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虚设靶子引文: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孔)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汉书·孔融列传》) 简析:这段文字是孔融对曹操的批评。袁绍与曹操本来结盟反对董卓;董卓败亡,两人分据大河南北,兵戎相见。曹操打败袁绍,进占邺城,俘虏了袁氏父子的妻小,曹操的儿子曹丕见袁熙(袁绍之子)的妻子甄氏天姿国色,大为动心,便在曹操的赞同下取以为妻。孔融对此不以为然,便写信批评。他不直说其事,却虚设靶子,杜撰历史故事,说当年周武王灭殷,杀了纣王,又  相似文献   

2.
8,虚设靶子引文: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孔)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汉书·孔融列传》)简析:这段文字是孔融对曹操的批评。袁绍与曹操本来结盟反对董卓;董卓败亡,两人分据大河南北,兵戎相见。曹操打败袁绍,进占邺城,俘虏了袁氏父子的妻小,曹操的儿子曹丕见袁熙(袁绍之子)的妻子甄氏天姿围色,大为动心,便在曹操的赞同下取以为妻。孔融对此不以为然,便写信批评。他不直说其事,却虚设  相似文献   

3.
读过《三国》的朋友大概都记得许攸这个人物。他从小就有治国安邦大志,博学多才,足智多谋,且和袁绍、曹操是"发小",跟随袁绍起兵后,深得袁绍赏识。"坐席言议,谋略出众。"真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惜他因过于“贪财好利”,在曹、袁官渡决战中,背叛袁绍,  相似文献   

4.
佚名 《出版参考》2010,(7):27-27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人帮忙。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评价曹操时认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孔融在东汉末年所扮演的政治角色出发,通过他的一系列政治事件来探讨其被杀的原因。孔融是东汉末年朝廷的一面维护政府尊严,阻止曹操篡权的旗帜。曹操杀孔融是自己势力膨胀的更进一步篡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1959年我党开始纠正“大跃进”错误的时候,毛泽东找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谈话。他先分析了在1958年8月和9月“大家头脑发胀、大谈共产主义”期间的问题:报纸宣传没有重点,没有中心,方向不明或看不出方向。接着,主席又搬出了曹操、刘备、孙权和袁绍,将曹操这位政治家与刘备、孙权、袁绍这些书生对比,指出政治家多谋善断,书生多谋寡断。多谋善断就是在纷繁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就在《三国》“说曹操曹操就到,这不,刘备来了”、新《红楼梦》“黛玉裸死”,引来观众调侃揶揄之际,广电总局一项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开拍的电视剧中,超过50%是各类翻拍剧。  相似文献   

8.
久居阴司的曹操,一天忽得手下秉报:“后人报载,说你50多岁就死了。”这位魏武帝一怔,接过报纸,见上面有这样的话:“曹操……在刚过知天命之年而撒手人寰了。”(5月11日西安晚报五版《群星荟萃地》)看罢怒道:“什么意思?我生于公元155年,卒于220年,《辞海》也是这样注明的,为何咒我早死,难道嫌我死得迟?我要向法院告他们侵犯我的生存权利!”曹操作为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大名鼎鼎,谁人不晓。他一发火,惊动了四邻。唐太宗李世民  相似文献   

9.
最近责编《建安七子集校注》,在审阅《孔融集校注》稿过程中,见到《肉刑议》在说了如果一个人受了肉刑,便会痛不欲生,行为多趋于恶;即使那些忠臣信士以及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人,也会终生为人所不齿等语之后,说了下面一段话:“是太甲之思庸,穆公之霸秦,南睢之骨立,卫武之初筵,陈汤之都赖,魏尚之守边,无以复施也。”大意是说:这样一来,太甲、穆公、南睢、卫武、陈汤、魏尚等  相似文献   

10.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胜之后,打算继续北征乌丸以彻底消灭袁绍二子袁谭、袁尚。在战役决策前的讨论中,曹操手下诸将皆曰不  相似文献   

11.
利欲诱惑太多,要做一个清官,是很不容易的。宋代的包拯就说过:“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如果自己的心不清,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虽身居官位,也无“清”可言了。曹操在《表刘琮令》中说:“心高志洁,智深虑广,重荣重义,薄利厚德,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  相似文献   

12.
曹植的生平、政治主张及文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生乎乱,长乎军”。他出生时,正值乱世,直到建安九年,曹操消灭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才使北中国大体统一。幼年的曹植一直生活在富有浓厚政治、文学氛围的家庭中,父亲曹操是个集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杰出人士,他的周围,又有一批富有才华的文臣武将、文人骚客,这些对曹植来说,无疑创造了成长的客观有利条件。曹植本人早熟,十岁就能背诵诗文与辞赋,写一手漂亮文章,这颇博得曹操的欢心;邺城铜雀台落成之际,曹操特命儿子们到台上,各自为赋,结果曹植第一个交卷,且极富文采,令曹操十分惊讶。曹植还多才多艺,不仅长于书法、善于绘画,还熟悉乐曲,爱好舞蹈、击剑,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裨益。  相似文献   

13.
《安徽史学》1984年第4期刊载徐修宜文章《曹操是三国时期人吗?》,文章指出: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在介绍曹操时,说他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此说值得商榷。确切地说,曹操应为东汉末期人。其一,曹操生于东汉末年。他生前虽然掌握了东汉末期政  相似文献   

14.
孙祥凯 《军事记者》2009,(12):60-60
祢衡,字正平,东汉时人。据《后汉书·文苑列传》载:祢衡“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因孔融举荐,他先在曹操那里供职,后又到荆州刘表帐下服务。“刘表及荆州士大夫服其才名,甚宾礼之,文章言论,非衡不定。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表怃然为骇。衡乃从求笔札,须臾立成,辞义客观。表大悦,益重之。”  相似文献   

15.
看电视连续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第九集,有这样一场戏,毛岸英带着刘思齐来见毛泽东,毛泽东对毛岸英说;你要看笔记小说,看不懂可以问老师(指刘思齐,她是北京大学文学院学生).我原以为这段话是编剧“想当然”,不料却在《毛泽东书信选集》285页找到根据.《致毛岸英》(1947年9月12日)有这样一段话:“你要看历史  相似文献   

16.
"政治家办报"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7年6月。毛泽东指出新闻舆论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他说,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做政治家办报。这是毛泽东对政治家办报的首次阐述。1959年6月,毛泽东对吴冷西谈话时。强调了“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思想的重要性。他说.“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7.
行业,最初指正业。《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唯梁国桥玄、南阳何顒异焉。”这里说魏武帝曹操少年时任侠放荡,不务行业,也就是不务任何一行正业。常言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而曹操则哪行也不治,而专施权术,以图大业。《北齐书·赵彦深传》说当时“凡诸选举,先令铨定,提奖人物,皆行业为先,轻薄之徒,弗之齿也。”就是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卷一五《魏志·司马朗传》记司马朗卒年,“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潘眉《三国志考证》卷四:“太祖以建安元年拜司空,辟朗为司空掾。朗时年二十二,至建安二十二年卒,止有四十三岁,传误。”以曹操拜司空时间,来界定司马朗入仕时间,由此来推导其卒年,是潘眉所持依据。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卢弼《三国志集解》对潘眉说皆做征引。  相似文献   

19.
正确理解政治家办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毛泽东提出“要政治家办报”的背景内容和启示 1959年我党开始纠正“大跃进”错误的时候,毛泽东找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谈话。他先分析了在1958年8月和9月“大家头脑发胀、大谈共产主义”期间的问题:报纸宣传没有重点,没有中心,方向不明或看不出方向。接着,主席又搬出了曹操、刘备、孙权和袁绍,将曹操这位政治家与刘备、孙权、袁绍这些书生对比,指出政治家多谋善断,书生多谋寡断。多谋善断就是在纷繁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抓住矛盾,抓住中心,站在时代的潮头,正确把握历史车轮前进的方向。政治家就要具备这个素质。因此,毛泽东明确指出:“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其意深刻,基本精神是:1、一个时期的新闻宣传要有中心问题,要有正确的方向;2、要多谋善断,哪些该宣传,哪些不宜宣传,要全方位多角度考虑,做出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决定。在毛泽东看来,与“政治家办报”相对的“书生办报”,即是一切从主观出发,抓不住事物发展的矛盾和方向,坐失良机。  相似文献   

20.
媒体执编一忌“唯心歪”,主观武断“想当然”,无中生有乱改写,添秀不成闹笑话。如有位作者写了一篇题为《离休老干部×××当年登上总统府》的报道,原文中没有插上红旗一词,编辑却唯心主观地、想当然地加上“降下了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插上了五星红旗”这一句,殊不知,那时还没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怎能有五星红旗插上总统府的事呢? 还有一位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是一个普通市民,七旬老人”,其实他是69岁,为了用词与普通市民四字时称,故写为“七旬老人”,编辑者又是想当然地把“七旬老人”改为“70多岁”,使作者一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