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沧浪之水     
  相似文献   

2.
"沧浪之水"原本指汉水的一段,并不具有特殊的涵义。但《孺子歌》的诞生,特别是经孔子、孟子、屈原等的传播后,就为"沧浪之水"赋予了崭新而深刻的涵义。他们把自然之水的清浊与人的精神境界的清浊,乃至于社会的清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沧浪之水"成为高雅脱俗、清廉自守的象征,使"沧浪之水"由"自然之水"上升成为"人文之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语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面临着新的挑战。《沧浪之水》借助池大为人生变奏曲的叙述,描写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说与不说、自由与不自由、得与失、角色与反角色、绝望与希望的矛盾心态,展示出知识分子灵魂的焦灼与裂变,具有深刻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4.
阎真的《沧浪之水》是一部描写权力的本质和运行机制的力作,作品以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揭示了权力实现的途径,权力对当权者思维的扭曲,对求权者人格的毒化,对正义和良知的瓦解,充分表现了权力自私霸道的本性和这一切的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5.
《孺子歌》是先秦时的歌谣,从先秦吟诵至今,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首歌谣倡导了为人处世的正确理念,彰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向上精神,因此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认同、喜爱和推崇。据《禹贡》等大量书籍引证,沧浪之水即在今湖北十堰市境内的一段汉水。沧浪之水对郧阳的民风民俗有着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拿什么拯救人文精神-读《沧浪之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沧浪之水》指涉的是关于当代知识分子价值选择的重大话题。功利主义以市场为依托取得了现实和道义的合法性,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传统的精神杀伤力是巨大的。在这种历史语境中,传统的精神资源仍然有效吗?当代知识分子凭什么去反抗虚无主义?拿什么去拯救人精神?小说揭示了一系列了困扰着当代知识分子的重要问题,进而提出寻找新的价值根基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7.
《沧浪之水》借官场写透了知识分子蜕变的过程,并在对其主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发掘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思想根源,从而揭示出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身上所固有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最重要的主题是当代知识分子精神上的蜕变,但是,由于作者对社会转型的悲观性认识,使得小说未能正确地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从而陷入了精神上的困境.同时,小说存在着艺术构思的模式化倾向和某些细节描写上的弊漏等问题,所有这些都损害了小说艺术上的完美性.  相似文献   

9.
小说主人公池大为的人生经历从坚守经由投降最后走向复活,其现实境遇和精神状况在当下中国知识分予群体中具有代表性和深刻性。从个例出发,初步探讨知识分子道路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社会价值观的转型和个人的人格的异化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小说《沧浪之水》是表现社会转型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不同身份、阶层的人物转变入手,初步探究转型时期人格异化的途径与方式、人格异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在人类社会中总是表现为人们对于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追求,是真诚和真情转化为美的体现,它强调超越性。人文精神的缺失就意味着人们失去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这种缺失与经济的市场化和诸如官本位等社会历史文化的因素有关。面对这样的人文精神的缺失而令人深思的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究竟能有多少时候可以为纯粹的“自由灵魂”而活着?  相似文献   

12.
坚守与放弃之间--论《沧浪之水》中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真实而又残酷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当下生存境遇,展现了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转型过程的艰难与阵痛,细腻刻画了市场经济大潮下知识分子所经受的痛苦和挣扎。在金钱和权力面前,知识分子是坚守还是放弃自己的人格、操守和信仰,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沧浪之水》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剖析,指出新时代知识分子池大为化趋向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4.
阎真《沧浪之水》的成功,不仅在于作品思想和内容的巨大现实意义,还在于作者对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刻,尤为耐人寻味的是作品中人物姓名的隐喻意义。"董柳"姓名的隐喻意义,透示了《沧浪之水》深邃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篇小说《沧浪之水》通过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池大为生活经历的巨大变化,公开宣扬知识分子只有以功利作为人生的唯一原则,命运才会有所转变。小说不仅文不对题,且采用的还是19世纪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没有正确反映当前我国知识分子的本质真实。一些评论家对这部小说的吹捧,暴露了当前评论界爱捧场、爱说好、绝不批评的通病。这些评论家的出发点违背了我党历来关于文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上述现象呼唤作家应有一种神圣的理想与崇高感,努力构建催人进取的现代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进入现代以来,权力和金钱对人的异化和影响越来越严重。阎真的《沧浪之水》与王跃文的《国画》是我国两部典型的有关官场生存环境中的知识分子小说。面对权力和金钱的诱惑,池大为和朱怀镜最终都选择了屈服,戴上了官场角色所需要的面具。官运亨通后的他们最终在"权力"与"人性"夹缝中迷失成为精神的流浪者。在"权力"与"人性"两极的摇摆导致他们在人格上的严重分裂,身处高位的他们不得不时刻面对心灵的煎熬和灵魂的拷问。  相似文献   

17.
关于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我曾给予过特别的关注,并已发表了数篇评论文字,多已收入拙著《20世纪中国文学论稿》(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11出版)。这是因为:(一)阎真是我的学弟、同事和朋友,他的作品我理应并一直很有兴趣;(二)这部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确有特色也确有贡献,是值得一评的;(三)尤其是,它极具湖湘文化意味,我称之为“湘味”,而一般人未必注意于此。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沧浪之水》通过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池大为生活经历的巨大变化,公开宣扬知识分子只有以功利作为人生的唯一原则,命运才会有所转变。小说不仅不对题,且采用的还是19世纪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没有正确反映当前我国知识分子的本质真实。一些评论家对这部小说的吹捧,暴露了当前评论界爱捧场、爱说好、绝不批评的通病。这些评论家的出发点违背了我党历来关于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上述现象呼唤作家应有一种神圣的理想与崇高感,努力构建催人进取的现代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以作家阎真的小说《沧浪之水》中主人公"池大为"的性格异化为基础,从伦理学的视角,探寻当代官员的权利与人格的关系及其个人性格道德背后的社会道德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20.
李虹 《现代语文》2009,(9):81-83
阎真的《沧浪之水》自2001年出版以来,引起很多人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不断退守、自我审思的主人公池大为,在其沉痛的自我谴责中,我们更能罕见他极力为自己辩护的隐秘冲动。本文正是从四个方面——作品叙事人、主人公的主体定位、主人公与两位女性的关系设置、与其他知识分子的对比来探寻他的这一深层内心及不断退守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