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  相似文献   

2.
实践与人的解放张远新,牧迢马克思指出:“对事物、现实、感性”不能“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形式去理解”,而应“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①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分化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达到统一的现实途径。只有以科...  相似文献   

3.
一、马克思哲学确立的当代哲学主题的走向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论述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相似文献   

4.
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段精采的论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依据哲学发展的历史背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主体性的哲学讨论中,许多同志援引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认为马克思在这儿讲的“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性的思想。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讨论的深入进行,有必要弄清“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的确切含义,对于坚持真理和澄清理论是非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问题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热点,主要有三种观点:1、对世界、事物、现实,必须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或进一步从“为我关系”去理解。因而坚持实践原则就是坚持主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不能成立,它是对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则排斥,会导致唯心论。3、马克思通过实践观对近代哲学理论的两种片面性进行批判,“把表面上互不相容的两种对立的原则科学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既从客观性又从主体性及二者的统一中去理解,因而实践观“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其…  相似文献   

7.
承认美是不依赖于审美者的主观、不以审美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否就必然要否定美必须依赖于人类的主观、要表现为主观的意识形式?这一问题,我国美学界的看法颇不一致。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以就正于美学行家们。马克思曾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我认为,仅从客观方面而不从主观方面认识美,对美还只是认识了一半。作为人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既批判了不从人、人的实践活动和主体方面出发理解世界的旧唯物主义,也批判了离开唯物主义立场抽象弘扬入的能动性的唯心主义.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结合,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简单对立的超越.我国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潮.只强调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强调人的主体性的重要,忽视了马克思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因而并没有全面把握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9.
论主体尺度     
人的认识和实践本质上是以主体尺度把握和规范客体。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对主体尺度作了片面的解释。他们或是将主体尺度理解为客体尺度的主观再现,或是将主体尺度理解为与客体无关的纯精神尺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尺度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主体尺度既是认识尺度,又是改造客体的尺度。主体尺度应理解为在实践和认识中形成的,以客体为基础,而又超越客体现状的人的需要和能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人类思想史表明,思想史上每一次大的进步都是由于转换思维方式的结果。马克思1845年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其新世界观即“新唯物主义”的萌芽。从思维方式角度认为,“新唯物主义”的“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对象、现实、感性”既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同时又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另一方面,是“出发点”或者说“考察方法”的根本转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的主题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并确认实践是人本身感性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存在的深刻基础,确认实践是人的本体活动或活动本身,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种唯物主义把主体即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他们明确地宣称他们的新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且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劳动的实践观,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体论,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本体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通过他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找到了实体世界和理念世界;物质本体和思想本体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真正突破和变革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二元本体观念,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目前,哲学教材大多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研究实践的特性、地位和作用的。这不利于突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因为哲学虽然是一种认识,但哲学并不是认识论。也有的论者依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的论述为依据,主张把实践提高到“本体论”的地位,用实践唯物主义代替辩证唯物主义。这也是不正确的。我认为,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理解实践。一、不能用实践唯物主义来代替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事物、观点、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所以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要标明其哲学不同于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它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的,即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唯物主义。所谓主体性原则,从哲学上讲,就是在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时着重考察作为主体的人的地位和作用。据此,历史主体性就是强调人的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是坚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则。从主体性角度去考察、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是  相似文献   

14.
人的自觉能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毛泽东同志着重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特别强调充分发扬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能动性。”毛泽东同志关于自觉能动性的思想十分丰富,本文就其中几个主要问题,谈一些学习体会。一、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揭示了自觉能动性原理的科学含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  相似文献   

15.
哲学禀明,“主体”即指能反映改造客体的物质实体,即有意识的人.“主体作用’即指主体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动性由潜在状态经过有效的释放转变为现实的力量,按照这两个尺度,在教学中能实施  相似文献   

16.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客体指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如当主体(人)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客体,于是人可以通过对它的认识和改造使它在物的方面满足主体的需要,这就是物的价值。人也可以作为客体,即人创造价值满足个人、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人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上说,他的价值与其他客体的价值具有某些相同点。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  相似文献   

17.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和实质性的关系。在世界中 ,只有人才够成为真正的主体 ,所谓客体是指与人相关的现实世界 ,而不是传统教科书所讲的“整个世界” ,主体与客体既对立又统一 ,这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相似文献   

18.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发生着各种形式的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认识也是如此。要揭示认识之本质属性.仅局限在认识自身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在研究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中,方可迎刃_”7解。在哲学史上,由于各派对世界本源问题的回答不同,对主体和客体的理解也各相异。因而,在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上,不仅存在着唯物论和唯心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而且还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唯心论者由于否认世界的物质性,把观念或精神当作世界的本源,把人的本质又…  相似文献   

19.
辩证法作为人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无疑包含着主体性的内容。但是,在以往对辩证法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从客体的客观方面,从客体决定主体的方面去理解,而很少从主体方面,从主客体的关系方面来理解,因而不了解辩证法所固有的主体性。为把辩证法的研究引向深入,本文试就这一方面提出几个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事物的存在形式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我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现象通过感觉就能感到,本质作为认识对象是极其广大的,而感性的范围则是比较小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物质"是极其广大的.理性才能把握,因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理性哲学.而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围则是较小的,是感性哲学.当我们谈实践时,我们的认识范围就缩小了,缩小了的范围一般就是感性能够感到的.理性本体作为认识的一极是关于事物起源发展的东西,因而是更重要的本体,但感性本体作为认识的起点也是不能丢的,舍此我们对事物就会毫无认识.割裂感性与理性的联系会陷入唯心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