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犯法当死”的“当”湖北应城一中钱世道现行高中语文第五册《柳敬亭传》中“犯法当死”的“当”,课本未作注,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中又有关于“当”的词义辨析。人教社《教参》将此句译为“触犯刑法,应判死刑”,似乎是把“当”释为“应当”了,不妥。首先从短语...  相似文献   

2.
《干将莫邪》“当于汤镬煮之”的“当”,一般都理解为“应该”。《语文知识》1997年第3期《释“当”要恰当》一文认为不是“应该”,而是“判决”的意思。因为“汤镬”是一种酷刑,“当”作“判决”讲便顺理成章。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解释“当”也有“判罪,判决”义,古汉语中也不乏这样的用例,但我们认为这并不能作为上例中  相似文献   

3.
《干将莫邪》“当于汤镬煮之”一句中的“当”,常见的学习资料均认为它是“应该”的意思。如:浙江大学出版社《新版初中课本文言文译释》将“当于汤镬煮之”翻译成“应该在开水锅中烧煮它”;南京出版社《初中古文注译解说》把该句理解为“应该在开水锅中煮它”。笔者觉得此“当”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应该”,而是“判决”的  相似文献   

4.
李洪财 《家教指南》2016,(6):119-123
"莫食"是秦汉简中比较常见的时称,过去有不少出土文献将此时称读为"暮食",作为下午的时称看待。通过本文梳理可知,莫食应确定为上午时称,并表示"不食"之意,含义和时间范围大致相当于出土文献中的廷食、食坐。秦汉出土材料显示,至少在西汉中期仍然是一日两餐,并无材料能明确证明,此时已经开始出现早中晚一日三餐制。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典》中诠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发出的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声波是能引起听觉的振动波,频率在20~20000赫兹之间……”。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福里斯等著、梁宝洪译的《普通物理学》第一卷中释:“频率大约在每秒20次到20000次之间的振动到达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后,能引起声音的感觉”。显然,声音和声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声波传到耳中才能有声音的感觉、声波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则是一种感觉,但在一些普及性读物、物理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淮安市2004年的中考试题第一部分第三小题是一道选字填空题,题目如下:在蔚____色的天空下,一群中学生在球场上打____球。(篮、蓝)  相似文献   

7.
请看下面报纸的报道: (1)海岸带范围内的湿地、河口、泻湖、半封闭海湾等生态敏感区的环境遭受破坏,未采取生态修复措施的……(《海南日报》2013年3月30日) (2)潮退时,泻湖内外的水位有落差,湖内的水冲过涡轮便能发电.同理,外面的海水灌入泻湖中时,亦能通过涡轮发电.(《中国煤炭报》2015年5月25日) 以上报道中...  相似文献   

8.
据了解,教学中许多学校和教师提出“坐一看三”的口号。即初一时就要瞄准初三的中考,高一时则盯住高考。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初一渗透中考题型和内容,高一便进行会考和高考训练。仔细想来,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原则,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玫瑰和蔷薇的"长相"很相近,而且同属于落叶灌木,还具有相同的英文名字rose,同时又都被赋予了爱情的花语。然而同作为爱情的象征,玫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追捧,蔷薇却受到了丑化。男生向心仪的女生示爱时,倘若误把蔷薇当玫瑰送了,那可惨了,估计后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语文实践活动"--<诗词寄慨妙联抒怀--名胜古迹诗词对联交流>中,录入了四副岳阳楼联.原有两联录入有误,后改正了一处,但仍有一处至今未改.此联课本中为:"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其中的"河"应为"湖",错把"湖山"当"河山"了.  相似文献   

11.
大概由于“滥觞”一词偏于古奥吧,很容易用错。请看: 进入现代。情形大不同了。文学品评早已超越了作品本身,无论气概声势,文论都大有压倒作品之状。在原本颇为天然的文学园林里,随时随处可以见到各色理论的旗帜遮天高扬,各种批评的弓弩飞矢如蝗。我观当代中国文坛,文论  相似文献   

12.
读2010年12月23日《南方周末》头版《奴工背后的“善人”——四川渠县残疾人自强队调查》一文,开头第5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  相似文献   

13.
王华 《甘肃教育》2011,(10):65-65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诵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要求学生朗诵的同时已经检验了学生对文章内在精华的理解程度。朗读不仅是“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朗读,学生“品味”、“体验”了词语的意义、色彩,语段的情感、内容,并受到熏陶、感染,  相似文献   

14.
《拿来主义》中有这样的句子:(1)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中师课本把“大度”注为反语。笔者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所谓“反语”,一般是指反其义而用之,无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笔者听过不少老师的课。感受最深的是,大多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采用电教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了课堂密度。  相似文献   

16.
常在一些校长的办公室发现《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类的书籍,用他们的话说,经常翻翻,学习一点管理方面的奥秘,甚至有些校长,把这类书籍当作了比《教育管理学》还要管用的“法宝”。读什么书,本无可厚非,阅读使人博学,校长也需要读一些杂书,但是把兵法当作管理学校的秘笈,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兵法真的这么重要吗?学校是育人的地方,育人就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谋略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我们不妨看一看他们信奉的《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这些书追求的是一种变术,利用谋略,无非是想在真真假假之中迷惑对方,做到克敌制胜。而教…  相似文献   

17.
莫逼子女当“神童”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沸沸扬扬逼迫子女当"神童"的现象。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基础以及自身的条件,逼迫孩子做些难以做到的事。希望孩子成为少年画家、书法家、乐坛"神童"。逼迫子女当"神童"的作法是不科学的。有关专家指出,从幼儿的生理...  相似文献   

18.
在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在向来崇尚“知思图报”的国度里,竟有人把别人的资助当作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吃时津津有味,过后又好象从未发生此事一样。不信,请看《中国青年报》今年4月29日刊发的一篇题为,《他们为何忘掉恩人》的报道。沈阳有一位名叫王儒臣的老人,一生勤俭,平时都是买一些一毛钱一堆的贱菜,穿的衣服也都是破旧的,在他的屋里,有一张坐上去就吱吱作响的破木床,一只油渍斑斑的旧碗柜,一个用了40多年的小桌上,放着一台黑白电视机,就是这样一位贫苦的老人,一生笃信教育可以救国,1978年平反退休后,他的这种心情变得…  相似文献   

19.
然而,这次调研似乎表明,以没有学过的“有理数减法”问题作为参照,“有理数加法”一课的教学似乎并没有让学生有特别显著的提高,我的教没有导致学生的学,学生会了也未必是源于我的教,我真正地理解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的涵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似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方面,似乎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随着师资队伍的不断优化,教师的素质越来越高,学养更加丰厚,教育理论更加丰富,备课更加精细,方法更加灵活;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技术越来越先进,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同时,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也科学到位,不仅可以实现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微格分析,甚至可以实现对教师教学的全过程监控。按理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