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与古典美学向近现代形态的转型而共生,王国维和蔡元培引进西方美学,确立美学史的基本解释范式和研究方法,宗白华、邓以莹和朱光潜则分别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进行现代阐释,在西方美学的参照下,开掘中国美学的特质,并尝试断代史和专门史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理论实绩成为80年代以来整体通观中国美学史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与古典美学向近现代形态的转型而共生。王国维和蔡元培引进西方美学,确立美学史的基本解释范式和研究方法。宗白华、邓以蛰和朱光潜则分别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进行现代阐释,在西方美学的参照下,开掘中国美学的特质,并尝试断代史和专门史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理论实绩成为80年代以来整体通观中国美学史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美学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然而,20世纪以来的“百年美学”却是西方美学体系直接影响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学术资源,西方美学对建构20世纪中国美学确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体验方式。一味地用西方美学的逻辑与体系来套用中国美学,而忽视中国古典美学自身的特点,必然会丧失其独特魁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必须以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为学术基点,有选择地利用西方的学术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4.
<正>皮朝纲先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美学从诞生伊始就有患上"失语症"的紧迫感下,毅然投身于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从此就是近三十年光阴的上下求索。随着《中国古典美学探索》、《中国美学沉思录》、《中国古典美学思辨录》、《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的问世,先生以其古典文学文献学的功底,来做哲学的思辨的美学探讨,其先驱地位和诚恳  相似文献   

5.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表述?西方美学一直把关和艺术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核心所在,现当代中国美学侧重于审美关系的研究,审美幻象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对象,当代中国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审美制度.  相似文献   

6.
论文对中国美学形成及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区分了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美学"的概念是吸收外国美学理论,由中国人所创立的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新的知识类型."中国美学"问题可以转化为中国美学的方法问题,因为中国美学是在现代研究方法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美学的变革就是中国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中国美学方法最主要的有引进法、注经法、科学法、哲学法、流派法等.不同的方法,反映了不同时期对美学研究的不同要求.中国美学应该放弃所谓的十几种引进的方法论,而走向"美的现象"还原本身,从而探索出一条通向"美学"的独特道路,促进2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这是个大题目,却大题小作。其一从当年的《美学向导》切入,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在当时对中国美学具有启蒙意义的小百科全书,它既反映出当年美学热的激情,也见证着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美学视野的局限;其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美学开始全球化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美学如何言说,从"形式美"的角度切入,可以发现有引进、(中外文化间的)对话与创造话语一些方法;其三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的语境来看,"中华美学精神"的提出,内含着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一种对话关系,内含着中国美学对传统美学的一种转换性创造。全球化向美学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中国美学的声音与智慧,这或许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提出的意义所在;其四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从苏联模式走向了全球化,二是由古典走向了现代。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美学正处在重大的转型时期,中国美学应该为全球化的美学提供出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乔雪 《现代语文》2006,(3):90-91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在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进步大、成就高。这一时期德国美学有很多流派:德国古典美学、德国浪漫派美学、形式主义美学、唯意志主义美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美学等等,不管哪个流派对有关部门艺术的美学问题都很重视,很多作都有相当篇幅专门探讨有关绘画、音乐、学、戏剧等部门艺术的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学文献建设一直处在有工作无学科的状态,建立和发展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放眼国际学术视野,解构主义掀起的文献解读策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它的经验、教训应该成为我们建设该学科的外部动因。反观国内美学建设视域,美学建构的西方基础正处在动摇之中,推动我国美学建设的文、史、哲诸科都建立了专科性文献学,这就为我们建设中国美学文献学,夯实中国美学建设的本土基础提供了内在动力。站在学术发展视角,充分利用自在文献的价值,推动学术的自为,成为我们对学术自由的憧憬。  相似文献   

10.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中国美学史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本认为:(1)中国美学史不仅是哲学美学思想史的研究,而且也是审美艺术史、审美化史和审美风尚史的研究;(2)范畴和命题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3)研究中国美学史,必须以研究主体自己的思路对历史事实进行重构,以达到与现代美学的思维性沟通,从更深层次发掘中国美学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由中华美学学会主办、徐州师范大学承办的“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16日至19日在徐州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报刊杂志社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出席会议,收到论文48篇。这是一次富有成效的研讨会,在“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这一总题目下,会议设立了三个分议题:1、西方美学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美学话语比较。3、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学建设。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会议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美学“在中国”和“中国的美学”是这两年提出的一个话题。它一经提出,便引起…  相似文献   

12.
属于前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与西方后现代美学在符号学结构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它们都强调艺术和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因此它们可以结成联盟反对现代美学片面强调艺术和审美的自律性;但前现代的中国美学与后现代的西方美学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前者强调艺术服从现实原则,后者强调现实服从艺术原则,这种差异使得中国美学在弥补后现代美学片面强调虚拟性上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对当代西方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作一简要比较,中心论点为当代西方美学日益走向“非人化”,而当代中国美学则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美学,其本质是为人的美学,是“人化”的美学。究其原因是由于两者的哲学基础与文化传统、特别是社会制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对当代西方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作一简要比较,中心论点为当代西方美学日益走向“非人化”,而当代中国美学则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美学,其本质是为人的美学,是“人化”的美学。究其原因是由于两者的哲学基础与文化传统、特别是社会制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美学的重要收获是创建了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但由于在方法论上始终围绕着"美的本质"转圈,导致了研究视野短浅,涉及的领域狭窄,思想观念陈旧,研究方法单一和僵化。分析新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呈反向发展的意识形态的原因,反思20世纪新中国美学研究的收获与局限、缺失,对于2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与西方美学传统迥异,中国美学鲜有对"审美经验"纯粹形而上的追问与探究,却代之以大量体悟式艺术经验的描绘与阐发.中国古典美学众多概念和范畴的提炼,都是建立在对具体文艺作品特有的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之上.超功利、自律性"审美经验"范畴萌芽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美学思想中.审美经验的特质和心理机制问题,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美学探讨的重要主题.20世纪中期的美学大讨论中,具有浓厚社会功利性色彩的非自律性的审美经验理论盛行,审美经验问题被狭窄化为美感问题和简单的唯物认识论和反映论问题.20世纪后期,审美经验研究则呈现出开放、普适、兼容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17.
陈望衡教授的《中国古典美学史》比较清楚地勾画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轮廓,描绘了传统美学的大致走向,厘清了各个时代美学观念的内在联系与差别,从而比较全面地总结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细读全书,该著如下几点与众不同:首先,以文化史为线索,将之贯穿到全书的各个章节与环节。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孕育的美学观是不同的,中国传统美学之所以自成一格,迥异于西方美学,也与当代中国美学不同,关键是形成这种美学观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中国古典美学史》紧紧扣住传统文化--儒、道、释的基本精神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蔡仪先生在 20世纪前期自觉地运用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系统地解释人类审美现象,初步建立起具有现代学术形态且个性卓然的美学体系,《新艺术论》和《新美学》是其代表性理论成果。其哲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对文艺认识功能、意识形态功能的强调,都对 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有奠基的作用。其对美学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及以西方美学为美学的学术偏颇同样对新中国美学有深刻、普遍的影响。同时,其突出的二元简单对立和西化倾向也成为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典型学术局限。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中,朱志荣认为应当重视审美意识史的研究。在研究时,他尊古而不泥古,具有当代视野。在学科形态上,他主张以西方美学为参照,援西而不囿于西,强调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的可融合性和互补性。在研究具体器物和文字等方面的审美意识时,朱志荣借鉴和继承了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有力地推进了审美意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味”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典型的范畴,古往今来有许多学者对“味”范畴进行了细致详尽的研究,它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重要切入口,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精神的具体化表现.在当今社会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西方美学概念和范畴层出不穷,“味”作为中国美学特色范畴,仍然没有失去它的影响力.研究“味”范畴,对现代文论构建与完善具有特殊意义,对当今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