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制力是指能够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能力。他表现为既善于促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去做的任务.又善于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幼儿这方面的能力较差,他们常常难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常常会有越轨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集体活动时插嘴、做不住、抢同伴的玩具、做事丢三落四等等。这些不良的表现不仅会影响幼儿的集体生活,还严重地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怎样提高幼儿的自制力,使幼儿健康发展呢?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2.
自制能力指能够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它表现为既善于促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又善于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3.
自制力是指幼儿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的意志品质。包括善于促使自己去做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善于抑制自己不正确的行为,抑制自己消极的情绪和冲动等等。心理学认为:没有足够自我控制力的孩子,存在着行为过于活跃、好斗的危险,他们  相似文献   

4.
情况分析我班大多数幼儿爱嬉闹,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即将上小学感到兴奋和好奇。有少数幼儿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于交往,对上小学有些惧怕。也有几位幼儿较懂事,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较认真,有当小学生的自豪感,但乐于听表扬,受到一点批评就闹情绪,  相似文献   

5.
倾诉与倾听     
让宝宝学会倾诉洋洋去幼儿园已经好几个月了,可还是经常哭。老师说他在园里总是闷闷不乐的,也不和其他小朋友说话。现在,洋洋在家里也不喜欢和大人说话,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好像有许多心思闷在心中。妈妈觉得洋洋的变化很大,想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么,但是任凭她如何盘问,洋洋就是不说。专家诊断幼儿与成人一样,需要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产生焦虑、不安、苦恼等情绪,让幼儿学会倾诉,能够缓和其内心的矛盾,有利于幼  相似文献   

6.
如果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许多老师对幼儿说的最多也最具有“鼓舞性”的话是:谁听话,谁表现好,谁就是好孩子,老师就喜欢谁;某某小朋友上课(平时)按老师的话去做了,他(她)表现真好,小朋友要向他(她)学习。于是,幼儿就纷纷效仿,积极响应。这里,老师如此具有号召力的话语,究竟是鼓励幼儿表现什么呢?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老师实际上要幼儿表现的是受束缚的能力。例如:为了让幼儿安静,表现为不能讲话;为了使幼儿安全,表现为不能乱动;为了让幼儿顺利度过每一天,表现为事事都要听老师的安排;为了让幼儿准确按老师的思路回答…  相似文献   

7.
“听话、表现好就是好孩子。”这似乎成了教师评价幼儿的标准。但是,这些“鼓舞性”的评价是否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呢?如果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许多教师对幼儿说的最多也最具有“鼓舞性”的话是:谁听话,谁表现好,谁就是好孩子,老师就喜欢谁。某某小朋友按老师的话去做了,他表现真好,小朋友要向他学习。于是,幼儿就纷纷效仿,积极响应。这里,教师如此具有号召力的话语,究竟是鼓励幼儿表现什么呢?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教师实际上要幼儿表现的是受束缚的能力,而不是真正的表现力。如为了让幼儿安静,表现为不要讲话,为了使幼儿安全…  相似文献   

8.
范红英 《学前教育》2008,(12):36-36
我认为,教师应从幼儿行为中挖掘积极因素,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首先,询问浩浩为什么这样做。是否真心希望小朋友和他一起吹蜡烛过生日。其次,请浩浩思考如果别人用这种“条件式”的方式邀请他,他会有什么感受,引导浩浩发现自己的做法是不适宜的。再次,引导浩浩思考怎样向小朋友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激发他纯真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当小朋友做错事时,作为幼儿教师会用什么方法来对待他呢?可能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婉转的言语批评他吧?当小朋友表现好的时候,那又会用什么方法来对待他呢?或拍拍他的肩鼓励他,或用热情的话语表扬他?那你有没有想过用你心灵的窗户——眼睛,去完成你种种想要做的事呢? 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幼儿学会看老师的眼睛,而老师,  相似文献   

10.
高玉楠 《考试周刊》2014,(82):187-187
情绪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对周围环境所作出的及时反应。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只有良好的积极情绪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幼儿的行为及心理活动往往是情绪的表达。幼儿年龄小,调节情绪的能力比较弱,相比较成人而言,幼儿难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幼儿的不良情绪,及时疏导,让孩子快乐活动。  相似文献   

11.
成瘾行为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嗜好或习惯,这种嗜好或习惯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产生兴奋或愉快感而形成的。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虽然知道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利后果,但是无法自制。广义的成瘾包  相似文献   

12.
我儿子6岁了,在上学前班,各方面发展都不错。在家能说会道,做智力题、玩玩具反应快,想像力丰富,来了客人会热情招呼,大人小孩都挺喜欢他。可是最近我发现他在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如果哪个小朋友提出什么新玩法、新动作,而他不会的话,他不是积极地去学,或者参与,反而显得很不自然,用“我会什么什么,你却不会”这样的话来掩饰自己的弱点。他好像很担心被别人笑话。后来我还了解到,他在幼儿园里碰到老师提问时会害怕得躲到桌子下面,事实上,这个问题他是能回答的,他就是不敢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达。另外,他很喜欢小朋友到家里来玩,也和他们相处得不错,但是不愿意让我带他去别人家里,好像害怕别人会伤害他似的。这些现象是否说明我的孩子缺乏自信呢?我该如何让他勇敢地面对别人,大胆地表现自己,自如地做他自己想做的事呢? 甘肃礼县尤雅  相似文献   

13.
幼儿还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的行为。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不能依靠说教。利用幼儿好模仿的特性,创设情景,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的角色中进行良好行为的训练,是好办法。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利用幼儿扮演的角色,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小班幼儿由于生活经历限制,只会作些模仿动作,玩些简单的游戏。但只要引导得法,还是可以让他们进入“角色”,从而分清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  相似文献   

14.
许多成人认为,孩子没有在社会上攀比、竞争的经历,不该有嫉妒心理。但研究资料显示,有不满周岁的婴儿看到母亲给其他婴儿哺乳时,就出现心率加速、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甚至哭闹起来。当孩子长到5、6岁时,妒意会更频繁地袭上心头。那么什么是幼儿的嫉妒行为,成人应怎样正确对待呢?一、幼儿嫉妒行为的表现嫉妒是一种别人比自己优越时所产生的一种憎恨情绪。幼儿的嫉妒是幼儿将自己与别的小朋友作比较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是指当幼儿看到他人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自己当时却无法拥有或胜过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安、烦恼、痛苦、怨恨,并企图破坏他人优…  相似文献   

15.
“情景教学”是发展幼儿口语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怎样进行情景教学呢? (一)设计连锁动作情景,训练幼儿口语表达的连贯性。方法是教师做一组连锁动作,一边做,一边告诉小朋友自己在做什么,然后让小朋友分组模仿。在小组中,请一个小朋友做连锁动作,其余的依次说出他在做什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题为<泥土里的小动物>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园的孩子们拿着小铲四处寻找,他们发现了小虫子、小蚯蚓,兴奋地跑来告诉老师.老师则充满激情地随孩子们一起看着,胆大的孩子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捉,胆小的孩子,想捉又不敢.老师其实心里也有些怕,可是为了更好地感染胆小的孩子,也捉了一条蚯蚓.胆小的孩子不怕了,也试着去捉蚯蚓.老师并没有提许多关于蚯蚓的问题,而是问:"有谁知道关于蚯蚓的事情?"还让知道的小朋友做小老师来提问,请其他幼儿来回答,回答不出的问题,老师也充当小朋友做解答.不知不觉地幼儿掌握了许多关于蚯蚓的知识.在整个探索活动中,幼儿都处于主动、兴奋和思考之中,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事实证明,教师用孩子的眼光来打量世界,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勇于尝试,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一、悉心照料幼儿生活,与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相结合 由于幼儿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为保证幼儿的健康、安全和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对幼儿生活予以悉心照料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悉心照料绝不等于包办代替。过分“保护”会影响幼儿自理、自立能力的形成,因此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教师不要代替幼儿去做,教师应当指导并鼓励幼儿自己去完成。...  相似文献   

18.
在实践工作中,我感到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制定的常规就应具体、规范,要让幼儿知道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这要求教师必须善于观察。有一次我组织幼儿洗手,小朋友援完肥皂开水龙头时,水龙头上留下了肥皂沫,有个小朋友就用手捧点水冲掉了。我觉得这样做比较好,就作为洗手常规要求幼儿做到。幼儿午睡时,脱下的开身衣服挂在椅背上特别容易掉下去,我就让幼儿将领口的第一个扣子扣上,防止衣服往下掉。幼儿上床午睡时,我最初要求他们一律将鞋尖向外摆放整齐。后来,通过观察我发现,这样睡上床的小朋友下床时穿鞋很不方便。为了使睡…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契机     
在活动“连一连”中,教师提供了各种操作材料,让幼儿尝试将物体相连,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康康用牙签插上小西红柿自言自语地说:“一个榔头!”随后又插了一个,并兴奋地举起双手:“两个榔头!我做了榔头!”教师本来可以以此为契机,自然地将活动引向下一环节——交流操作过程与结果。不料,教师却像没有听见似的顾自说:“好了,现在请小朋友坐到位子上,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都做了些什么。”大多数幼儿的兴趣仍停留在操作上,不肯坐到位子上,教师只好继续催促。等大多数幼儿回到坐位时,之前坐着的几名幼儿又去操作了。如此来来回回,浪费了不少时间…  相似文献   

20.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合作、助人、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重视和加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中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现象。如,幼儿嘴上说“游戏时小朋友应当相互谦让”,可一玩起来谁也不让谁;幼儿知道“要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可面对跌倒在地的同伴却视而不见。幼儿亲社会言与行严重脱节,只会嘴上说,到了该做的时候却做不出来。这在幼儿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多数教师也反映,如今的孩子只知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