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当你吃饭的时候,掀开锅盖,会有大量的“白气”升腾。盛夏当你撕去冰糕的外衣,又会发现缕缕“白气”萦纡飘散。这时你是否会想到这磐顽皮的“白气”中,蕴含了许多奥妙的物理知识呢?  相似文献   

2.
<正>在夏天,我们经常能观察到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周围冒“白气”的现象;在冬天,我们在户外活动时,嘴里总是呼出“白气”,这些“白气”是哪里来的呢?许多同学在分析这些“白气”时,错误地认为“白气”是气体或水蒸气。其实“白气”既不是气体,也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人眼无法直接看见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就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而“白气”是悬浮在空气中的雾状小水滴,也称“白雾”。生活中“白气”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温物体冒“白气”,另一种是低温物体冒“白气”。下面通过两道例题分析这两种“白气”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教学《水蒸气的凝结(一)》一课,学生在讨论“白气”是什么时,通过观察水沸腾时从玻璃管口喷出的“白气”,并与水蒸气比较,都认为“白气”确实不是水蒸气。但部分学生对“白气”是小水珠这一结论提出异义,其理由是:水是无色透明的,理所当然小水珠也就是无色透明的,而“白气”却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白气”不是小水珠。我一下子让学生弄懵了,因为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完全没料到会出现如此“怪  相似文献   

4.
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在空气中就含有大量的水蒸气.“白汽”是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一团(或一片)白色的物质.“白汽”既然能够看到,很显然,它不是水蒸气,它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或小液滴.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一章有这样一道题:夏日,剥去刚从冰箱内拿出来的冰棍纸后,看到冰棍在冒“白气”,请问是什么原因?上科版的《物理教学参考书》的回答为:冰棍冒的“白气”是冰升华产生的水蒸气凝成的小水滴;上科版《重点中学初中物理试题精选》一书的回答为:冰棍冒的“白气”是由于冰熔解及升华,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而凝结成的小水珠.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教材中关于雾的形成和云的形成是这样讲的:“从地面到高空气温逐渐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会结成许多的小水点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气中,在低空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从字面上去理解好像是说雾可能是小水点也可能是小冰晶,也就是说它形成的温度可能在0℃以上也可能在0℃以下。但是我在另一资料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冬天的早晨,当你走出家门时,有时会看到大街上被“白气”笼罩着,使你看不清房屋和东西,有时连离你很近的物体也看不清了,这些  相似文献   

7.
物态变化的知识是热现象一章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相近、相似、易混淆的概念多.不少同学在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去分析物理现象时,常因此出现很多错误.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及克服错误的方法.一、水蒸气与“白气”问题在物态变化类问题中,水蒸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有许多同学因搞不清水蒸气与“白气”的区别,在解题中常犯错误.如有同学将冰棒周围出现的“白气”认为是汽化或升华的结果,这主要是不知道水蒸气是无色、无味且看不见的气体,而“白气”则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雾状小水珠,虽…  相似文献   

8.
这个话题说起来似乎不雅,但却能启示我们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标倡导的物理教学理念。走过收获的金秋,寒冬就来临了,到浴室里沐浴成了我们经常要做的事情。在每次跨进浴池的时候,不知你是否会想起我们在物理课堂上学到的CZSSJ许多知识?如果能联想,你就是一个逐渐学会了“在生活中学物理”的学生。走入浴池,热腾腾的“白气”便会将我们团团围住———“白气”是什么?水池的靠近角落的墙壁上还有来来往往的水管———或热的或冷的,不用手摸,能用眼睛分辨出热水管和冷水管吗?浴池里那么多的水是怎样被加热的呢?跨入…  相似文献   

9.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现行课程的新理念,而近年来的中考题越来越多地体现了这一要求,而家庭中的厨房与物理密不可分,厨房中包含许多物理问题。1厨房中的物态变化例1用壶烧水沸腾时,从壶嘴喷出“白气”,但壶嘴最近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在离壶嘴很近的地方温度很高,水蒸气不会液化,在离壶嘴稍远的地方温度变低,水蒸气被液化,这就是看到的“白气”。例2饺子在水中煮,怎么煮也不会发黄变焦,而在油中炸,过一会就会发黄变焦,这是因为()A.饺子在水中煮,温度不到100℃,饺子中的水分被蒸发。B.饺子在水中煮,温度超过100℃,饺子…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教学有关液化方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对“水蒸气”和“白气”不能较好地辨别,误将“白气”当成“水蒸气”,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清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如雾、露和白气等),同时也不能应用“白气”的形成原理和知识去解决与此相关的问题.因此。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导致“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