江镇蒋畈村)出生,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人士与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作家、记者。曹聚仁先生是中国20世纪中的著  相似文献   

5.
柳哲 《档案天地》2014,(11):29-33
正著名文化大师曹聚仁先生既非北大教授,也非北大学生,何来北大情缘?这首先得从曹聚仁这个人说起!曹聚仁(1900-1972),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谜样的人物"。身兼作家、记者、学者于一身的他,一生写下了4000多万的文字,世人鲜有其匹。他还是一位知名的社会活动家。解放后,他在香港为"第三次国共合作"而奔波,搭起了两岸和谈的桥梁,深得国共双方领袖的器重,被周恩来总理盖棺论定地评价  相似文献   

6.
肖一 《新闻爱好者》2005,(11):35-35
曹聚仁是我国名作家、记、学和爱国化人士,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经历也是多姿多彩的。作为一位新闻工作,他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新闻活动都是在抗日战争中发生的。在国家和民族危急的时刻,他走出书斋,先后出入淞沪战场、徐州战场,发表了不少振奋人心、颇具影响的消息和通讯,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名的台儿庄大捷的首报。  相似文献   

7.
曹聚仁是海内外著名的爱国老报人,也是著名的作家、历史学家和文史教授。1935年他曾执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兼任持志大学国学系,开设“国学概论”课程等。然而,距今已七十余年了,几乎没有见到他在持志执教时的事迹,颇感失望。最近我在查找一些资料时,偶然发现他题写的两幅刊名,颇觉珍贵,便将复印件寄  相似文献   

8.
<正>曹聚仁(1900—1972年),浙江省浦江县通化乡蒋畈村(今属兰溪市梅江镇)人。1921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到上海,创办沧笙公学,并任教于爱国女中、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主编《涛声》、《芒种》等杂志。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战地记者。1950年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50年代后期,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等报纸,后多次回内地,促进祖国统一事业。著有《中国抗战画史》、《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万里行记》、《现代中国通鉴》、《我与我的世界》、《鲁迅评传》、《文坛五十年》等。  相似文献   

9.
《出版史料》2006,(3):71-71
著名学者熊十力的读书方法,提出要选择图书,坚持读书和善于思考。他曾经说过如下的话:“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而作家曹聚仁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中谈到他的读书时,则说:“……真正引起了我的兴趣,百读不厌的,倒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先先后后总读了一百多遍(一本正经地看)。我看《红楼梦》,不如俞平伯师那么多,只有七十多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我读了四五十遍。”(辑)熊十力、曹聚仁谈读书  相似文献   

10.
以往读书多半是从头读起,唯独这本书,我是先看结尾再看开头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事情还得从头写起。  相似文献   

11.
1958年8月23日,中午,12时.厦门前线,万炮齐发.小小的金门岛,短短一小时内,就落下3万颗炮弹.火力的猛烈和炮弹的密集程度使人咋舌.这震惊世界的金门炮战是中午12时开始的,奇怪的是在炮战开始前几小时,新加坡早晨出版的《南洋商报》,就发表了金门即将炮战的消息.  相似文献   

12.
读《史记》已非第一遍了。但每读一次,都有温故如新之感,依然会深深地被它吸引住。它是一部史书,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从读史的角度读吋,每有置身秦汉乃至上古的感觉,因为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社会矛盾与斗争;我从读文学作品的角度读时,又仿佛当时那些人物就在我身边,与我生活在一起,因为它写的那些人物,栩栩如生地都一一活跃在我眼前。是的,历史可说就是人物的活动。无论作为历史还是作为文学来读《史记》,《史记》中那些人物的无比生动性,都是其史学价值、美学价值的最重要源泉之一。《史记》中所写到的人物,真是“白公卿大夫以及儒侠、匠人、佞幸之类,其美恶谪正,喜怒笑哭爱恋之情,跃跃楮墨  相似文献   

13.
报人、记者、学人。他们曾经拥有过独立性,有过许多不同于流俗的见解。但是在严峻的时代面前,在现实政治势力分裂为两极的情况下,中间的或说是“乌鸦”色彩的自由主义文人是两面不讨好的,于是在努力追求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应有的作用和贡献时,他们会往往在“信息不对称”或“爱与真”的张力下丧失清明的判断,这样一来,他们的有些文字就不能作为“史家之绝唱”来看视了。这是他们的宿命。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10,(6):7-7
曹聚仁(1900年6月26日-1972年7月23日),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人士. 出生于浙江浦江蒋畈村(今兰溪市梅江镇蒋畈村),1915年考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中任学生自治会主席,主编<浙江新潮>.1921年到上海创办沧笙公学,并在爱国女中任教,同时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撰稿.1922年,他笔录了章太炎的国学演讲,后整理成<国学概论>出版.后对章太炎扼杀白话文的论调,撰文做了批评.又编著<国故学大纲>上册,批判胡适派的学术主张,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开卷书香—读程亚男新作《书海听涛:图书馆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着一股油墨的清香,程亚男女士将自己刚出版的新作送到了我的面前--<书海听涛:图书馆散论>.古色古香的封面,诗一样的书名,散文般的笔调,恣意谈史论学,叙事立论.其知识性、哲理性、现实性、可读性并行不悖.为老成有余,活泼不足的图书馆界带来另一番感受,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6.
50多年前,国民党退踞台湾,海峡两岸形成了隔海相望的政治格局,但国共两党都不希望出现两个中国。1956年春天,蒋介石收到一封中共中央专门写给他的信,信中提出了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及完成统一大业的设想,在结尾处还特别写道:“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蒋介石读罢,沉吟良久。此时,在他心中也已产生与中共领导人接触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周守忠 《图书馆》2001,(5):75-76
文章介绍了《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工作》一书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8.
我读过的回忆录中有两本给我留的印象最深。一是上世纪70年代香港出版的老鸳鸯蝴蝶派作家包天笑先生的《钏影楼回忆录》(正、续两编)。另一本则是2000年上海出版的香港名医陈存仁先生写的《银元时代生活史》。两书的共同特点是用流畅文笔记录了清末民初许多有趣的事。他们所描写的大都是清末民初江浙一带生  相似文献   

19.
王永梅 《大观周刊》2011,(18):36-36
谭载喜教授编撰的《西方翻译简史》自1991年出版以来,受到翻译学界的重视与欢迎,并于2000年重印。2004年,谭载喜教授对该书进行增订.用大量篇幅对当代翻译理论进行扩充,由原书中只讨论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更新至21世纪之初的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现状。《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更能反映出20至21世纪蓬勃发展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最新面貌,更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书海听涛》一书分别从图书馆生存、图书馆发展、城市社区图书馆建设、21世纪图书馆发展方向以及图书馆学,港台、外国图书馆发展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作者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佳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散论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