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很久以来就面临着这样一种窘境:我们每天面对的所谓“真实”。其实并不真实。原因是我们所认知的“真实”是通过多层“中介”予以间接表述的。这里我借用一下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著名的“三个世界”说法,即:真正的真实(第一世界)进入人的特定的认知系统后就变成了观念过滤后的真实(第二世界)。  相似文献   

2.
士口:生活中经常会听见有人说“XX有个坏毛病”,“改掉坏毛病”。报纸杂志上“坏毛病”也频频出现,(1)纠正坏毛病,别让骨骼亚健康。(《中国青年报)2011-07—25)(2)孩子“坏毛病”,原来是抽动症。(《华西都市报》2011-06—14)(3)只想饿她两天让她改掉坏毛病。(《深圳特区报》2008—05—13)  相似文献   

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时习”教科书注释为“时常地复习”,句子可以翻译为:“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笔者认为教材对“习”字解释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不太确切,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  相似文献   

4.
"给力"正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千里 《学语文》2011,(1):70-70
最近,“给力”(gei li)一词高频亮相于报刊、网络等媒体,特别是亮相《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更是引起网友的热议.大呼标题“给力”(《山东商报)2010)。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教师》2012,(9):93-94
2012年11月·中国杭州 历经十年实验,数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终于颁布,几百余处修订点成了一线语、数教师关注的热点。课堂教学如何重新审视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如何站在传统教学思维定势的断裂处,借助“新课标”的光照。凸现“能力”目标,实施教学“练能”的美丽转身,组委会诚邀全国名师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会聚西子湖...  相似文献   

6.
石闻熙 《新高考》2014,(4):43-44
一说到“马”,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关于马的各种成语、俗语和祝福语,比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instantsuccess)、汗马功劳、龙马精神、千里马、白马王子(princecharming)、老马识途(Anoldhorsenevergetslost),等等。而在国外,人们也不吝于用英勇、高贵、坚韧、忠诚等词来赞美马。2014年是农历马年(theYearclftheHorse),就让我们在马年开始之际一起来说说“马”吧!  相似文献   

7.
施菁才 《宁夏教育》2012,(11):56-56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欣赏是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对其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第四节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有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有学生问我,这里的“想像”和在其它的文章中经常出现的“想象”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如果是,哪一个更准确;如果不是,哪一个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执教《先秦诸子选读》一书时,学生对课后的“相关链接”“知识卡片”及其他资料中出现的“譬喻”“比喻”“讽喻”和“设喻”等概念分辨不清。笔者不揣浅陋,试结合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王希杰先生的《汉语修辞学》(以下简称《修辞学》)以及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以上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0.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的著名散文《种树郭橐驼传》脍炙人口。但是人们对其中“种树”的理解多不确切。一般读者、教师、注释者甚至名家(如“百家讲坛”主讲人)都有意无意地把“种树”理解为今天所说的“种树”即种植树木。其实这是误解。  相似文献   

11.
Pay,cost,spend,take四个词都有“花费”的意思,其用法区别如下: 1.pay付,支付(价款);付款给某人(主语通常是人)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颤抖”中“颤”读音为chan,“颤栗”中“颤”读音为zhan.但“颤抖”与“颤栗”中“颤”的含义都有“发抖”的意思,所以很难在意义上区别读音,这也给学生在把握读音上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3.
王礼平 《辅导员》2009,(20):13-14
大家好,我们是比喻“三姐妹”,昵称“百变美女(比喻)”,俗称“打比方”,是一种颇受人们青睐的修辞方法。相似点是我们的密码,也是我们的灵魂。其实我们的身份一点也不神秘,就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甲)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乙)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因为有了我们,深奥会变得通俗易懂,抽象会变得具体生动。  相似文献   

14.
我校的“全程助学法”是以“全程助学单”为载体,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彤式(教学结构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5.
王振刚 《小学语文》2010,(7):120-121
【教学目标】1.了解“点”在不同的汉字中所代表的不同意义,感受“点”的美丽,感受“点”的圣洁。  相似文献   

16.
在第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湖南一师二附小六年级(2)班的魏蓓佳同学(现已升入长沙市雅礼中学)的作品《低年级电子口算卡》荣获金奖,并同时取得“先导科技”“茅以升创新”两项专项科技奖。  相似文献   

17.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才知道……”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我想说:一种教学模式(主张)是否“合适”,只有尝试了才知道。  相似文献   

18.
川教版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7页讲到“玄奘西行”时说:“玄奘,通称三藏法师。”注释进一步解释:“‘三藏’指佛教经典的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述说戒律)、论(阐发教义)三个部分。‘三藏法师’是对精通佛教经典的僧人玄奘的尊称。”《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佛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修订本)也有同样的表述。这样表述容易让人误以为玄奘又名三藏法师,三藏法师就是玄奘。三藏法师专指玄奘。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美丽中国”具有丰富的时代蕴意,既是对传统社会发展方式的一种扬弃,也是对现代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超越。“美丽中国”的提出,对当前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拓展了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同时也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在“美丽中国”视阈下,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理念,完善与创新教育方式与方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汉语里,以张开拇指和食指(中指等)来度量事物的长度或者拇指和食指(中指等)之间的距离,常用“拃”(音)字表示。但该词的实际用字情况却很复杂,初步统计有“拃、折、拆、揸、楂、窄、挓、[查攴]、蹅、札”等十余种。本文从字形和语音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梳理,确定该词的正字为“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