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的发展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给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互联网+”时代,用户思维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出发点.文章介绍了“互联网+”、“互联网+图书馆”的相关概念及其意义,提出了用户思维在“互联网+图书馆”发展之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基于用户思维的“互联网+图书馆”的转型思维和转型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是一种颠覆创新的范式,将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样也应以“互联网+”思维探索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变革.梳理“互联网+”与图书馆的研究现状,结合“互联网+”思维产生的背景、概念与特征,从用户思维和咨询馆员两个维度论述“互联网+”思维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促进,提出从服务理念、智慧服务、跨界服务三方面着手,实现“互联网+”思维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革新,也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传媒出版行业正迎来移动互联网最美好的时代。摩根斯坦利关于移动互联网的报告指出“移动互联网的规模将大大超出所有人的想象”。近日,易观国际发布的报告显示,20I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突破4亿,市场规模达到862.2亿元,其中,移动应用与服务占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的42.9%。  相似文献   

4.
黄璐 《新闻战线》2015,(7):140-141
互联网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媒介营销唯有融入到客户思维意识中,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结合近两年来互联网商业领域风行的新概念、新思维、新实践,诸如“大数据”“流量为王”“故事化”“私人定制”“娱乐宝”“快时尚”等,可以进一步理解媒介营销“新常态”与客户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祝元志 《出版广角》2016,(22):26-28
“出版+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出版”,出版人依旧迷茫.互联网进入2.0时代,出版业对互联网依然爱恨交加,图书阅读是全民刚需,是最大的流量入口,却有很多出版人依旧没有走出抱着金饭碗要饭的困局.本文试图论述“互联网+”对出版人的思维挑战,并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的互联网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飞 《编辑学报》2015,27(1):13-15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科技期刊传统的服务模式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提高期刊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使期刊内容传播及影响最大化,是期刊全媒体出版的重要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特征,探讨科技期刊在全媒体出版时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期刊运营新模式,即对期刊内容重新定位,坚持“内容为王”;重新塑造传播模式,变“权威发布者”为“信息提供者”;重新构建服务模式,通过推送服务、定制服务等方式,满足读者新的个性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时下,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解构和颠覆,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由于其主要产品——图书,属于脑力劳动成果,图书编辑作为图书产品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其个性思维会体现在具体的图书产品上,呈现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图书编辑的思维方式,对图书产品的品相、传播效果,与其他物质产品相比,更具有天然的决定性影响. 在移动互联网浪潮“狼奔豸突”之际,随着传播链条的各个“节点”逐一被突破,互联网思维已经被各行各业视为顺应或者是直面互联网热潮的重要思想法宝.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十阅读”时代已经到来.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互联网十阅读”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大众的青睐.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文化储备和传播的重要基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十阅读”时代有利契机,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加强团队合作,联合社会力量以及建立“互联网十阅读”推广活动评价体系等策略,提高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质量,推动图书馆阅读活动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现状做出深入分析,从创新理念和创新途径两个方面对现阶段公共图书馆的创新转型做出分析,最后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进行展望。“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创新服务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努力使“互联网+”成为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创新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在固定互联网时期,你不知道和你聊天的是不是一条狗,而在移动互联网时期,你不仅知道它是一条狗,而且还知道这条狗有什么爱好.”这句话很形象地解释了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的区别.不知不觉中,互联网已经由固定互联网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看待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正在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无需争议,政策和市场的信号早已发出,媒体融合是发展大势.如同改革,顶层设计有了,接下来是摸着石头过河.媒体融合也要蹬过深水区,也要啃下硬骨头,肯定会遇上困难. 最难的,还是缺人才.有互联网思维、会互联网技术、懂互联网营销的人才,对传统媒体机构来说,肯定是个宝.问题是,这类人才往往不受传统媒体人待见. 媒体融合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搞不好媒体融合,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新老媒体人“你不容我,我不容你”.很多传统媒体人对新媒体人才有排斥心理,觉得融合就是重新“分山头”“划地盘”,就是在抢占他们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商界最流行的词汇,莫过于“互联网思维”了。“互联网思维”,就像一部让人垂涎的武林秘籍,得之可化腐朽为神奇,无论是小米、阿芙精油,或是卖煎饼的黄太吉.都宣称自己用互联网思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那“互联网思维”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思维激发着众多的新媒体汹涌袭来,也指引着传统媒体的转型方向.许多知名传统媒体开通了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另外,一些自媒体新秀如“晓松奇谈”和“罗辑思维”等也迅速崛起.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就媒体融合发表了重要讲话,特别提到了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由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相似文献   

14.
“在固定互联网时期,你不知道和你聊天的是不是一条狗,而在移动互联网时期,你不仅知道它是一条狗,而且还知道这条狗有什么爱好。”这句话很形象地解释了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的区别。不知不觉中,互联网已经由固定互联网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看待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正在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新闻人而言,现在已不是怎样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锦上添花的问题,而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如何实现“适者生存”的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生产和传播链条被重新组合,早期“+互联网”的努力在没有内容价值作为支撑的情况下,收效甚微;“互联网+”所代表的互联网思维得到广泛认同,但思维方式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却不像谈论概念那样容易.事实上,传统媒体完全融入网络的尝试鲜见成功范例.于是,“内容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这一论断被重新确认,因为诸如“两微一端”之类的出口再多,也难以带来实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如果内容的价值得到认可,便可以通过网站转载、自媒体分享形成二次传播,收获病毒式传播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优质内容本身就是媒体.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在健康传播中具有独特价值,2008年,美国皮尤“互联网和美国人生活项目”调查显示,“61%的美国成年人通过互联网获取过健康信息,利用互联网搜索健康信息的比例达80%”.①新媒体兼具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十分适合进行劝服传播来改变个体的健康行为和进行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底,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公布了关于《信息化推动先进文化》的咨询报告。《报告》显示,如果互联网接纳广播网的内容推送,主动把最常用的内容存储在离用户最近的地方,互联网将解脱“带宽不畅”和“内容难管”,并最终成为普及先进文化的优秀工具。  相似文献   

18.
姚丽亚 《青年记者》2016,(29):103-104
随着国家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及以互联网思维推动融合发展战略的确立,互联网思维能力成为未来新闻、编辑、出版等传媒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必备能力,这对当前高校出版类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作为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互联网思维主要指“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背景下,对用户、产品、企业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①高校出版类专业主要包括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学等专业,目前的人才培养中还没有将互联网思维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之中,更不必说设计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理解,“研究者赵大伟将互联网思维总结为九个方面,即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①马云在演讲中表示,互联网思维是跨界、大数据、简捷和整合.360公司的创始人周鸿祎认为,互联网思维包含四个关键: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②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可归结为:以用户为中心,完善用户体验,想用户之所想,从用户的情感诉求出发,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何江  马卿轩 《青年记者》2016,(15):96-97
“互联网思维”是当下的一个热词,众多互联网人都对互联网思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雷军将互联网思维总结为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周鸿祎将互联网总结为四个方面: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和颠覆式创新。①马云认为互联网不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思想;他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传统的企业,只有传统的思想。本文以沈阳广播电视台为例,分析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城市电视台的转型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