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的人民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 ,结合中国民本思想的精华 ,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它主要包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观 ;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观。毛泽东的人民观在今天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时候 ,重新学习和阐释他的科学的国情观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为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科学地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 ,从而建构起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 ,这既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鲜明特征 ,也是毛泽东思想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在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的现实 ,对于科学把握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及其教育工作的实践导向而言 ,毛泽东的国情观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一、毛泽东国情思想的历史形成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变…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人民观深受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的影响,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儒家“立己立人”的优良传统和“拯民于水火”的使命意识:传统民本主义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理念;佛学所特有的拯民救世的价值理念,均为影响他人民观的重要文化因素,是毛泽东人民观重要的文化精神背景。  相似文献   

4.
一代伟人毛泽东以其独特的人格思想影响着二十世纪的中国,而二十世纪动荡的文明大国的现实土壤亦铸造了毛泽东独特的人格。这使毛泽东在哲学、政治、军事、以及文学等多方面领导了一个时代的潮流,亦使他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中国历史之所以选择了毛泽东,是因为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正处于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崩溃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民生观是毛泽东在批判汲取中国传统民生智慧、近代中西方民生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毛泽东民生现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并与毛泽东自身的实践条件和个人素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大量事实说明毛泽东作为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具有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勤于钻研的探索精神、身体力行的廉洁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精神,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英雄,他的精神和人格堪称一代风范,在中国历电上立下了一座永久的丰碑。  相似文献   

7.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人民是目的”、“人民是主体”、“人民利益是最根本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人民本位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本位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达到了一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人民本位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20,(1):133-136
古人云:诗以言志。在毛泽东诗词中,毛泽东用如椽大笔书写人民群众,人民性是毛泽东诗词的内在属性。一是毛泽东对下层民众的疾苦感同身受,毛泽东诗词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人民充满深厚的阶级感情;二是毛泽东善于学习和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历史规律,毛泽东诗词对人民力量的伟大热情礼赞;三是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毛泽东诗词描写了他为人民幸福奋斗终生的光辉历程;四是历史是人民群众书写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毛泽东诗词体现了毛泽东独具特色的人民历史观。当前,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党对毛泽东诗词人民性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儿子,他始终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了人民“是胜利之本”、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卓越论断,形成了毛泽东民本政治思想。这一思想的当代意义是深入贯彻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以历史考据与思想梳理的方式,对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有关"人民观"的历史形成以及其与毛泽东关注与倡导的"工农兵文艺"主体方向相关的历史背景、思想轨迹、理论建构、发展演变的基本问题展开讨论与探究,观察与考量毛泽东早期思想孕育与后来思想定型发展之间的逻辑关联,在触摸历史中感受毛泽东思想的深邃与伟大,同时客观辩证地体察了"文艺为工农兵"主体方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正误与偏差,对正确理解与评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有重要的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