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寻高中生群体中是否存在英语-性别刻板印象,本文分别采用刘暄(2007)编制的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量表和英语-性别SEB问卷,以四川省绵阳市西平中学高一的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刻板印象和英语-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结果显示:(1)高中生群体中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2)高中生对女生有显著的英语-性别刻板印象,即认为女生的英语较好,但是对男生的英语-性别刻板印象不显著,即不认为男性的英语能力偏低。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学生语言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家长和教师有非常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很大,不仅影响到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学业评价。而且还对学生的性别意识产生不可低估的干扰和影响。男生尤其可能会成为性别刻板印象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文化中广泛存在着女生学习理科的能力不如男生的刻板印象。近几年大量研究发现负性刻板印象对被刻板对象会产生威胁效应。可以通过强化性别平等意识、传递科学的性别观念、树立正确的智力观、营造宽松的考评环境、有意渗透反刻板印象信息等措施来减弱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对女生造成的威胁效应。  相似文献   

4.
刻板印象威胁指一定的文化对某些群体持有负性刻板印象,群体成员在特定情境下由于担心别人会以这种观念来判断他和对待他,同时担心自身的表现会印证这种刻板印象而产生的威胁感.文章综述了刻板印象威胁的提出,威胁的发生机制,影响威胁效应的因素以及如何减弱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发生机制还需进一步认识;以后还可以探讨此威胁效应是否给被刻板者带来某些生物学上的改变;该效应指导教学实践还需做更多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5.
内隐刻板印象是指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的属性的不能内省辨别或不能准确辨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通过对国内外内隐社会认知、内隐刻板印象研究进展情况的分析,分别介绍了内隐种族刻板印象、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内隐地域刻板印象三个研究方向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6.
姚春  游贝贝 《学子》2017,(1):5-6
性别刻板印象是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体制的社会或国家对两性不同的角色期待.性别刻板印象在儿童的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常在儿童对玩具或活动的选择中体现出来.本研究将儿童对自身、女性角色及男性角色的刻板印象作为要研究的组内变量,儿童年级和性别作为组间变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多种大学英语教材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行的广泛使用的英语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内容只注重英语语言的应用性及可读性。教材的编写思路应从以语法为纲,以语言为中心转向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主。教材应将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素质教育和趣味性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感受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时,能更好地拓展知识面,提高整体的综合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8.
刻板印象是存在的,作为社会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其的研究主要包括职业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而对刻板印象的测量方法也从早期的直接测量发展为后来的间接测量,尤其是内隐刻板印象。近年来,随着研究的发展,Fiske等人提出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充实了刻板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的传播学课程教学隐性地存在着“族群刻板印象”的问题。造成“族群刻板印象”的成因,主要来源于教师或学生个人获取的信息与大众媒介建构的族群刻板印象,但成因背后却是权力的影响。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尽量去除针对少数族群“边缘化”的刻板印象,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才更有利于建构少数族群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察反刻板印象信息对年轻人的男护士偏见和接受程度的影响。采用实验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412名被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反刻板印象信息能够降低年轻人对男护士的偏见,进而提高对男护士的生活接受程度;(2)反刻板印象信息对男护士专业接受程度没有显著的干预效果;(3)反刻板印象信息在改善人们对男护士的态度,增加对男护士的生活接受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谢慧华 《考试周刊》2008,(48):156-158
学校,不仅具有传授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功能,而且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功能。但在现实情况下,学校的这项功能并没有起到与社会发展、进步相一致的作用,而是在不断地复制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大量的女性学生在学校中受到或深或浅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学校中的隐形课程正是性别刻板印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不仅影响范围广泛,而且影响力颇大。本文正是通过讨论学校的隐形课程中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即学校人员结构和课堂师生互动来探讨学校隐形课程对女大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重点之一,20世纪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全面进步,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丰富。本文从性别刻板印象的概念、产生机制、行为效应、应对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概述,并基于以上内容对其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随迁儿童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人们对他们存在着消极的刻板印象。当消极刻板印象被激活时,会对随迁儿童造成刻板印象威胁。刻板印象威胁会降低随迁儿童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阻碍随迁儿童的城乡认同整合过程并激化群体间的攻击行为,造成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和行为后果。对此,可采取发挥内群体榜样的作用、增加随迁儿童和城市儿童之间的积极接触、形成积极刻板印象等措施,助力随迁儿童抵抗刻板印象威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在性别角色上所持有的刻板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人们对于典型的男性或女性是什么样的看法会影响到对事物的认知。性别刻板印象常常使被认知的对象受到先入为主的对待,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本研究用发送调查问卷方法和观察法,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语料运用SPSS 16.0从实证研究角度来分析汉语性别刻板印象的称谓语刻板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性别接受道歉频次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是其科学本质观的重要体现。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研究均发现学生对科学家存在刻板印象,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未来从事科学职业的意愿。对小学二至四年级学生样本的科学家刻板印象开展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科学家外在形象的刻板印象比以前更深,并依旧存在性别与年级差异;学生对科学家内在形象的认识整体上是积极的,更多地谈及科学家认知方面的特点;学生主要从互联网或参观科技馆等校外教育渠道了解科学家;学生对当代科学家,尤其是中国科学家并不熟悉。建议当下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拓宽学生了解国内科学家的途径,让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促进小学生对科学家的了解、对科学本质的感知。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是否存在,以问卷法、访谈法和文献法获取社会人员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外显刻板印象特征词语,以单类内隐联想测验证明农村留守儿童外显刻板印象与内隐刻板印象的一致性,以字母记忆测试和数学等式判断测试来验证农村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存在。结论如下:(1)社会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刻板印象,消极的刻板印象多于积极的刻板印象;在消极的刻板印象中,社会人员偏向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消极特征。(2)社会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刻板印象词语的反应显著快于积极非刻板印象的词语,消极刻板印象词语的反应显著慢于消极非刻板印象的词语,表明社会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外显刻板印象与内隐刻板印象相一致。(3)在字母记忆测试中,实验组反应时慢于控制组,正确率低于控制组,反映出农村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存在;在数学等式判断测试中,实验组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与控制组差异明显,同样反映出农村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存在;同时,在上述两种测试中,农村留守女童在反应时与正确率上均优于农村留守男童,性别在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之中,大众传播便成为人们间接形成刻板印象的重要途径。基于大众传播对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影响增大,其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未成年人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带来了消极影响。应该从大众传播媒介和未成年人两方面入手,尽量降低这种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活动的特殊性以及刻板印象能够降低认知主体信息处理的费力程度,带来认知协调的舒服感。刻板印象与情感尊严紧密联系等复杂因素,使得记在依据其图式对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和采集加工的过程中。倾向于同化而不是顺应。记的图式一旦僵化为刻板印象,就会造成认知偏差。并附着在新闻以及其他资讯中在社会上传播。报道的模式化以及新闻失实等现象均可追溯至记认知中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9.
预测是人类加工信息的基本原则,它在言语加工中尤为重要,准确地预测能够提高交流效率。本文综述了性别刻板印象在言语理解中的预测作用及其神经机制。结果发现:(1)性别刻板印象信息在言语理解过程中可以自动激活,具有预测作用;(2)性别刻板印象信息与其他语言线索相互作用促进言语加工;(3)传递性别刻板印象信息和随后的言语(例如,护士—他自己,飞行员—这些女性)之间的不匹配可由事件相关电位的两个成分(N400和P600)显示。未来有待解决的问题是:(1)性别刻板印象与言语理解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否受实验材料影响;(2)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验证;(3)预测过程是一阶段还是两阶段有待验证。  相似文献   

20.
性别刻板主要指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的定性化。社会性别差异及性别的刻板印象,并不是生理方面的必然结果,而是被社会文化所赋予、培养的结果。^[1]大众传媒既是一种商业,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它都不可能脱离性别的刻板印象而存在。许多研究表明,大众传媒没有平等地对待男女两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