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语文第三册,《木兰诗》中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一句,课本注日:“赏赐很多很多的财物。强,有余。”我认为,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中“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干强”一句,是说战争胜利后,由于木兰立功多,因而赏赐给她很多财物。课本将“强”解释为“有余”,笔认为有失偏颇。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3.
《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强”字,语文课本解释为“有余”。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强”在这里应看成是“(彳强)”的通假,作“一贯钱”讲。“第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一个对偶句,“强”就应与“转”相对。课本注释“转”的意思是“次”,为量词;而“强”解释为“有余”,是动词短语,这就违背了对偶句“词性相同”的构成原则。把“强”看作“(彳强)”的通假,“百千强”即“百千(彳强)”,也就是百千贯钱的意思,极言赏赐的钱财之多。由此可见“强”在这里是一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了李密的《陈情表》一文,其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一句是个很难理解的句子。其实该句中的“期功强近”与杜甫《遣兴》一诗中“共指亲戚大,缌麻百夫行”中的“缌麻”,都与古代的丧服有关系,而古代又有以丧服来表示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习惯,因而“期功强近”与“缌麻”就指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亲属。  相似文献   

5.
李征 《教育文汇》2014,(10):12-13
“我努力做一点小事,希望小事正在蔓延,如动画片《冰河世纪》里那枚坚果,砸在貌似坚不可摧的冰崖上。”继出版《对抗语文》之后,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最近出了新书“新版课本”《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以下简称《语文书》)前两册。书刚上架网店3天,首印2万册就销售一空。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教本中选人了屈赋的《离骚》,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有对《离骚》一文部分诗句所做出的解释。其中对“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句中的“纷”、“修能”均有多种解释。这使得教师在向学生训释文句时莫衷一是,对学生理解文句来说也加重了信息负载。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查阅相关书籍,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是这样描写座次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句中的“向”字如何理解?是介词“朝向”、“对着”,还是名词“方向”?“东向坐”等词语如何理解?是“面向东坐”,还是“坐在东边面向西”?  相似文献   

8.
耿燕 《现代语文》2009,(8):60-61
在备课《木兰诗》。一文时,笔者注意到里面有许多数词的使用现象。如:“军书十二册,卷卷有爷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等等,而且课下注释也特别强调这些数词的使用都不是确指,形容很多的意思。所以,在实际授课时,笔者简单地提了一下:“面对这些数字,人家不要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十二、百、千不同,这里是形容多的意思。”笔者想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9.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第4课课文。为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理念,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  相似文献   

10.
刘征先生的《庄周买水》是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为杂文单元,单元首页的“文体知识”对杂文的介绍是这样的:“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是这样解说“杂文”的:“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  相似文献   

11.
姬昀 《语文知识》2003,(4):42-43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部分有一句“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这是深入理解该部分内容的关键句。其中“造化”一词是个关键词。词义解释正确与否,是能否准确理解该部分内容的关键所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中对“造化”作了注释: “指自然界。”(第22页注⑧)这是沿用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教参》上注释为:“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显然《教参》上把“过”释为“经过”。这样理解准确吗?笔者揣摩再三,觉得不妥。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对其中的“火”“火伴”,一般选本均不注。人教版初中《语文》2002年秋季本第一册第27课注:“【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火,这里是‘伙’的意思。”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007年春季本下册的注释。同它差不多.只是删去了后面对“火”的具体注释。对“行”.课本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未注,  相似文献   

14.
教学从本质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的重点。实验小学周益民老师执教的《鹬蚌相争》(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让学生因意会、理解、体验而有所领悟。笔者以人教版第八册《生命生命》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让感悟成就阅读教学的精彩。  相似文献   

16.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上册)选入王维《山居秋暝》,对其中“天气晚来秋”一句,解释为“晚来秋:秋日傍晚来临”;对“莲动下渔舟”一句,解释为“莲动:水中莲花摇动,知是渔船归来”。这两条注释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王长福 《学语文》2012,(4):27-28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和原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的“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和“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夺之。屈平不与”两句在理解上颇多异议。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选用了宋代张俞的绝句《蚕妇》,其中第一句“昨日入城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教师教学用书》译为“昨天到城里去赶集”,并加注“市:是做买卖或赶集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五)《左忠毅公逸事》中的“微行入古寺”一句.编者注释“微行”为“皇帝或官员穿平民衣服出行”。原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第四册则注释为“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而其他古文选本的解释大多也与此类似。  相似文献   

20.
张怡春 《语文知识》2006,(10):41-4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的“瞻”注为“远望”。“瞻”有“远望”的意思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