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德国学者SCHWAZER于1992年提出了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HAPA),该理论同时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并将锻炼行为分为无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在无意向阶段,个体并没有要决定参加体育锻炼;在意向阶段,个体形成了参与身体锻炼的意向,但仍旧处于无运动或运动不足的状态;在行动阶段,个体进行充分的身体锻炼。前人研究已经证实,该模型可以对成年人锻炼行为进行有效预测和干预,但前人研究使用的阶段量表大多直接取材于TTM的5阶段测量方法,并不适合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3阶段模型。为了准确地测量个体所在的阶段,更好地检验HAPA模型的结构,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促进青少年锻炼行为的提高,以辽宁和湖南部分中学生为被试,编制了青少年锻炼阶段量表。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行为可以分为无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2)使用锻炼阶段量表可以进行3个阶段的划分;(3)青少年锻炼阶段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测量青少年锻炼阶段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基于健康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HAPA),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历时4个月对331名高校教职员工的体育锻炼行为及其相关社会认知变量进行3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结果期待和行动自我效能对锻炼意向的预测作用显著,锻炼意向能够很好地预测锻炼计划;恢复自我效能、锻炼意向和锻炼计划是体育锻炼行为的近轴预测因子;行动自我效能通过维持自我效能预测恢复自我效能。该研究验证了HAPA模型的连续性特征,为今后制定有效的体育锻炼干预措施,促进高校教职员工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提升健康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何颖  季浏 《体育科学》2004,24(5):32-35,52
研究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抑郁水平和个体对自身躯体状况的评价和态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锻炼组被试抑郁水平和Body—esteem水平都有显著变化,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针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改善抑郁水平、Body—esteem水平的效果不同;Body-esteem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4.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解释移动干预技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意向,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析移动干预技术对锻炼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认为:(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与行为意向存在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并且态度和行为控制感仍是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较强因素,但是主观规范不能预测体育锻炼行为。(2)使用移动干预技术干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作为中介变量,移动干预技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锻炼意向,并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行为。移动干预技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为了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建议将课外体育锻炼移动干预技术规范化,制定恰当的监督制度,纳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两方面考察一项大学生身体活动促进研究的干预效果:1)干预是否改变了假想的调节变量;2)调节变量的改变是否与行为变化有关。方法:准实验设计。大学一年级学生被随机分为旨在促进身体活动的干预组和控制组。在学期初及干预后第8周,测量所有学生的身体活动结果和5个相关调节变量。结果:干预在女生的2个调节变量(自我效能创造时间锻炼方面,自我效能坚持不懈方面)上有显著性影响;而在男生的调节变量上无显著性影响。女生的3个调节变量变化得分(来自朋友的社会支持,来自家人的社会支持以及自我效能消极情感方面)是解释身体活动变化的回归分析中的显著性贡献因子,男生的身体活动变化中的2个显著性贡献因子分别是来自朋友的社会支持变化得分,自我效能坚持不懈方面的变化得分。结论:干预引起的女生的调节变量的显著改变与身体活动变化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关联。干预研究的有效性没有得到验证。今后要在变量选择的多样性、测量过程的准确性、干预内容及相关理论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6.
于春艳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107-112,126
以毛荣建(2003)所提出假设(在TPB理论基础上做出改进,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情感体验3个变量融入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用来测量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为研究理论依托,进一步验证体育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对在校大学生分层随机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在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性别因素不能影响锻炼人群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各项维度得分的差异性的结果,非锻炼人群也是如此;体育锻炼活动中,决定行为意向的关键变量因素是态度;具有高情感体验、或高认知的大学生,并不一定是锻炼者。路径分析说明,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认知、目标态度、主观标准一方面通过行为态度间接作用体育行为,另一方面,行为习惯、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对体育行为还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150名听力残疾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阶段变化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准实验不等同比较组前后测设计,使用散页印刷品为主要干预方式,对其进行了12周针对性的干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对实验组听力残疾学生的锻炼行为水平未产生影响;接受干预前后,实验组学生在不同锻炼阶段的人数分布发生了改变,且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χ2=4.048,P=0.044<0.05),这一结果部分证明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接受干预后,仅实验组学生的意识提高(t=-3.35,P=0.001<0.01)和刺激控制(t=-6.94,P=0.000<0.01)因素的均值相对于对照组学生出现了非常显著的提高,以阶段变化模型为理论基础的此干预实验并未有效地影响实验组听力残疾学生锻炼行为各心理决定因素的变化;锻炼收益、锻炼弊端和变化过程因素成功地预测了实验组听力残疾学生锻炼行为从预期阶段向准备阶段的转换.通过12周基于TTM模型的干预研究,部分证明了以阶段变化模型为理论基础的干预措施有效影响了听力残疾学生锻炼阶段变化的准备水平及心理决定因素,但完全没有影响到其锻炼行为水平.针对听力残疾学生这类特殊人群,有必要进行促进其锻炼行为水平的后续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常生  陈及治 《体育科学》2004,24(9):69-73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问等方法,对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锻炼阶段参加闲暇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和强度差别具有显著性;参加体育锻炼后的心理感受与锻炼阶段存在相关;年体育消费水平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每周的平均闲暇时间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不存在相关。由此推论,大学生不参加闲暇体育锻炼,非闲暇时间缺乏所致;接受媒体体育信息状况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建议重视大学生锻炼后的愉悦感受,在对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中,应引导选择集体锻炼形式,促进锻炼氛围的形成,同时,应重视和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坚持性。  相似文献   

9.
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跨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跨理论模型,采用对587名知识分子问卷调查数据,对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人群的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处于坚持阶段的锻炼者每次锻炼时间最长、每周锻炼次数最多,行动阶段的锻炼者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数量最多;②随着锻炼行为阶段向前发展(前意向→意向→行动→坚持),锻炼频率呈现持续递增的趋势;③处于行动阶段的锻炼者锻炼动机最强;④在前意向→意向→行动的变化阶段,锻炼动机都呈现出增强的趋势,但在行动→坚持的变化阶段变化非常小,且有减弱的趋势,锻炼动机对锻炼行为阶段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前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对武术套路运动员6周比赛应对策略积极心理学干预进行试验研究,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心理能力;促进积极心理学在运动训练竞赛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控制组而言,干预组运动员经过6周积极心理干预后,比赛临场预备时的应对策略中"比赛准备"的句子比例显著高于控制组;干预组前测与后测对比:竞赛策略量表中的"自我谈话"策略和"自动化"策略的得分显著提高,控制组没有显著性变化;干预组运动员比赛成绩平均总分显著高于控制组.对运动员比赛应对策略的积极心理干预可以启发运动员建立比赛行为程序,有效调节心态,稳定发挥运动技术水平;人格特征和认知的积极干预启发运动员认识自己,明确目标;面对问题积极评价,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1.
探讨行为意向与体育锻炼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行为计划、应对计划和行动控制在行为意向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影响中的作用。对1 092名青少年实施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计划和行动控制分别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解释力;行动计划、应对计划和行动控制在行为意向与体育锻炼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行为计划、应对计划和行动控制在行为意向转化为体育锻炼过程中各自发挥不同作用,其中行动控制是行为意向转化为体育锻炼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调查法及实验研究,分析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现状及成因,探讨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和促进,研究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概念的关联,从而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当前课外体育锻炼在广大大学生中非常普及,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也逐渐重视。但是由于目前大学生只注重了锻炼本身,忽视了与运动相关的科学知识,形成了许多错误的习惯,对体育锻炼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存在错误的习惯,并由此对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本文通过对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调查,试图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使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更加科学、合理、高效。  相似文献   

14.
探讨体育锻炼干预对老年人幸福感的改善作用,是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及大众体育改革与发展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对老年人幸福感与体育锻炼领域的研究方法、体育锻炼干预效应以及心生理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发现已有的研究结果尚未清楚揭示体育锻炼与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1)积极深入地探索两者关系的"剂量效应";(2)开发提高老年人幸福感水平的体育锻炼干预方案;(3)加强生理心理机制的分析与探讨。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体育锻炼干预改善老年人幸福感水平提供科学的参考和采用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干预方案提供可操作性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和体育锻炼习惯问卷,对90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和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其身体自我满意度明显高于没有锻炼的大学生,每周2次以上和每次30分钟以上,均可明显提高其身体自我满意度;经常锻炼的大学生不仅在运动方面的自我评价比较高,对自己外貌、身材和性方面的认识也更积极;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女生的提升作用比较明显,每周1次以上可明显改善其身体自我满意度;身体自我满意度越高,其在健康生活方式及运动感受方面的认识越积极。  相似文献   

16.
从个体与人际层面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及交互关系。以浙江省5所高校115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体育锻炼等级、自我效能、行为态度、行为认知、教师支持以及同伴支持6个量表进行测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建模,得到个体与人际水平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模型。结果显示:锻炼自我效能是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的重要因素,人际水平中同伴支持能够对大学生的锻炼自我效能产生影响;同伴支持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大于教师支持,教师支持通过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与态度影响体育行为。研究认为,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行为促进中应关注同伴支持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无锡及周边地区6所高校为例,通过对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主动性及锻炼时的择项倾向性行为的调查分析,发现女大学生锻炼的主观认识及锻炼行为状况与普通女性相比,她们的意识更具时代特征,她们的行为也更具时尚特征。她们把体育锻炼看作是一种体现自身价值的参与过程。提出了今后加强高校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体育锻炼思想认识的引导和如何更好地开展好高校女生的体育课教学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高校大学生假期体育锻炼制约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支持力度、居住地的差别以及周围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备情况等是影响在校大学生进行假期体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体育锻炼对香港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身体自我描述问卷”为研究工具,研究体育锻炼对香港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被试为香港某大学的56名学生。研究结果表明,经过6周的体育锻炼之后,男性被试在身体活动、运动能力以及整体身体自我三方面的自我概念较锻炼前有显著性提高,女性被试在协调性、身体活动、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自我、外貌、力量、耐力(体能)以及整体自尊等方面的自我概念较锻炼前有显著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