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体现了所谓苏辛词派豪放风格的代表作。教育部统编中学语文教材高中第四册选了这两首词,这里作一些简单的解说,以资互证。《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在黄州写的。当时他四十七岁,贬谪黄州已两年多了。元丰二年,新党的何大正,舒亶、李定等指控他作  相似文献   

2.
继晏殊、欧阳修、柳永之后,大拓词境,别开风气,一新天下人耳目的是横放杰出的苏轼。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苏轼的成就比前者更大,也更有独创性。 首先,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豪放词派的创立。这是他迥出于前人而给后世以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说:“我词何如柳七?”幕下士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六七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见俞文豹《吹剑录》)这一传说虽不可信,但是,它生动的说明了柳词和苏词的不同风格。即苏词一改柳永等前人婉约的风格,开创了具有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作词风格。事实上,苏轼的词确实具有豪放的风格。如苏轼在山东密州任知州时,曾写过一首  相似文献   

3.
孙华娟 《天中学刊》2003,18(4):60-65
20世纪关于苏轼词的论争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一是苏轼词是否协律,其中又涉及到苏轼是不知律还是故意打破音律的束缚,以及“律”究竟指什么;二是何谓“以诗为词”,研究者分别从音律、内容、风格和语言方面解释其内涵,“以诗为词”的意义也是探讨的重点;三是苏轼词的主导风格是什么以及这种风格在词史上的地位与产生的影响;四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题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了不同地域文化对苏轼词的创作产生的不同影响。色彩艳丽的杭州造就了苏轼烛影摇红的风格;豪爽率直的密州却使苏轼词风刚劲雄伟。  相似文献   

5.
苏轼黄州词因词人心态的不同,前后期存在着差异,但主导风格仍是旷达。黄州词的旷达风格主要是通过刻画主人公旷达的形象、描写清旷的号色以及哲理妙悟式的放旷体现出来的。黄州词旷达风格的形成与苏轼个人的性情气质及偶然的人生遭际有关,同时也与整个宋代文化精神的浸润分不开,特别是佛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成为其词风旷达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和苏轼分别是唐、宋文学史上耀眼的巨星,这两颗巨星交相辉映、影响千古.白居易作词,加速了词为"艳科"的进程,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苏轼将词作推向了空前的高峰,其中黄州词在苏轼所有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轼表现出的旷达的心境、隐逸的情怀无疑是受白词的影响,但是又有所创新.在词的艺术手法上,白词题材狭窄、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欢快,苏轼词题材扩大、语言清新、风格多变.  相似文献   

7.
苏轼对婉转词的雅正,使婉约词从抒情风格到词品都得到更新。苏轼去掉了柳词的俗艳轻浮,却吸收了它写景和意境烘托的阔大;改变了雅词柔弱的风格,却学习了它抒情的含蓄和语言的优雅。苏轼把他的修养、胸襟、操守融入婉约词的创作,为婉约词的极盛,特别是辛弃疾词的兼容并蓄,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苏轼之于文学的贡献,主要在其词的成就。其词的成就历来认为主要在其对豪放词风的贡献。但 如果我们站在整个词史的角度,站在苏轼整个词作的角度来观照苏轼词的风格,会有许多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苏轼词作风格多样,不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蕴藉深厚。苏轼词蕴藉美的形成除了与文本本身的凝练、留白,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读者的阅读接受创造,社会时代的影响有关,还得益于苏轼"本身原具有的一种双重之性格"。苏轼词运用比兴寄托和典故,借用古史、书、文、人,实现对一切人、事、物、情的关照。含蓄蕴藉使苏轼之情得以曲折变化地传达,摆脱世俗,实现雅化。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词风格多样,在英译过程中再现原作的语言特点,是传达原作风格的根本。本文从苏轼词的词汇层面出发,分析了苏轼词中词汇层面的语言特色,包括语域和修辞手段两个方面,通过比较不同译本的优劣论证了要准确传达原文的词汇特点就是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传达出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1.
在苏轼词中,杨花、梅花、落花是常见的审美意象,这种意象的艺术魅力,与其说是生活的写照,不如说真实地寄托了苏轼的人生理想,再现了他的人格和精神。一、杨花意象:缠绵又无尽的哀思细观苏轼词作,杨花是他寄托情感的重要意象之一。让我们以他的经典作品《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为例细细品味: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梦随风  相似文献   

12.
读过苏轼《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也许有人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在赋和词中所描绘的赤壁江景截然不同?词中说赤壁的江景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相似文献   

13.
读过苏轼《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也许有人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在赋和词中所描绘的赤壁江景截然不同?词中说赤壁的江景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相似文献   

14.
最早提出苏轼词诗化倾向的是陈师道.他在《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以后王灼《碧鸡漫志》、陈应修《于湖先生雅词序》等都有类似的看法.为什么说苏轼词具有诗化的倾向,又是什么促成了苏轼词的诗化倾向呢?比苏轼稍晚的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专著《词论》中说:“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  相似文献   

15.
在内容方面,苏轼以宽广的生活视角拓展了宋词的题材.在风格方面,他以"豪放"的自觉追求和多元化的风格面貌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樊篱.此外,深厚的诗文修养和改革词律的努力等都使苏轼成为宋代词史上最重要的词人.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送别词,约50篇左右,写于他生平的各个时期,其中犹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在杭州任上写得较多,也比较集中。这一年他共写24首送别词,而送别的对象比较集中在陈述古、杨元素,其次是柳子玉和许仲塗、孙巨源、陈令举等人的。《东坡乐府》所载第一首送别词是《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苏轼兄弟与柳子玉的友谊很深,他们相识于熙宁三年,苏轼诗集中出现关于柳子玉  相似文献   

17.
关于苏轼“豪放”词,近几年来,讨论很激烈。不揣浅陋,漫议如次。欢迎来自各方面批评指正。 以“豪气”观苏轼一些被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豪放”词作,有的并不豪放。吴世昌先生说得好:“说东坡《念奴娇》‘大江东去’这类吊古词是‘豪放’词,是根本错误的。”因为这首怀古词,根本不是,而且根本没有抒发词人的“豪气”。体察判断诗词的风格,是不应该仅从字面上看是否用了些气势豪雄的词语,而应该全面地着力于意  相似文献   

18.
<正>在我国文学史上,苏轼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一改以前的清丽婉约之风。辛弃疾作为继承豪放风格之冠,使宋词的发展达到高峰。因此,人们把"苏辛"并列,称为豪放词的代表。但苏辛因为所处的时代和出身不同,他们的风格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下面笔者想就他们的词风作点肤浅的比较。首先,苏轼的词在豪放中有一种旷达超然,而辛弃疾的词在豪放中则表现出一种沉郁悲愤。黄庭坚云:"东坡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  相似文献   

19.
词的革新,由唐入宋,皆有所为之,唯有到了苏轼,才更彻底,更全面,儒家用世之示意和道家超旷之精神,贯空苏轼的一生,并且非常明显的表现在其词的创作中,本分别从内容的革新,风格的变异,形式的突破三个方面,对苏轼的革新词作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也使苏轼赢得了豪迈、雄放的千古美名.他那奔放不羁、意气横逸、气魄宏大的豪放词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苏轼也被人们尊为词坛豪放派的开山之祖.但若仔细翻阅《东坡乐府》,在现存的三百四十余首东坡词中,堪称豪放词的不过三四十首,仅占十分之一左右,而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苏轼的婉约词不仅数量多,且多上乘之作,但人们往往将之忽略.张炎在《词源》中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