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语文教学,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2.
柳泽泉 《当代学生》2012,(Z2):36-37
刚读完这一组高中生写的考场作文,我不由地想起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们的学生,能在这几"入"几"出"之间,努力锻炼  相似文献   

3.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对我们解读文本也有着很深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教学活动既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活动。也是教师表达自己的教学能力、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的活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教师在角色意义上、实践意义上的重要技巧。教师个体对待教学过程中“事件”和“风波”的处理的态度和方法,往往折射出教师个体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5.
王颖 《考试周刊》2010,(45):1-1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用这句话来理解高考政治复习也很合适。高考政治复习既要研究基础知识层面的问题,更要钻研技巧层面的问题,但首先要"入乎其内",紧扣书本,夯实基础。仅仅局限于这个层面,虽有"生气",但达不到最佳效果,这就需要"出乎其外",有创新、技巧,紧扣脉搏。只有"入乎其内"后又能"出乎其外",那才可能创造"高致"。如何在高考复习中达到这样的效果呢?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几点心得。  相似文献   

6.
《人间词话》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相似文献   

7.
案例描述:(认识平行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内容)片段:认识同一平面(课件出示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跑道。第二幅画面:足球门。第三幅画面:肋木)师:同学们,老师在我们学校新建成的塑胶操场上拍摄了几幅照片,你们想看  相似文献   

8.
李桂林 《现代语文》2008,(6):108-10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段话道出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见解,指出了观察、积累对创作的重要性,真可谓一语中的。南宋陈善在著名的《扪虱新话》中也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相似文献   

9.
黄伟星 《江苏教育》2007,(18):34-35
解读教材必须入乎其内,教学设计方可出乎其外。课程改革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已经结合数和运算的意义被分散编排在各单元教材中,又单独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下面笔者结合实践经验,谈谈对这部分教材的解读与设计。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对探求文艺创作规律、欣赏规律的文艺学尤其是文艺学教材来说,提出了内强品质、外重实践、内外兼修的更高要求.自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建立迄今,《文艺学》(以前多称为《文学概论》)一直被作为中文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各门课程中,《文艺学》教学却成了老大难问题:课程理论性太强,晦涩抽象,深奥难懂,学生兴趣索然,听课倦怠,一头雾水,学习效果自然较差.即使学生似乎理解了,也很可能是平面化、肤浅化的,这样的教学让师生都感到有些被动和无奈.  相似文献   

11.
蒋爱凤 《教师》2010,(11):58-59
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教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没有高屋建瓴谈何指导引领?所以,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学会深入解读文本,因为我们教师走多远,我们的学生就能走多远。  相似文献   

12.
左敦凤 《学语文》2010,(3):13-14
【设计思想】 《张衡传》是节选自《后汉书》的一篇人物评传,涉及文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叙议结合的写法使人物形象丰满、可感。语言的精炼也很值得玩味。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以后阅读古代人物传记、学习刻划人物都是很好的积淀,于是笔者决定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来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累积经验是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必然路径。从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特征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活动经验目标",引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真正建立自己的经验系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罗钢教授的"《人间词话》学案研究"对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中国古代意境说"提出质疑,认为王国维"境界"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横向移植,与中国古代美学无涉。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性,同时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逻辑缺陷。"《人间词话》学案研究"带给我们的困惑根源在于中国学者面临"失语"的文化困局,仍旧遵循着中国传统学术话语模式下以经验型的方式阐述特定概念的思维,遮蔽了《人间词话》作为新旧交汇之际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词是古典文学的瑰宝,但它内容上的花间美人传统和抒情上的感伤愁绪并不太适合"少年心事当拿云"的高中生。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回避,但更要引导学生用现代和历史的眼光去审视。  相似文献   

16.
反复研读高敏、黄安成两位老师的教学课例很有感触。课例从宏观上理解和驾驭教材,在微观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扣,过渡自然。在例题教学上,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深度加工”,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用教材教的目的。掩卷而思,笔者认为课例在设计上特色有三,需商讨之处有二。  相似文献   

17.
<正>如果从题目来看,《灰掠鸟》应该是一篇状物类文章,而事实上它是一篇叙事写景类散文。文章描写了"我"和同伴去林场观察灰椋鸟归林、闹林的一次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林场工人植树造林,为鸟儿创造幸福的家园的赞美,说明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这篇散文情真意切,情理相通,情趣盎然。它的艺术感染力体现在立意、构思、语言和情感等方面。选作小学语文教材,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谓"文质兼美,堪为模式"的选文标准。  相似文献   

18.
正方形中的45°美一课通过一个基本图形的变换,以核心知识点为线索展开变式教学,将核心思想方法穿插其间,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变化,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直抵数学的本质,让学习真正发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立体几何的传统教材与新教材在设计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调整,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这种意图,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新旧教材比较、新课程标准的研读、问题情境的创设、核心素养的体现、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等方面提出了教学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本这样告诉我们《灰椋鸟》是篇记事写景的散文。课文描述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归林、闹林的情景。文章欲扬先抑,一开始就说"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到后来观赏了百鸟归林闹林之后被深深地感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