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嵘以《诗品》向沈约求誉而遭拒绝 ,其原因是沈约已年愈古稀 ,体弱多病 ,又与梁武帝萧衍矛盾激化 ,处在抑郁心态 ,已无力无心读《诗品》。钟嵘修订《诗品》对沈约的评价公允 ,并非排抑。  相似文献   

2.
钟嵘仿效刘勰,以《诗品》向沈约求誉,遭拒绝。原因与钟嵘反对声律有关,但主要是沈约已进入晚年,和梁武帝矛盾激化,处在抑郁心态下的沈约无心读《诗品》。《诗品》对沈约及作品的评价是公允的,并非报私憾。  相似文献   

3.
陆机《文赋》之后,刘勰、钟嵘等鸿篇巨制未出现之前,沈约在当时的文学批评理论上承上启下,独树一帜,被誉“为一代辞宗”。历代诗评家多从声律论的角度对沈约加以评论,很少有人重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思想《。宋书.谢灵运传论》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文批思想,其中提出了文学史论、诗歌批评标准以及声律论。这些对后代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树特别是钟嵘《诗品》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钟嵘与沈约     
《南史·钟嵘传》云: 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及约卒,嵘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云:“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齐永明中,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又微,故称独步。故当辞密于范,意浅于江。”盖追宿憾,以此报约也。从而可知,《南史》作者李延寿以为,钟嵘将其《诗品》初稿写就后,曾仿效刘勰的办法,向沈约求誉,遭到了拒绝。钟嵘颇为不满,待沈约谢世后,他重新修订《诗品》,增写《梁左光禄大夫沈约》,对沈约加以诋毁,并置之于“中品”。我不敢苟同,遂草拟此文,加以考索和辩析,并对沈约断然拒绝钟嵘的求誉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主张诗“吟咏性情”,主张“比”“兴”与“赋”体兼用,“风力”与“丹彩”并重,举张诗歌音韵自然和谐,反对沈约等制定的“四声八病”等,这些是钟嵘《诗品》的主要理论标准。这些理论标准对前代诗论有继承,也有创新。另外,钟嵘在品诗的实践中明显地受到了玄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人,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诗律学者和诗人,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死后谥日隐,故又称沈隐侯.沈约一生著述颇丰,有谥法十卷、四声一卷、晋书一百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末世文章志三十卷、俗说五卷、集钞十卷、集一百零一卷.除了在史学著述方面有较大的贡献之外,沈约在声律论研究和格律诗的倡导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有些文学史书常称他“发明”了汉语的四声提出了诗歌的“四声八病”,并应用声调来构成诗歌的格律,可借他的“四声”一卷未传于世,“诗歌八病”的记载也不甚详,他有关声律论的探讨,也未形成专书或专论,今天,能见到的资料主要是《宋书·谢灵运传论》、《答陆厥书》以及刘善经在《四声论》中载录的沈氏答甄思伯的一段言论.但是从这有限的资料中,我们已可看出,  相似文献   

7.
钟嵘《诗品》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话著作,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而《诗品序》作为其审美纲领,在理解《诗品》正文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将就“吟咏性情”说、“自然真美”说、“滋味说”等方面对其进行论说。  相似文献   

8.
南朝时期先后出现两部文学理论著作:钟嵘《诗品》及刘勰《文心雕龙》。虽然这时儒家思想相对来说有些薄弱,但这两部名著还是很明显受到经学的影响。故就钟嵘及《诗品》内容研究来分析钟嵘的宗经观。重点在于研究《周易》对钟嵘及《诗品》的影响和其他儒家经典的观点在《诗品》中的体现,钟嵘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及发展。  相似文献   

9.
《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论诗专著。其作者钟嵘稍晚于刘勰。人们一般将《诗品》和《文心雕龙》并称六朝时期中国古典文论的“双璧”。清代学者章学诚称 :“《论品》之于论诗 ,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 ,皆专门名家 ,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 ,《诗品》思深而意远。”(《文史通义》)足见《诗品》之重要。《诗品》中最瞩目的核心理论 ,人们探讨也最多的应该是其“滋味说”。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滋味说”可说是源头 ,其后 ,唐代司空图的“韵味论” ,宋代苏轼的“至味论” ,乃至清代王士礻真的“神韵…  相似文献   

10.
刘善经<四声指归>、<梁书·钟嵘传>、<南史>、<钟嵘传>和<丘迟传>所录钟嵘<诗品>资料与宋元以后刊行的<诗品>相比,有其无可比拟的文献价值,尤其是<梁书·钟嵘传>所录为完整的一篇<诗品序>,研究价值尤高.然而在实际的<诗品>研究中,往往存在用后来版本的文字判定隋、唐初人所录为讹误的颠倒是非的情况.这应引起人们对隋、唐初人所录<诗品>资料的足够重视,希望能够在更加接近<诗品>原来文献面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这一中国古代诗歌批评名著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钟嵘《诗品》历来存在的疑难问题不少。《诗品》豫籍诗人诗评系列辨释,辨说《诗品》疑难问题,有助于钟嵘诗论的考察探索与《诗品》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2.
沈约以其声律论(四声八病说)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在由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转化方面所做的贡献,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清叶燮《原诗》说:“沈约乃为音韵之宗,以四声八病叠韵双声等法,约束千秋风雅。”《诗筏》亦说:“休文复倡为声病之说,音韵稍促,遂开古体近体分途之渐。“他们明显地把声律论仅仅看作诗歌的形式问题。放后出版的的一些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及六朝诗的选本中,对声律说的评价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形式主义”的论断。“沈约是发明四声、制定八病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影响就  相似文献   

13.
选本是选家文学观念的载体,《诗品》《文选》选目的异同反映了钟嵘、萧统诗学观的异同。出于对齐梁诗风的反拨,重新张扬儒家诗学观是二人共同的追求。萧统偏重对教化诗歌的选录,钟嵘以抒情作为诗歌的要义,反对“四声八病”为代表的声律说。他们的诗学观反映了齐梁时期诗歌的发展情况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构建了汉魏六朝的诗歌框架,为后世诗歌起到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诗品》对历代批评家的批评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诗品》对前代论"诗"的言论有较多的引用,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观点。其二,《诗品》对陆机《文赋》、李充《翰林》、王微《鸿宝》、颜延论文、挚虞《文志》以及谢客集诗、张骘《文士》都有批评,在其"就谈文体,而不显优劣"与"并义在文,曾无品第"的对立面上建立自己的诗论。其三,钟嵘对批评家的诗才、理论水平与自信有深入的论述。其四,钟嵘对"轻薄"之论、"随其嗜欲"之论、注解方式、忽视"才秀人微"者、自视高于实际者等错误倾向有所批评。《诗品》对历代批评家的批评,表现出批评家对批评事业的反思,这也是南朝时期文学批评成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流别 ,史论的结合《诗品》论诗、品第诗家及其诗作 ,“三品升降”。《诗品序》云 :“一品之中 ,略以世代为先后 ,不以优劣为诠次。”将史的意识引人诗评 ,有效地拓展了诗评的思维空间 ,为构建《诗品》全书的理论体系找到了合理的布局 ,具有不容辩驳的断代史的性质。我们的民族具有悠久文化艺术传统 ,史传论著 ,灿若繁星 ,历史文化艺术传统的长期积淀 ,为后来各类专史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作为诗体专论 ,同时又具有史的雏型 ,与钟嵘同时 ,南梁初叶 ,始见端倪。例如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是这一类著作较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论西晋诗人张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钟嵘原意:张华应提高一品历代论张华,无论是褒是贬,总离不开钟嵘《诗品》对张华评语的影响。元好问《论诗绝句》说:“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自注说:“钟嵘评张华诗,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对钟嵘说张华诗风云气少持保留意见,并不完全赞  相似文献   

17.
钟嵘《诗品·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转引南朝宋人刘敬叔《异苑》卷七云: 初,钱塘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灵运生于会稽。旬日谢玄亡。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于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钱塘杜明帅”,陈延杰《诗品注》、古直《钟记室诗品笺》、许文雨《诗品讲疏》、叶长青《诗品集释》、肖华荣《诗品注译》、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向长清《诗品注释》、徐达  相似文献   

18.
钟嵘的《诗品》对于曹操的诗歌有着一句这样的评价:“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在今天的诗歌评论家看来,这是对于曹诗的很高的评价.但是同时,曹操的诗歌被钟嵘归于《诗品》所列“三品第”中的“下品”——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本文在对于曹操诗歌的整体阅读基础上,结合对于钟嵘《诗品》的理解,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20.
钟嵘论诗好为追源溯流,在《诗品》“谢灵运”一条中,他认为“其源出于陈思”。古人于此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纵览前人论断,各有其理,各失偏颇。本文认为钟嵘此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有一定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从怨恨的心情、才子型诗人、华茂的辞采几方面对其“源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