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评教师本应从“德”、“能”、“勤”、“绩”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客观评定。然而,现行的教师考评只评“考”,而且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依据”。因为对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而言,这样评既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又能确保“教学质量”,树立“政绩工程”,何乐而不为?“考评”教师异化为以“考”评教师使得教师评价工作与“科学合理”、“公正公平”无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怪异”现象。“模范教师”竟是“赌界精英”警方在一次抓赌行动中捕获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通过审查,该“教师”赌技出众,尤喜豪赌…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丰泽区“教师专业发展年”。该区教育部门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推荐80多种优秀教育类书籍,内容涵盖了教育思想、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据悉,该区“教师专业发展年”活动具体包括结1个“对子”,即各校组织新老教师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或者名师、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的跨校“一帮一”结对子活动。  相似文献   

3.
“县管校聘”是一种“以向下为目的”促进乡村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一项教师流动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对于“流出”心理抵触、“流入”教师行为“失范”、“流出教师”与“流入地”水土不服等问题。基于对该政策的伦理反思发现,职前教师涵养“家园情怀”、在职教师涵化“地方性知识”、政府与社会为乡村教师常态化“反向流动”提供支持等相关措施,有望助力乡村教育实现价值超越。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育机智,作为一种教学技能和技巧,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正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机智的运用显得更为重要。一、教师的“预设”与“生成”“生产”是相对“接受”所说的,“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当前,“校本研究”已被视为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之依托。校本研究,还有某些形式如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之类,有时也指“教师研究”或“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但“校本研究”是否可归结为“教师研究”,还不清楚。不过,“研究型教师”或“教师即研究者”,当前不仅指一种教师类型,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高价位价值导向和目标,所以,这里就含义比较明确的“教师研究”(这里的“教师”单复数均可)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6.
师资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因而,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所学校的永恒主题、工作核心和希望所在。我们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高师”“尊师”与师徒结对我们按年龄、品德和才学将教师分为“高师”“尊师”和实习教师3个层次。规定“高师”的必备条件是:年龄35岁以上、德高望重(由师生民主评定)、教学成绩和贡献突出。“尊师”的必备条件是:教龄1年以上,满标准工作量的教师。师徒结对,即实习教师与“尊师”一对一结对,每一位“尊师”辅导一位实习教师;“尊师”与“高师”一对一结对,每一位“高…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挑战,教师经历着换脑、充电、反思的过程。我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了重新认识。一、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注重“以教定学”,见“物”(教材)不见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将思考点放在“学生是怎样学的”上,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一位教师教学数学一年级(上)“5的认识”。学生通过30分钟的学习后,教师让学生拿出5根小棒(或图片)进行操作,练习“5”的组成分解。操作后按照原定设计是练习书本上的题目,这时教师…  相似文献   

8.
以“平凡的歌者”比喻教师,首先说明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平凡而普通的:作为歌者,教师的工作是一种艺术活动;作为歌者,教师在工作中要进行“表演”;作为歌者,教师的“表演”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作为歌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与此同时,关于教师的比喻也似乎是最多的。圣人或殉道者:原有比喻中的教师形象关于教师的比喻究竟有多少种?我们不得而知。令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主要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春蚕”、“蜡烛”、“铺路石”、“人梯”、“渡船”等等。不可否认,这些比喻都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教师职业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9.
所谓教师“拉练”是指市校对县级分校本学年度有辅导任务的专职教师进行一节专业辅导课质量评估,我们把这种评估活动称为教师“拉练”。唐山市农广校教师“拉练”始于1991年,几年来曾有293名教师参加过“拉练”,1996年是继1993年之后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教师“拉练”,检查组对105名专职教师的一节辅导课进行了评估。教师“拉练”采取听、评、议的方法按得分多少进行排队、通报,极大地调动了各县提高教师辅  相似文献   

10.
一、“对话”的前提是教师实行教学民主“对话”的本质是师生间平等的磋商与交流,而“对话”的前提是教师实行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学气氛。没有教学民主,就没有“对话”可言。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以“权威”自居,“师道尊严”至上,教师主宰课堂,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能听之任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唯师是从”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不能苛求教师当“全武行”,做一个“没有教不会学生”的师者。既然教育不是万能的,那么教师也不可能是全行的。但选择了做教师,你还得要“有所为”。要求每一个教师是“优秀教师”,可能要求过高了点,但是做一个“特色教师”,应该是有先天条件和后天可能的。“特色教师”,就是在教学上有独到之处,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点上精通。让教师做“特色教师”,要有机制保证,还要有领导的才华和大度,让教师能“有所为”。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做“特色教师”无疑是一种理智的选择,也是让每一位教师有“梦”可做、有“法”可循、有“思”可行的通…  相似文献   

12.
一、和谐、互动式零距离对话 “对话”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教师式的学生与学生式的教师。教师摈弃“教师至上”的传统理念,“蹲下来”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一、教师继续教育观念滞后,参加培训动力不足调查结果表明:对“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这一观点“认同”和“非常认同”的占38.9%,“无所谓”、“不认同”和“非常不认同”的占61.1%。可以看出有相当多的教师依然存在着“一朝受教终生受用”的观念。因为,许多教师认为自己已经达到  相似文献   

14.
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来看,对“教师专业发展”如按构词方式的不同,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教师专业·发展”,另一种是“教师·专业发展”。按前一种构词方式,“教师专业发展”被理解为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作为一门专业其发展的历史过程;按后一种构词的方式,“教师专业发展”则被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本文所涉及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后一种构词方式。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主导作用的新视野李国君李斌一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历时久远的争论,形成诸多看法:“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学生主体、教师客体”说、“老师、学生同为主体”说、“教师、学生为客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等等。其间经历了“教师为主”、“儿童中...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培养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柘荣县教育局于日前启动师资队伍建设“351”工程,对教师进行分层要求、分层评价、限期达标,促进教师从不同层次上水平。“3”即根据教师的基础,把教师分为提高层、应用层和创新层等三个层面;“51”即对三个层面的教师均提出“五个一”的要求,提高层要求教师参与一  相似文献   

17.
冯明元 《教师》2012,(28):126-127
听到“教师”一词,人们无不敬仰歌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洒去碧血化春雨,赢得桃李吐芬芳”“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有这些溢美之词均着眼在“奉献”“牺牲”二字。即教师的一生应是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一生。笔者窃以为,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但绝不是只为奉献。教师是得道者,但不是殉道士。教师理应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得到发展,获取幸福。这才是新时期教师正确的职业观。一、思辨——教师的传统光环韩愈的一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千百年来为一代又一代的教师所推崇,也为教师的角色定位起到了典范作用。而由“传道授业解惑”的理念繁衍出的各种角色意识形态牵绊了教师向更高更深自我发展的觉悟。  相似文献   

18.
所谓“推门课”是指“领导、教研员事先一律不打招呼而直接进入课堂听课的一种方式。”赞同者认为,“推门课”有别于时兴的“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与“观摩课”,有利于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真面目”,发现不足,推进校本教研;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反对者则认为此举是用突然袭击捆绑教师手脚的一种“怪招”,体现了对教师的不尊重、不信任,易于引发教师心理危机,管理观念落后,有百害而无一利。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一务”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还是学生的评价与家长的评价。这种评价实际上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评价上,教师“好”则学校“好”;教师“不好”则学校“不好”。我多次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强调:一个教师好不好,不是我校长说了算,也不是其他教师说了算。学生说好,家长说好,才是真正好。当然,  相似文献   

20.
徐吉洪 《中国教师》2006,(10):25-26
按照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的见解,教育语言主要由三种形式构成: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何为隐喻?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将其定义为“一事物借用另一事物的名称”。教育隐喻就是一种运用比喻的手法对教育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说明。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极,教师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人们以隐喻的方式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桐子”、“教师是园丁”、“教师是春蚕”、“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教师隐喻。这些隐喻性背后隐藏着“教师是什么”的深刻涵义,本文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