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品德教学中,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理念落在实处?我认为,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创设现实的、有吸引力的课堂情境,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构建和谐、鲜活课堂,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主体积极参与——“有效”教学的基础 品德教学要走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一切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才能使品德教学真正受到学生的喜欢,也彰显出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我接受新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改革教学任务,已经一年有余,之中体会最深的莫过于《课程标准》里所追寻的“回归生活”的新理念,这也是我在教改中所特别注重的。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回归生活,使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作为一个教师“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考虑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特殊性,如果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道德认识,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将会失去活力,将无法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学效果.主要分析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它特殊的性质——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活动。是课程的呈现形式,是课翟实施的灵魂,作为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要创设活动情境,使教学内容“活,起来,“实”起来.让学生在展示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5.
赵立焕 《成才之路》2012,(21):92-92
德育是教学中永远年轻的话题。作为教师,教学经验再丰富,知识传授再到位,如果脱离了与学生间心灵的沟通。不能以德服人,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中国古代文学家韩愈很好地诠释了教师这一职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生成绩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废品”之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都是以德育为首。  相似文献   

6.
品德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给教师留有极大的创新空间。教师要改变“以书为本”的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内容“话题、范例或资源”化,并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本文就笔者两次执教《诚实守信》一课为例谈一谈活化教材、优化活动的品德教学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及实例分析 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一节中提到:“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据此,本文将体验式教学分为创设情境、体验情境以及超越情境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运用了许多形象直观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在识字教学中注重“感性与理性”“课堂情境与生活环境”“立竿见影与长远效率”等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邹群 《现代教学》2013,(7):132-132
衡量语文课堂教学贯彻“两纲”教育的效果,可以有三个层次:传递了信息,激发了情感,建立了信念。如果教师仅仅是简单地传递给学生文本中蕴涵的“两纲”信息,那是浅层次的;如果教师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能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或者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体验进而激发情感,那就进入比较高的层次了;如果学生将文本中“两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就进入了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0.
杨娜青 《黑河教育》2014,(2):62+81-62,81
提问是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优秀的品德教师在情境教学中善于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设计出高质量、有技巧的提问内容,从而形成生动而深刻的品德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只有精心设计、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就以自己在小课教学中的活动教学方法谈一谈体会。  相似文献   

12.
所谓“追问”,顾名思义,是指追根究底地问。具体而言,它指的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在动态的品德课堂中,往往会出现答疑、讨论等各种形式的追问契机。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契机进行适时、有效地追问,品德教学就会呈现出理性交锋、心灵碰撞、情感交融的情境,从而将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13.
连碧红 《考试周刊》2014,(33):132-134
<正>《课程标准(2011年版)》重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问题,教师完成知识的传承,让学生在思辨中成长。高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特别是对某些重点问题的追问。"追问"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内容或问题,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它不仅是课堂预设和生成的重新建构,而且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品德课堂中"追问"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搭设思维跳板,促进他们深入探究,突破重点、难点,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启迪。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  相似文献   

14.
<正>有这样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一定难以下咽,但当这些盐放入一碗美味的佳肴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教学情境和知识,就像汤和盐的关系。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而知识则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在品德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巧妙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使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在情境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就能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改中《,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强调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教师要组织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需要把活动化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形成“认识—渐进—发展—飞跃”的轨迹,让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在活动中得以迁移,得以提升。一、情境创设是活动的基础。《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活动”打破了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格局,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经验、知识。教…  相似文献   

16.
从目前来看,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不注重结合学生兴趣进行教学,效果低下。基于此,本文拟结合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例,分析如何以兴趣为出发点,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应当密切贴近儿童生活,教学方式应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要摆脱枯燥性的一面,教师必须在品德与生活中融入趣味元素。文章结合苏教版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实例,深入分析如何以“趣”引路,彰显品德与生活课堂的精彩。  相似文献   

18.
徐华 《黑河教育》2010,(1):44-44
新课程实施已经几个年头了,但在目前的品德课堂上偏重教学预设,忽视课堂生成的倾向仍然存在。在教学中虽有情境的设计,但对超出了预设的情况教师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当学生提出或讨论的问题超出教学预设时马上“纠正”,甚至强行将学生牵回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中去。出现这种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所谓预设,就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而生成则是指生长与建构,是师生在教学情境的交互活动中超出预想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对落实新课改精神,提高品德学科的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地理案例教学作为新课程理念下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中地理案例选取、地理案例设计、地理案例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主题情境式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有生活化取向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到真实教学情景的案例场景中,借助教具、视频、音乐、语言创设课堂情境,进而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在社会协作的环境之中进行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案例教学的不足,放大了案例教学的功能。基于主题情景式的案例教学策略有:以“生活”展现情景,创设地理疑问;以“实体”演示情景,分析地理原理;以“角色”体会情景,归纳地理方法;以“活动”探究情景,揭示地理规律;以“实践”深入情景,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创设有利的情境,则能取得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本文就借助实物创设教学情境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