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对余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小说作了一次回顾,认为这些小说从叙述人类暴力血腥的生存状态到反映人类孤独尴尬,苦难深重的生存境况,最后归结到了对人的生存信念的揭示:坦然承受一切血腥,苦难与死亡,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  相似文献   

2.
作家余华以其小说的先锋性品格引起文坛注目。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他的创作由对话语先锋意识的重视向写实传统靠近。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中,直视人类生存的苦难与忍耐,进行着充满人道主义温情的寓言式表达,表现出人类面对生存苦难和命运时灵魂发出的内在声音。  相似文献   

3.
余华是当下中国作家中能够与世界文坛平行对话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存在着由书写暴力、书写苦难到书写超然的人性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涵括了先锋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他的作品主题的流变勾勒出了余华小说创作中心的位移轨迹,体现了不同阶段的文学追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主题流变体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锋文学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余华是当下中国作家中能够与世界文坛平行对话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存在着由书写暴力、书写苦难到书写超然的人性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涵括了先锋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他的作品主题的流变勾勒出了余华小说创作中心的位移轨迹,体现了不同阶段的文学追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主题流变体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锋文学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从生存意识入手,分析余华小说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勾勒,暴力与死亡被余华推衍为一种极端的生存状态,余华的暴力描写不仅指涉人性欲望和历史方式,现实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中包含着被遮蔽而又无处不在的暴力更根本地威胁着人的生存,他使我们从血淋淋的肉体暴力中看到人类本性中隐蔽而又无处不在的精神暴力,余华对暴力酷景的书写关乎着他对人类生存真实的揭示和对生存状态的思索与探询.  相似文献   

6.
余华在他的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内心世界 ,从中透露出现代人的灵魂。考察他的作品 ,我们发现 ,余华前后期的小说在主题和表现方式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笔法则由凝重激越向轻快自然转变。  相似文献   

7.
苦难是余华小说喜欢反复渲染的主题。进.20世纪90年代,苦难主题不但被继承下来,并以此为基础,在“苦难”中寻找着温情和“爱”,让主题话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从亵渎到救赎,显露了作者开始探讨人性的真谛和哲学的关怀。  相似文献   

8.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自初登坛以来,作品的数量并不多,但大多有影响并受到评论界的好评。评论界对余华小说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小说的主题思想及成因;创作风格的变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及比较研究等等。本正是从这些主要的问题出发,系统地勾勒余华研究的运行轨迹,梳理研究成果,供关心喜爱余华研究的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成长”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杨红樱在创作中以张扬快乐为手段,以健康成长为旨归,融入了许多关于教育与成长的思考。本文从成长的内涵、成长的引路人、成长的启示三个方面.探析杨红樱校园小说创作的成长主题,追问生命个体成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使许多年轻人精神上失去平衡,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摧毁了人类的文明,也摧毁了年轻人对生活美好的理想,给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他们空虚、苦闷、无所适从。这一时期出现了以这些主题为描写对象的作品,此种人物的形象被称为迷惘的一代。这些作品中对战争与死亡的描述和思考反映了人类追求和平的共同主题。  相似文献   

11.
小说叙事学认为小说存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余华小说以叙事时间策略为切入点,借助心理时间将故事时序弄乱,制造时间倒错和时间跨度的无时性;利用“空间化”时间强调人物在瞬间的感觉体验;强化心理时间.有意地淡化作品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重复的手段实现对时间形式的探索,显示时间在人的生命中的意义,实现对个体精神真实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2.
余华小说从保持距离的冷漠的叙述风格到充满亲情的叙述话语,从冷酷残忍到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从反叛激进执着于艺术创新的先锋性拓展到关注平常人的平常人生,前后变化明显,可万变不离其宗,这一切都源自余华对“真实”的看法。余华作品主题的前后变化,反映了先锋小说演变的趋势,而在这种变化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时代社会思想主潮的转型和先锋小说本身必然的宿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余华对文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理解为基础分析了余华前期先锋小说和90年代转型后的小说,并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原因。最后指出了余华的文学史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余华的先锋小说,通过对暴力与死亡的展示,表现世事的险恶和人性的阴暗与冷酷,以及历史的无常和人对自身命运的无能为力。暴力、血腥、残忍、冷酷构成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情趣。但通过对余华真实观、人生经历、教育背景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表现的“恶”是一种建立在虚无主义真实观之上的,缺少事实依据的“假恶”,其先锋小说具有明显的虚假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当余华以他那炫目的形式开始了对埋藏在人心深处的欲望进行挖掘的时候,人们普遍地认为余华已经背离了传统,事实上余华不仅没有背离,而且一直都在坚持,只不过他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而已.他在对文本的形式进行先锋试验的同时,也在思想内核方面竭力地呼唤着人性的回归,人伦道德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前期先锋作品带有浓郁的文本实验性,对形式和技术极度迷恋,通过对常识的反动及对文本的颠覆,实现了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展露了余华对“虚伪”形式的极端偏好。而在他后期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中,作者开始关注民间,对表现内容和形式重新选择,回归理性世界,呈现出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转向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性则在这一转向中连接着余华的先锋与通俗的双重追求。从《在细雨中呼喊》到《兄弟》,性的这一双重叙事策略余华已经运用得游刃有余。当然,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这一叙事策略也存在着取消其先锋向度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后,余华不再满足于展示暴力、血腥和苦难,他将笔触深入民间,发现了民间的自足性,民间的那股朴茂的生命力自有其对抗消解苦难的方式。本文结合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近作《兄弟》阐述作家对苦难人生进行消解的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苦难叙述”是余华小说中一种最基本的叙述模式,其目的不只是揭示苦难,使涌动在心底的“生命意识”得以呈现和诠释才是其根本动因。文章旨在通过具体文本的分析,概括出余华“生命意识”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20.
余华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致力于营构社会底层民众生存的宏阔斑斓的民间世界。在这个悲喜交加、美丑混杂、善恶并存的世界,人的命运充满难以捉摸的变数。厄运与灾祸常不期而至,生活的窘迫和苦难如影随形。对此人物却总能坚韧地坦然忍耐、泰然处之,始终持守好好活着的生存理想。文本中人性光芒的闪耀和充溢于字里行间的脉脉温情,体现出作家对民间深挚的人文关怀,促使人产生关于形而下的生活和形而上的命运与生存、精神与理想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