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字左右议论性片断主要要求学生学会写两种体例,一是“读后感”,二是“小评论”。“读后感”片断在中考中是指在读了指定文章后要求写的体会、感想、感受类语段。由于它只要求写八十字左右,显然要对原来完整的“读后感”作些删节,但又要保持“读后感”的特点,所以我认为,在语段框架上必须依照保持“读后感”的三个方面,即感点+析理证明感点+以文中人与事作事实论据。  相似文献   

2.
[写作教学重点] 1.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2.能写夹叙夹议的文章; 3.能安排好段内层次。这三点,第一点是基础,第二点是目标,第三点是关键。如果不懂得第一点,二、三点无法达到;如果第三点做不到,第一点也会出现混乱。一、三两点基本上达到了,夹叙夹议的文章写起来也就不难了。因此,要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关于“夹叙夹议”中的“议”]  相似文献   

3.
参加高考的考生说:“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高考作文占60分,作文的成败决定着语文成绩的成败,如何把握高考作文的写作,有许多同学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和脑”.此外,现在高考作文大多限制文体,许多都规定为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记叙文写作不易出特色,很难得高分,议论文却不知如何去写.本文就高考作文特别是夹叙夹议的议论文写作,作一下探究.  相似文献   

4.
就目前中学生的写作状况而言,我们很难说是不是有种舍近求远、避实就虚的倾向。许多学生写作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不管什么话题,开头先堆上一些乱七八糟的排比句,中间列出几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例子,结尾稍加议论,一篇作便大功告成。平时作这样写,高考作也这样写,甚至一些优秀的高考作也是按这种模式炮制出来的。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写作教学将会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那么,试试“校本写作”如何呢?  相似文献   

5.
近三年高考命题逐渐摆脱了以往作命题的重重限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作命题形式——话题作。1999年高考作要求根据一则科技报道,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内容范围写一篇章,鼓励写作“大胆想象”“写法可以多种多样”,话题作和特点就表现得比较明显了。而以2000年高考作为标志,这种更注重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和写作基本劝的作形式——话题作便应运而生了。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则进一步明确了高考作的命题方向。  相似文献   

6.
赵苗苗 《英语教师》2022,(7):181-183+187
阐述诵读意识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实例,从句子诵读、段落诵读、语段诵读和经典诵读四个方面就如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诵读意识进行探究。认为诵读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减缓了写作的“坡度”。教师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诵读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其从品读中感悟文章,逐步内化成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7.
对于学生作文,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叫“写话”,第二、第三学段叫“习作”,第四学段叫“写作”。写话,就是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耳闻目睹,写自己想说的话,让学生乐于写话,养成“我手写我口”的习惯。学习写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模仿中学习,让学生效仿自己阅读的文章,进行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学生经历了习作,形成了写作能力,对自然、社会、人生已经具有自己独到的体验。他们常常借写作有主见地、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内心感受,写出的作文常常夹叙夹议。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经典语段往往是“具体而微”的篇章。但传统的教法,与篇章教学没有多少区别,学生依然无法激起参与的兴趣。笔者认为,在语段教学中,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多种手段进行训练,将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果进而带动篇章思路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基本设计1.试写“下水文”。在讲解一个重点语段前,可令学生课前试写和课文中心相同、字数相近的语段,是为“下水文”。2.互批“下水文”。除了传统的笔头修改外,更重视通过“念”进行修改。包括语言要通顺、连贯、得体;主题要集中,中心要突出。这对…  相似文献   

9.
高士军 《成才之路》2012,(34):32-32
“语段写作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段是文章最基本媳构成要素。段是我们分析文章,理解文章的基点。只有吃透了段。我们才能更好地吃透文章。同样,我们只有写好段才.能写好文章。如果连段都不能写好,怎么淡写好文章呢?  相似文献   

10.
何捷 《天津教育》2004,(12):43-44
今年初,教育部在《语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方面“教学建议”的修订中,将“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一句改为“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少写命题作,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我们不得不为这一修改叫好。“无话可写”一直是学生写作的“绊脚石”。学生参与活动不少,阅读书籍不少,写作方法了解不少,到头来作还是写得很短。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积累。而《语课程标准》对写作部分的修改,也正是着眼于“日常积累”这一重要环节的。  相似文献   

11.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作文训练,要求“写一篇作文,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重点部分写详细些,其他部分写简单些。”“这种”借物喻人”、“以物明理”的文章学生初次写作,写起来比较困难。笔者经过长期实践,探索了一条“启发(积累借鉴)→讨论(口述见闻)→写作(说后笔述)→  相似文献   

12.
陈加娟 《语文天地》2012,(12):57-59
记叙文是学生写作时经常选择的一种文体,可是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写什么”和“怎么写”。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为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一、言之有物言之有物就是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中学生写作究竟应该写什么?很多老师一直提倡“我手写我心”,这是对的。中学生应该多写“我”,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相似文献   

13.
黄汝平 《现代语文》2006,(10):114-115
学生写作不良的探究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大问题。在教学中,往往发现学生普遍有寄希望通过提高写作使语成绩来个“咸鱼大翻身”的心理。但当其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后,收效却甚微,于是就产生了“我写作能力差”、“我写不来”、“我不想写”的悲观消极念头。这种消极的写作态度和写作动机产生的畏难排斥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认知上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在情感上产生害怕失败的情绪,在行为上逃避写作。本拟从高中生写作不良的成因及消除对策等问题作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谭长清 《湖南教育》2007,(11):24-25
在目前的小学习作教学中,交流功能逐渐淡化甚至缺失,学生在这种缺乏交流功能的习作训练中,渐渐失去了写作的原动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交流式习作”研究。我们认为:只有把握了习作的根本特性—交流,习作教学才能逐步唤醒学生内心的需求和意愿,学生在写作中才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高考命题者似乎在追求命制一道创新型的语言表达题。如果说压缩语段题体现了一个“稳”字,那么这种情景写作题(也可叫综合创新题)则体现了一个“变”字,几乎是“岁岁年年题不同”。  相似文献   

16.
“仿写”不是简单的抄袭或模仿,它既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阶梯”,克服作文要“作”的心理障碍,教会学生如何写作,使学生乐于动笔,培植写作的自信心,同时激励学生奋力“攀登”,用个性化的语言表情达意,不断享受习作的快乐。以仿促写,推动学生向独立性作文过渡,不失为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捷径。仿写,就是仿照范文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的一种训练方法,它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不愿写”“盲目写”的问题,对于初学写作及写作困难的学生来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架”,有效地提高了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一提起“作”,这可是目前教师、学生、家长头疼的大问题。中学生写作的状况的确令人担忧,“作难”也成了中学生写作的一大心理障碍。他们总觉得无事可叙,无理可喻,无情可抒。于是叙事平均着墨,不分主次;写人不具特色,千人一面;抒情平淡乏味,生硬做作;议论缺乏创见,人云亦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的话】 现在中小学写作课在教些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教生活”,具体的教学形态是教学生“生活(活动)一番”。这种集体无意识选择是以下列写作观支持的:对于写作来说。关键是“写什么”,即写作的内容;而“写什么”的关键是“要有生活”。因此,解决了“生活”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写什么”即写作内容的问题,解决了“写什么”即“写作内容”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写作的问题。这一“写作观”似是而非,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观点,把学生“写作”作为一种技艺来对待,因而“写”也就成了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为写而写、为写而教”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实际上“,写”既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能力,并且是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写作”的概念也是相当宽泛的。马正平教授编著的《高等写作学引论》中把“写作”分为狭义写作、亚写作、广义写作三个层次,其中狭义写作指写文章,这就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们所理解的写作范围。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掌握了文体写作,其他写作就不在话下了,其实,这种想法是极不正确的。一定的文体写作训练应该是有的,但我们更…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最重要一环,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全面反映其阅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语文能力。但当前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却普遍存在着一种学生“厌写”作文的误区。究其原因,是作文教学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他们“会写”、“乐写”、“勤写”的写作习惯。教师只是一味要求学生按照所谓的计划即一次次不同的目标和要求“硬写”,并达到一定数量,殊不知这种“按住牛头吃草”的被动式作文教育,只会使学生越来越厌倦作文,而不会切实提高其作文水平的。而这正是当前作文教学的误区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