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锐英 《文教资料》2008,(35):49-50
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很多情况下,译者都作出不忠实于原文的调整和变动.本文探讨了翻译中常常出现的不忠实于原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语境.继而提出了培养识别语境能力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忠实”常常被认为是译者的第一责任。本文通过实例分析认为,翻译也可以不忠实,不忠实的翻译有它积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译作不忠实原作,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删及改写现象较为普遍。Mona Baker运用社会叙事学理论阐述翻译叙事建构,为研究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以《鲁滨孙飘流记》林纾译本(1905年)为例,探讨清末时期小说翻译的叙事建构,重新审视翻译在社会变革以及在新文学和新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翻译的社会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模式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译作不忠实原作,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删及改写现象较为普遍。Mona Baker运用社会叙事学理论阐述翻译叙事建构,为研究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以《鲁滨孙飘流记》林纾译本(1905年)为例,探讨清末时期小说翻译的叙事建构,重新审视翻译在社会变革以及在新文学和新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翻译的社会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模式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涉外商务谈判口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译人员在涉外商务谈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涉外商务谈判口译中,经常出现口译者“故意”不忠实于原文的现象。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学派的目的论对这种不忠实做出了理论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翻译忠实观已经无法解释诸多的翻译现象,遭到众多学者们的质疑.翻译的“伦理转向”是翻译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对翻译忠实观作出合理的阐释.它认为译文忠实的对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局限于忠实于原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不忠实”具有矛盾性和相对性,他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外,“忠实”与“不忠实”都具有一定的伦理理据.  相似文献   

7.
晚清是小说翻译的初创时期。由于译者缺乏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加上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主体价值观的操控,使得当时的小说译文普遍存在着不忠实现象。这个时期的翻译小说在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以及对译文的处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把握晚清翻译小说的概貌,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轨迹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运用评价理论作为分析研究工具,对《江城子》的三个不同的英译本和原文作比较分析,旨在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分析产生不忠实于原文的原因,为翻译实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9.
林纾是我国晚清时期的翻译奇才,他的作品典雅流畅,风行一时。由于他的翻译小说中存在大量省略、增添、删节,常被翻译界指责为“不忠实”。本文从翻译学文化操控派代表人物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林纾所处的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分析了影响他翻译思想和策略的因素,探究了林纾在中国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下对西方文学进行改写并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0.
晚清的翻译小说经常因为不忠实于原文而备受批评,但实际上评价翻译作品时,不应只是对原文和译文进行静态和孤立的对比,而是要考虑到译文背后的制约因素,以及译文对译入语社会文化和诗学发展的积极影响,进而从宏观的角度考察译文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译论奉“忠实”为译者第一要务。本文从语言差异因素、政治与意识形态因素、文化冲突因素、审美取向与伦理道德观念因素以及认知因素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不忠实译文的发生原因,并以此说明翻译也可以不忠实,“不忠”情有可原。  相似文献   

12.
国际新闻报道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在国际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翻译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收集了硬新闻和软新闻各30则,建立两个对应的小型语料库,旨在应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和级差体系,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国际新闻中评价资源的翻译。通过研究发现硬新闻和软新闻的译文中都存在态度和级差的“不忠实”现象,而该现象在软新闻中出现的频率更高;造成“不忠实”翻译的原因在于中英新闻语言风格、新闻机构立场的差异以及译者立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改写理论看林纾的有意误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的翻译在我国翻译史上是一个特殊现象,一直以来,他的译作受到很大的争议。传统的翻译批评强调译作对原文的忠实对等。认为“林译小说”有很多误译,不忠实于原作。以翻译学文化操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为框架来分析林纾译作中的有意误译现象,可以看出其有意误译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人物改写痕迹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奴吁天录》是林纾翻译的第二本小说。因为林纾不晓外语,也从未到过国外,所以他非常依赖于其口译合作者。作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第一个中文译本,译作中充满了改写的痕迹。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被认为是。不忠实”的译作却在当时中国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是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本文将以翻译研究派的理论为基础,从文化的视角对林译小说《黑奴吁天录》进行个案分析,说明了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因素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忠实于原文。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其实有些所谓的误译恰恰是对原文的创造性翻译。通过对庞德英译李白名诗《长干行》的分析,以目的论为视角,探讨了庞德的翻译目的和为实现其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翻译的目的,同时要考虑翻译在目的语中所要达到的效果以及读者的需要和接受性。如果翻译目的需要,译者甚至可以不忠实于原文。儿童文学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译出"童趣",而"目的论"恰恰能够解释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许多现象,因此本文就从目的论的角度对李永毅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杨柳风》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7.
自严复提出“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以来,有关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没停止过。本文力求以翻译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入大量例子,以论证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不忠实现象,以起“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18.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仅不忠实于原文,而且有许多误译,因而算不上翻译。从目的论的视角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及其误译,其实有些误译是对原作的创造性叛逆,这些误译体现了庞德的诗歌理想,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外国小说的译介活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对这一大规模的小说翻译活动,依照"忠"、"信"的标准,现代翻译及文学评论家经常由于译作对原文的"不信"、不忠实而大加批评.翻译不是发生在真空中,考察某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不应只是对原文和译文进行静态和孤立的对比,而是要考虑到译文背后的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文章借用翻译操控派代表人物Lefevere的操纵论,以宏观的视角从意识形态、诗学形态两方面,重新审视和评价这段有争议的翻译史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翻译传统。从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把翻译区分为"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的翻译之后,西方翻译理论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逐词译与自由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绵延不绝。本文从各个时期的主要翻译理论家的著作入手,简述其主要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