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穆先生晚年所著回忆录《师友杂忆》,起笔于1977年,定稿于1982年,出版时与1974年所著《八十忆双亲》合刊,影响很大,版本也多。其主要者,在台湾有三民书局/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传记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钱宾四先生全集》版、素书楼文教基金会/兰台出版社2000年版。  相似文献   

2.
《回忆亚东图书馆》一书出版于1983年11月,算起来已经二十多年了。当时,我写过一篇“编后记”,只扼要交代了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事。前不久,和一位朋友偶然谈起编这本书的情况,朋友以为值得记下来,会有人要看的。既然当初没有写“编辑手记”,只好写篇“补记”了,只是年深日久,有些事已经记得不那么清晰了。这部书稿的价值1981年学林出版社刚办起来,上海市出版局局长宋原放告诉我们,“文革”前上海有一个出版文献资料编辑所,一些出版界的老人在那里整理资料、写回忆,有的还是很有价值的。他特别提到,有一本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的稿子,你们拿来…  相似文献   

3.
“北大怪才”余杰在其第一部著作《火与冰》(经济日报出版社版)里写过一篇“我来剥钱穆的皮”的文章,对国学大师钱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缺席审判,行文老辣,帽子一顶接一顶,且有“奴才”等漫骂之称谓,让人觉得国学大师钱穆老先生罪大恶极,已成 “牛鬼蛇神”也,非批不可。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图书馆副馆长夏雁同志约我为《河南图书馆学刊》的《名人书缘》专栏写一篇稿子 ,我答应下来 ,但想了好久不知如何下笔。我自知不是“名人” ,但自认为还是一名书生。书生当然与书不能说没有缘份。因此 ,这篇稿子我撇开“名人”包袱 ,只叙与书的缘份 ,便好落笔开篇了 :读书 我出生在离郑州不足百里的荥阳市北邙乡农村 ,这里北距黄河十余里 ,西距黄河仅五里 ,从小可以感受到黄河文化的熏陶。记得小时候上山割草拾柴 ,可以远远遥望到汉霸二王城的遗迹。一户乡邻家的中堂对联上还写着“书不读秦汉以下” ,那时候不懂得它的意思 ,大概也就…  相似文献   

5.
杜晓蓉 《当代图书馆》2010,(3):73-75,26
《当代图书馆》要在自己的刊物上介绍一批省内有影响的图书馆学者。他们让我写一写赖伯年先生。当我向赖先生表示这层意思时,他微笑着说:“我的那些事你们都知道,没什么好写的。我只有三句话:我这一生,与书有缘,与图书馆有缘,与图书馆人有缘。”我根据这三句话,  相似文献   

6.
对《反思郭沫若》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英时先生在1994年12月出版的《钱穆与中国文化》中收进了长文《〈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作者在对二书进行仔细互校之后,得出结论:郭沫若所著《十批判书》有大量抄袭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一书的现象。我第一次读到有人说郭沫若抄袭他人著作,大吃一惊,心想“大学者还做这种事情,那还了得”。但仔细一想,也不一定确有此事,自己也有心想把两本书拿来互校一番。《十批判书》我是读过的,但《先秦诸子系年》却无缘得见。看来这个问题是有疑问的,可我则只能存疑了。没想到今年却见到两本书都收入了有关这个事件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近读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一书,受益匪浅。该书的作者吴冷西同志,曾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的领导岗位上工作过多年,是当时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目击者、当事人和见证人。江总书记在今年元宵节联欢会上曾.对该书作者说:“你的《忆毛主席》写得不错”!  相似文献   

8.
我想写一组《我心目中的“绝作”》系列书评,给《中国图书商报》写了第一篇后,发现报纸的篇幅限制太大,所以现在这第二篇只能移到刊物上来。由于换了地方,故而对“绝作”一词又须解释几句。 我心目中的“绝作” 当然指写得很好、很有价值的书;但不一定是天下最好的书,更不一定出于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之手。它的“绝”,主要是指“不可重复性”,即此书不但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来,而且作者本人也不可能再写出这样一本来。另外,我深知自己对“绝作”的解释是经不起反驳的,我之所以这样来称呼一些著作,是有很大的主观感情色彩的,因此,请读者不必较真。招呼打过,言归正传。 这一次要谈的“绝作”是  相似文献   

9.
赵宣 《图书馆》2004,(4):28-29,33
我非常喜欢博尔赫斯的一句话:“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天堂一样的图书馆,虽然我们离她还很遥远很遥远,但捧读一册《不尽边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我又觉得她仿佛就在身旁。  相似文献   

10.
1974年夏,80岁高龄的知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写下了《八十忆双亲》一文。文中钱先生为我们展现了他心中一个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典范——无锡啸傲泾七房桥的世界。1980年,耶鲁大学中国史研究专家邓尔麟教授读到了这篇回忆录。  相似文献   

11.
钱奇 《新闻记者》2004,(9):12-12
《文汇读书周报》出版一千期作品精粹,最近结集为“文汇读书周报文丛”,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该文丛共三种,《辫子,还是辫子》是文汇读书周报品牌栏目“书人茶话”文章的精粹结集,关注“窗外风雨”,注重趣味性、可读性和思想性。《听听那风声》主要是“人物专访”、“人物志”等栏目文章结集,无论短小精悍的“书人小影”,细致入微的“大家肖像”,还是深情款款的“师友杂忆”,所记录的都是一段难忘的书人书事。《都是媒体惹的祸》所收均为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的曾引起书界广泛关注的文化争鸣。如《红与黑》翻译问题讨论,张紫葛“传记”真实性讨…  相似文献   

12.
我想过,这一生可能要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了。我曾多次宣传过我的“三书主义”:能写书时则写书,写不出书来就老老实实教书,教不成书了那么就安安稳稳地读书。后来,经朋友提醒,又加上一“书”:待到年老眼花读不进书时,就摆摊“卖书”。大约正是因为有了这“四书”的心理预结构,所以在走了一趟意大利之后,脑海里便留下了许多与书有关的印象,权记于斯,以贻同好。  相似文献   

13.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解读清华大学图书馆九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宣 《图书馆》2004,(4):28-29
我非常喜欢博尔赫斯的一句话 :“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天堂一样的图书馆 ,虽然我们离她还很遥远很遥远 ,但捧读一册《不尽边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 ,我又觉得她仿佛就在身旁。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走过了九十个年头。九十年间 ,她敞开博大的胸襟 ,惠泽每一位清华学子。哺育了一代代英才 ,她的身影也刻在了每一位学子心中。1 “诱人而伟大”———读者心中的清华图书馆杨绛先生深情地说 :“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 ,但最爱的是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里 ,最爱清华图书馆。”她甚至说 :“我敢肯定 ,钱钟书最爱的也…  相似文献   

14.
川岛(章矛尘)的《和鲁迅相处的日子》,经过增订,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印行新版。由于作者与鲁迅介乎师友的深厚交谊,这些文章读来亲切动人。书前有一百五十字的《出版说明》,最后说“我们将陆续出版有关回忆和研究鲁迅的著作,欢迎读者支持和批评。”——怎样响应出版社这个好意的呼吁呢?我想了一想,于是动手来写这篇小文。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本刊开设“我的书”专栏,请名人名家自述“我的处女作”和“我的成名作”,目的是为了匡正以往的“莫衷一是混乱现象“,”“为今后提供准确可釜底抽薪资料”引言《中国图书评论》要求我写《我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当然,我并不是不知道处女作好写,因为它只限于自己Z成名作不好写,因为它不能不牵涉到别人。不过,我又想,我既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就应当立即依照事实写下去,不要考虑那么多。一、我的处女作《易通》是我的处女作。我写《易通》以前,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所以《易通》是我货真价实的处女…  相似文献   

16.
笔者年近八十,欲书以幼时记事起至今的北京关于住、行等事.所记之事,来源于生活,都是没掺假、没兑水的老北京人史话,其实就是一个字:真!一、说住先说住.北京解放前,最穷的穷人在哪儿居住?我亲眼考察,是在南城的“伙房子”里住.“伙房子”即小店,我节节、奶奶就是开小店的,我十一二岁时,给“伙房子”写过“旅客登记簿”.  相似文献   

17.
在最近出版的《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一书中,作者吴冷西记述了1957年中央决定当时任新华通讯社社长的吴冷西就任人民日报总编辑,6月13日下午,毛主席召见吴冷西作了指示,书中写  相似文献   

18.
新城先生: 上月二十二日来信收到好几天了,近来“簿书鞅掌”,所以没有写回信。 你问教科书过去之历史,这一篇账完全在我记忆里,且十分之七八是我经过的,现在写一点告诉你。因为有些书现在没有人记忆,当时也不生影响,所以只说几家大书肆。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赞誉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坚守“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初心,又说“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我对这些话语深有体会。图书馆工作非常平凡,一辈子默默无闻地为人找书,为书找人,但数以万计的图书馆员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动,图书馆就成为了“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造就着伟大的图书馆事业。这是一项“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由一张照片引发了我的激情,加之我也是湖南长沙人,有着很好的采访条件,于是我几易其稿,写了一部关于毛泽东的前妻杨开慧烈士的长篇传记文学《骄杨泪》,主要写杨开慧的情感世界。三十多万字的书正好赶在2001年杨开慧烈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之前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了。湖南长沙县委宣传部于是将这部书作为大会的礼品一次性订了五百本,杨开慧故居和毛泽东故居也订了几百本,对作者来说,这真是十分欣慰和满足的了。 本来,书一经出版就是大家的,社会的,对作者来说,有人需要就是一件快乐的事。由此,我想到在湖南省图书馆查资料时,一位很有事业心的图书馆管理员对我说:“邓小姐,如果书写成了,出版了,一定要送我们图书馆一本啊。我馆藏书量也是要靠大家努力的哟。”于是我决定寄一本给湖南省图书馆,在寄书的时候,一个念头又闪现了:既然湖南省图书馆需要收藏,那么其它省市图书馆包括各大学图书馆也是需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