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修志问答     
《青年记者》2007,(14):180-180
什么叫”横不缺项”?;什么叫“纵不断线”?  相似文献   

2.
许锋  大汉 《出版参考》2008,(12):42-42
按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之一,老板就是“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掌柜的。”那“掌柜的”又是什么意思呢?“旧时称商店老板或负责管理商店的人。”——其实谁不知道老板?  相似文献   

3.
公司     
《信息系统工程》2007,(6):108-108
甲骨文还要收购谁?POWER6跨过4GHz;英特尔兑现中国承诺;H3C咬定“政府”不放松;LTO继续“翻筋斗”注重管理.  相似文献   

4.
NO妈     
口语课上,外教让大家随机做口头小作文,她抽中的题目是“母亲”。英语能力只相当于稚龄,故而可以童言无忌,她说她的母亲是“NOMOTHER”。考试没有进入前10%?NO;冬天不穿秋裤?NO;意图减肥不吃晚饭?NO;周末与男生出去?NO……同学们一片大笑。  相似文献   

5.
除了“弹痕累累”还有什么作为记者,我写过好多大而化之的文字。诸如“走马齐鲁,文脉充盈”、“所到之处,万众欢腾”等文字。“文脉充盈”,怎么个充盈法?不知道;“万众欢腾”,怎么个欢腾法?不知道。大家都这样说,我也跟着说。这些大而无当的文字,其实无根,如浮萍。别人看了乏味,其实自己写的时候,也毫无激情,更没劲。  相似文献   

6.
速读     
《中国新闻周刊》2009,(20):10-10,12,14,16
红牛涉毒?中国对铁矿价格说“不”;可发现黑洞的太空望远镜将发射;国内油价小幅上涨  相似文献   

7.
林夕 《青年记者》2008,(9):21-22
“你为什么想做记者?” “不知道。” “你学什么的?” “激光。” “哦,那你一定很有新闻理想。” “对不起,绝对没有。” ……  相似文献   

8.
《全国新书目》2023,(7):28-29
<正>本书作者以幽默、直白的文字,为读者打开了“数学家”世界的门:数学家每天都在做些什么?许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数学研究是如何发起、推进的?为什么一个理论或证明可以和“美丽”“漂亮”这些形容词相连?应用数学与普通人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当数学在它所涵盖的大部分领域仍是一个完美的谜,本书对回答所有这些问题做了一次不完美却真诚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08,(8):7
出版社热衷奥运书一拥而上效果不佳;女性阅读过于肤浅;“作家免税”是个馊点子;国学热不必“一窝蜂”;二流国外作家为何国内享受一流待遇?;低定价高品质才是功德圆满。  相似文献   

10.
[你为什么不忏悔] 本年度,北大“才子”余杰发表《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文化圈内轰动。随后,有人炮制《余杰,你为何不忏悔?》一文相互狙击。至此,“你为何不忏悔?”成为某种文化隽语,在各大媒介流传开来。最常见的“文化审判”经常是这样的:你,为什么不忏悔?……不要,不要呀!,……我不要忏悔!……请给一个忏悔的理由先?……忏悔需要理由吗?……忏悔不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情节是结合余杰、余秋雨以及大话西游的格调调配而成。在忏悔与不忏悔,需要与不需要,姿态与资格,胆量与信心之间…  相似文献   

11.
如何来看“现代”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共通性?80年代学人打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努力,为何虽卓有成效地通向了“晚清”,却不容易通向迄今已经双倍于“现代”文学时长的“当代”?“当下”“当代”与“现代”文学构成怎样的历史连续线条?能否用比较贯通的专业话语来描述和整合自近代中国以来的文学经验?  相似文献   

12.
名刊要览     
清洁能源的神话;出租子宫;全盘改变?;工资为何涨不上去:;解读人离语言密码;法国和“六八学运”  相似文献   

13.
一说起新闻改革,总要谈到“减少领导活动报道”。可“减少”是“减少”,毕竟还是要“报道”。而况作为基层党报,有时还难以“减少”。好,你“减少”了,他(通常是秘书)一个电话打过来:“怎么不见报?嗯,是不是我们这项工作不重要?”你敢说书记、市长(包括一大排副的)的工作不重要吗?不敢吧。老实说,我们只能是尽可能地减少领导活动报道。  相似文献   

14.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08,(2):7
“纸荒”挤掉出版泡沫?;“签约制”能保证作家“下硬蛋”吗?;勿让“轻阅读”变为“飘阅读”;伪书的毒性甚于毒奶粉;文艺批评危机在于搁置是非;儿童阅读不应“标签化”  相似文献   

15.
如何判别“作贡献”与“做贡献”哪个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任 《编辑学报》2008,20(3):234
问如何判别“作贡献”与“做贡献”哪个对?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些情况。“作”和“做”都是动词,读音也相同,可是用起来却十分棘手。用它们来组词还比较好办,比如“作法”与“做法”,“作人”与“做人”,“作主”与“做主”,“作为”与“做为”,等等,对不对,哪个对?拿不准时翻翻字典,一般就能够解决;但“作贡献”与“做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新闻媒体习惯用“俯视”的角度报道新闻,导致媒体的兴奋点,群众“兴奋”不起来;群众的兴奋点,媒体“兴奋”不起来,形成传受双方的隔膜与错位。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进行视角转换、变“俯视”为“平视”是一条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7.
索拉 《大观周刊》2006,(35):27-27
一早,才进办公室,就看到桌上放着一份精致的邀请函,上面对着装提出明确规定:正装!不禁一头雾水:“正装?晚礼服算正装吗?”“商务酒会?我该怎么搭配妆容和发型?”“如果对自己的五官,甚至体形不甚满意,怎样调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祝彦 《青年记者》2010,(14):4-5
领导“重要讲话”.这种称谓有点莫名其妙.但是.我们怎么就已经习惯了这种“莫名其妙”?难道我们的政治生活中需要这样“莫名其妙”不健康的东西吗?  相似文献   

19.
谢文帅 《新闻窗》2013,(4):103-104
语态的改变和镜头向下的误区电视新闻该如何做?这个问题相信都曾经缭绕在每个电视从业者的心头。这个“如何做”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镜头如何拍?后期如何剪辑?配音和字幕如何调出好效果?等等这些技术层面的追问,目的在于把一条新闻做得“色香味”俱全,务必夺人眼球,令人赏心悦目;第二是该将镜头对准哪里?该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报道的角度和切入点落脚点应该放在哪里?  相似文献   

20.
谭荣 《大观周刊》2011,(37):227-227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怎么了?教师怨、学生气,社会不满意,症结在哪里?在教材?在学生?在环境?还是在教师?本文试图从转变教学观念入手,强化师生的“问题意识”,构建“职业教育问题教学模式”。重点讨论“问题”的产生及其心理学意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个途径,旨在让职业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