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康宁 《收藏》2006,(12):66-67
继陈子庄,黄秋园“人亡业显”之后,贵州已故老画家刘知白再次以浓厚的传统功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吸引了文艺界和收藏界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2.
朱浩云 《收藏》2008,(2):63-65
当今画坛,绝大多数画家往往世时作品价格高,逝去后作品价格一路走低,有的画家甚至销声匿迹,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而现代山水画家李可染却与众不同,他存世时作品就很有销路,去世后,作品价格更是走势坚挺,过百万,破千万元,迭创新高,充分显示了李可染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3.
李理 《收藏》2013,(9):54-60
钱维城是乾隆十年(1745年)科举考试的一甲一名进士,以"状元郎"的身份被授翰林院修撰。由于他出众的才华,不久即奉命在南书房行走,成为天子身边的"文学侍从之臣"。他又擅长丹青,受到皇上器重,经常随驾出巡各地。最近几年,清宫画家的作品在艺术品拍卖市场备受关注。如果以个人作品上拍量、最高成交价来看,钱维城无疑是清宫画家中的佼佼者。2010年春季,在北京保利举办的古代书画拍卖专场中,钱氏的设色《雁荡图》手卷,起拍参考价即高达5000万至8000万元,最终成交金额直抵1.3亿元,创造了清宫画家作品拍卖的一个高点。  相似文献   

4.
刘昕 《收藏》2013,(2):28-29
这个艺术家的行情如何?这张画看涨不?这价位高不高?这个画家和那个画家比,谁的升值空间大?……如果你身处艺术圈内,或者身边有"收藏爱好者",这样的问题一定听得不少。更要命的是,如果你恰巧是艺术从业者,而朋友中又有满腔热忱的新晋"藏家",估计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6,(13)
正在艺术市场上,大藏家们喜欢追求一流名家,无论多高价格都在所不惜,而对于小名头的画家往往不屑一顾。像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等大家,现在画价动辄就上千万或过亿,这对于一般的藏家实在是承受不起,而且并不排除有泡沫的存在。然而,艺术市场并不只是为了名家作品而存在。近年来,随着市场的火热和进一步完善,一些小名头的画家作品在市场上逐渐多了起来。事实上,这些处于二线的小名头画家们的艺术功底深厚,艺术价值并不低,但价格却只处在几万元至十几万之间,未来升值潜力十分看好。比如顾坤伯就值得引起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贾关法 《收藏界》2012,(12):93-97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雪景山水是最受人喜爱和最有影响的题材之一。2005年6月,在上海崇源举办的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明代画家文徵明的《溪山积雪图并草书咏雪诗合卷》以737万元成交。同年12月,这件作品又在北京翰海秋拍亮相,最终以1188万元落槌。仅仅数月,其"身价"提高400多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6,(19)
正在当今艺术市场,许多有实力的藏家往往会把购买大名头画家作品作为收藏投资的重点,比如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李可染等。大名头画作是各大拍卖行和收藏家追捧的焦点,价格往往居高不下。但实际上,书画市场上不少小名头画家的精品亦是有"金"可"淘",很值得收藏家关注。从近几年的市场行情看,不少小名头被市场挖掘炒作,有的已成为热门名头,有的甚至直逼大名头。其中,申石伽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位。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4,(21):156-157
2014年9月16~19日,纽约佳士得在4天内连续举办了6场拍卖会,掀起其秋季亚洲瑰丽艺术周的高潮,成交总额突破434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67亿元)。然而本届艺术周,至少就中国文物艺术品而言,佳士得能够夺人眼球的拍卖交易并不多。其中,“中国书画”专场,102件拍品总成交额约524万美元。宋代画家夏珪的水墨绢本镜框《行舟图》以49.7万美元拔得头筹。排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博览会、拍卖会及一些商业展览中经常可以看到极为熟悉的名家名作,而细看才发现其注明是版画作品。无可否认,"艺术品=奢侈品"已成为一个共识,名家名作在拍卖市场爆出的天价尤其吸引大众媒体的关注,屡屡成为社会热点。如2007年吴冠中的《交河故城》在保利夜场中拍出了4070万元的高价,创造了当时国内在世画家的最高拍卖记录。而同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20,(6)
正提香(约1488/1490年~1576年),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卡多雷,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重要代表画家。在提香所处的时代,他被称为"群星中的太阳",是意大利最有才能的画家之一,兼工肖像、风景及神话、宗教主题绘画。他对色彩的运用不仅影响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更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鲁本斯、凡·代克、普桑和委拉兹开斯都曾分析或临摹过提香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3,(13):191
杨仁凯(故宫博物院专家,鉴赏大师,人民艺术家):"石朴师古人、师造化,中参清四僧、元四家,涉猎北宋诸家,于笔墨中悟大道,达到了出蓝妙境界,最终形成了极强的个人面貌。其修持水平,绝不亚于石壶、秋园。"(注:石壶,即陈子庄;秋园,即黄秋园,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国画大师。)薛永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院研究生院院长):"石朴其精神与古圣今贤相往来。是中国画家中的佼佼者。是贯通了国学、国画还有国术的中国文化精神的高人、奇人!"  相似文献   

12.
《收藏界》2007,(9)
同样是出自于徐悲鸿之手同样是人物女子油画肖像同样是1939年作于新加坡同样是以抗日战争作为背景几乎是同样的尺寸拍卖时间仅相差一个多月而为何它们之间相差4710万元2007年5月27日,在香港佳士得举行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和"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拍卖会上,徐悲鸿的一幅油画作品《珍妮小姐画像》以2490万元成交。而一个月之前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徐悲鸿的另一幅油画作品《放下你的鞭子》却以7200万元成交,这幅作品不仅大幅刷新了徐悲鸿油画的拍卖纪录,而且再次创下中国油画的世界拍卖新纪录。  相似文献   

13.
王坚 《收藏》2012,(21):44-51
在岭南画派阵容中,主要创始人高剑父麾下最出名的第二代画家中的中坚人物是黄少强、方人定、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司徒奇,其中方人定是人物画家,他在"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实践中,是"折衷中西"最果敢的猛士。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14,(1):193-193
杨仁凯(故宫博物院专家、鉴赏大师、人民艺术家):"石朴师古人、师造化,中参清四僧、元四家,涉猎北宋诸家,于笔墨中悟大道,达到了岀蓝妙境界,最终形成了极强的个人面貌。其修持水平,绝不亚于石壶,秋园。"(注:石壶,即陈子庄;秋园,即黄秋园,20世纪纪80年代出现的国画大师。)薛永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院研究生院院长):"石朴其精神与古圣今贤相入来。是中国画家中的佼佼者。是贯通了国学、国画还有国术的中国文化精神的高人、奇人!"  相似文献   

15.
吴志菲 《收藏》2010,(10):34-37
曾有吴冠中是“中国最贵画家”之说。2006年末,他的油画《长江万里图》在北京一个拍卖会上以3795万元成交。在“2008胡润当代艺术榜”上,吴冠中名列榜首,当年公开拍卖作品的总成交额达3.7亿元。2010年,他的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在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拍出了5712万元的最高价,  相似文献   

16.
汪立伟 《收藏》2010,(9):170-171
浩瀚绵长的历史场景中,丰富辉煌的艺术遗产为一代代晚生的画家提供了滋养.而过去的经典又往往会剥夺画家自身的视觉力量,成为一种阻隔。杰出的画家都必定要面对这一课题。在这组创作于2008年至2010年的油画肖像中,我首先感受到的仍然是经典的褐色基调和欧洲古典主义对理性、  相似文献   

17.
吕友者 《收藏界》2014,(11):89-94
在当今火热的拍卖市场上,一些被历史所遗忘的画家,往往会在一夜之间创造出高价,渐渐地成为市场的宠儿。然而这并不是艺术品市场的泡沫,而只是其本身艺术价值的合理回归,并且还会有着巨大的上升潜力,这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现象。如民国时期在京城画坛上与萧俊贤、萧谦中有"二萧一胡"之称的胡佩衡,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8.
发现胡佩衡     
吕友者 《收藏》2015,(5):54-61
在当今火热的拍卖市场上,一些被历史所遗忘的画家,往往会在一夜之间创造出高价,渐渐地成为了市场的宠儿,然而这并不是艺术品市场的泡沫,而只是其本身艺术价值的合理回归。如民国时期在京城画坛上与萧俊贤、萧谦中并称“二萧一胡”的胡佩衡(1892~1965年),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9.
問花 九人行     
正第一季梅花·我在丙申孟春"寒境"和"化境"是中国文人绘画一直追求的两种境界。寒境其实是一种荒寒感,画家以清冷之境寄托自己的飘逸幽思。明文徵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以自娱,然山水多写雪景,花鸟多作梅花"。传统梅画以墨梅与雪梅为尚,"何奉富贵容,得入冷寒笔",所谓"冷寒笔",即水墨之体,因为水墨之氤氲变化,易于营造清冷之意,易于表达画家之孤介野逸。如逃禅老人扬补之的墨梅,清气逼人,吴镇的梅画亦冷寒奇崛。  相似文献   

20.
朱有仪 《收藏》2012,(19):68-73
扇面文化最初流行于文人之间,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曹操就有清杨修为其画扇之事。到了北宋,宫廷画家更是画扇成风,且传留下不少扇面画。集书法、绘画艺术于一扇之上,则始于明代,并随之出现了折扇。文人骚客如唐伯虎、郑板桥等,均有画扇轶事流传。明清两代,几乎所有在画史上留有一笔的画家都画过扇面。扇面往往是画家的心血之作。尤其是折扇,无论构图还是笔墨,都要比一般作画难得多。一来是由于扇面尺幅较小且为弧形,书写作画需有讲究;二是折扇有折痕,更是增加了运笔的难度。此外,扇画需一气呵成,中途不能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