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样读书     
在心情十分放松的情况下,和三五位朋友一起聊书,未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在朋友口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再有目的地去借、去买、去寻觅,似乎就多了许多渴望的动力。同理,是爱读书的朋友,也可以从我这里获得。我们转着圈地收获。久而久之,从聊“读什么书”,演变成“不要读什么书”。至少“现在不要读什么书”,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书籍如云,不懂得放弃就不会得到最佳。慢慢地,在“读什么书”中,又有了“如何读什么书”的话题,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读小说和读论文,决不是一种读法。当然这个“读法”不仅指读书的姿态,重要的是读书的心境。闲适或紧张,轻松或深沉可大不一样。很快,先把书分成几类,又是一种读书方式。分类既不是按题材,也不是按体裁,而是按“读法”。“显读”是一类———这是从“显学”“隐学”之分调侃来的。被显读的是博得洛阳纸贵、媒体热炒的。不要追“显读”,就是不必随社会上一窝蜂地读什么书。但是也不必刻意追求“隐读”,因为有的书大家都不读自有道理。“孤读”和“佐读”是一类———就是读一本书和就一个话题读几本书。在享受读书中,“孤读”是初级阶段,“佐读”才小康。“佐读”可以就一个话题读几本相近的书,也可以读观点...  相似文献   

2.
书的缘分     
傅平凡 《江西教育》2023,(48):14-15
<正>“每本书都要读完吗?”“是专心读一本书,还是同时读一些书?”“书读不懂,要怎么办?”在语文课上,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多年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阅读习惯,规定我们该读哪些书,但读书其实是一件令人放松的事,我的建议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书应是一件乐事。就像看电影要关注字幕、配音、清晰度,买衣服要看设计、面料、版型,看书也要仔细对比出版社、翻译家,多参考其他读者的评论,还要摸一摸书的质感,看一看书的装帧设计,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那么,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读好一本书呢?  相似文献   

4.
一、课堂的主体形式应是多读多读、多看、多思(考)、多忆(回味),识多见广,多观静思默察,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之一个目的为使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教师能引导学生善于读书则其功甚伟。所以,在语文课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熟读、有感情地读、多读课文。那么学生熟练、有感情读、多读什么?先要做到“四读”教材,即一读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中心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能力是读、写能力的基础;而读又是写的基础。读书是吸收过程,作文是表达过程;只有吸收得多,才能表达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目前,在中、小学中,有不少学生不会读书。读文章,抓不住要点,读一本书,抓  相似文献   

6.
吴素琳 《教学随笔》2016,(8):124-124
高尔基说过:“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课程标准也这样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相似文献   

7.
据《钱江晚报》消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在一次给学生所做的文学讲座中,建议广大的学生:“要凭兴趣读书,不能完全凭功利去读书。”格非在讲座中还介绍了他个人的读书心得,他说他读每一本书,都会做读书笔记。“尽管多年之后这本书的内容我忘掉了,但只用十几分钟看看读书笔记,我就会明白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因为笔记记的是最重要的内容,看看读书笔记就等于把这本书重新翻了一遍。”他说他一直在用这种方法加强记忆。  相似文献   

8.
暗香     
大凡作家学者涉笔谈论读书的文章,其中的观点惊人得一致,那就是:读书是快乐的。周国平先生的一篇谈论读书的文章干脆用《愉快是基本标准》作为题目。文中说:“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一本书的好坏,最终的裁定者是历史而非推波助澜的专家,至于所谓排行榜上的畅销书,多少是些速朽品。然而,即使读经典名著或者说正因为读的是经典名著,阅读的滋味就仅限甘乐而非其它?读书有不同的目的,凡真正的读书人都怀有一颗探求之心,在此探求之心的驱策下,不可能过于率性,想读则读…  相似文献   

9.
要让学生学会读书,就必须加强阅读指导。怎样利用课本资源,指导学生读好一整本书?下面就针对笔者在校“我读书、我快乐”读书节中执教的《鲁宾逊漂流记》读书交流会的收获,谈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0.
“爱读书的孩子不一定有灵性.不读书的孩子一定没有灵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因此,也一直存思考,如何督促、指导我的学生多读书.并促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下是我在指导课外阅读时的真实感受,有对课外阅读检查的探索.有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后批阅读后感时的冲动.  相似文献   

11.
我爱读书,且读书多凭直觉,觉得好就一直读下去,大多时候是一本书引发我读另一本书。至于喜爱的书我会反复地读,那些书,影响了我的气度、气质,带给我教学的灵气,也点燃了我创作的灵感,成为我的精神伙伴,就像是黑夜薄薄的雨幕里,一个个明亮温润的火车窗口从我身边经过,映亮了我的天空,让我的心灵贮满光辉。书读多了,自然也会教学生读,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传统教法很重视诵读,让学生反反复复读去,久而久之,熟读成诵,自然会有所领悟。但这种教法也有缺点,化时很多,如今语文教学教时有限,若象三味书屋的老先生只让蒙童放开喉咙一味自由地读去,教学计划何时完成? 苏轼读书有“八面受敌”之说,所谓“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那意思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要读  相似文献   

13.
读书的悖论     
读书有成本,这就是读书所占用的时间。如果一本书既不能带给你乐趣,也不能带给你启发,那不如把读书占用的时间用于打牌。我不同意开卷有益的说法,有好多书是不用读的,因为白耗光阴,一无所获。可是哪些书值得读呢?读物的选择可是带有悖论的难题。你没有读,怎么知道这本书怎样呢?你要读过以后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可是你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又凭什么去决定读或不读这本书呢?克服悖论的办法有多种。比如说,选经典名著。所谓“经典名著”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好多人已经读过,读过以后觉得很值。比如说,看书评。书评也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有人…  相似文献   

14.
读书有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一点不假,书就是你最好的老师,人的智慧就是从读书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你会读书,总会发现书中有许多内容是你以前并不懂的。读一本书,你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读一百本书,那你的大脑就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  相似文献   

15.
如何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普遍观点认为:应该多读多写。为此,自古及今,有不少写作名人就注意到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杜甫认为他的“下笔如有神”,是得益于他“诗书破万卷”。宋代苏轼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元代程端礼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现代文学巨匠茅盾也说过“读了再写,写了再读”。确实,多读书对写作有多方面的好处:首先,读好书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能借鉴各种表达技巧方法,到作文时,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第三,能拓宽眼界,增长知识。这些都是写作所必须具备的,正因为读书对写作有这样许多好处,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强调要求学生多读,使学生以读书之“劳”换取写作之“逸”。写作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很多教师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强调多写,甚至每周有规定的写作篇数。老师们对读写训练如此重视,然而结果如何呢?绝大多数学生即使到了大学阶段,仍然把作文视为畏途。我在高校长期从事写作教学,发现学生的写作问题不少,虽然很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能完成规定字数的作文,但大多是平庸之作,而且应付式的居多,作文中的错别字比比皆是,有的文中句子中还留有空格,把不认识的字让老师给补上,更...  相似文献   

16.
读一本书或看一部电影 ,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受和体会 ,把它写成文章就叫读后感。就体裁而言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 ,因为文章所议论的问题是由“读”的内容所引发的。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 ,可以促进学生总结读书成果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呢 ?笔者认为有下面四法可供参考。扣“读”写“感” ,“感”要集中。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引发出来的 ,所以写“感”时 ,必须紧扣“读” ,要在读上下功夫 ,力求把握文章的中心和要领。不同的文体在“读”时 ,把握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如读记叙文 ,是必须…  相似文献   

17.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略而事半功倍,这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读书方略方法方面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  相似文献   

18.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古人遗训,它告诉我们勤学苦读是求学之道.但是从效果上看,苦读和巧学应该结合.就说读书吧,要读得好,少走弯道,就必须有向导,这向导就是一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序和跋.读书先读序和跋,就像在书山里跋涉有了向导.  相似文献   

19.
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最近,我看了《热爱祖国,立志成材》这本书。它介绍了古今中外一些名人从小立志,勤学苦练,长大报效祖国的事迹。我先粗略地看了一遍,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当我重新细读的时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以“写”促“读”读书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说得真好。它告诉我们“读”与“写”的关系及其重要性。读得多就会写得好,要想写得好就必须读得多。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呢?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百字的读书笔记。可以是“优美词句汇集”、可以是“谜语收藏”、也可以是“名段欣赏”。为了检查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效果,每星期出一期黑板报,内容是挑选学生读书笔记上的“精粹”。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都争着为黑板添“材”加“料”,每期内容丰富多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通有无。记得有一次我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